153曹雨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满意度低的原因
当前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及时认清自我,找到方向,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竞争力。许多高校认识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纷纷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考核方式一般为交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书,最后给予一定学分,意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但该课程在实践中常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缺乏专业职业行业性知识和阅历
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需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性格特点,然后在各个职业间“挑白菜”即可,还需要结合很多最新信息,例如目前该职业人才的市场需求如何,工资待遇普遍如何,公司企业更偏爱具有哪些能力的人等。这些信息很多都是书本上无法提供的,大学生自己又没有去过人才市场的经历,那么就需要教师来提供。但很多高校教师都未出过校园,从学校毕业后又应聘学校的岗位,没有过自己搜集各种信息,拿着简历到处找工作的经历,可以说是脱离社会已久,最终上课也只能是“纸上谈兵”。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老师面向全校授课,但往往对学校各专业缺少全面的认识,对这些专业与社会职业之间的衔接现状缺乏认知,更无法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研判未来。所以,高校可以考虑在课堂上请一些本专业相关职业的人才到课堂上,给学生们介绍该职业的相关信息。
二、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和静态化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教师的任务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一方面是给学生提供一些相关职业的信息,但由于上面所说的教师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无法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指导,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多侧重于前一个任务。而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偏爱使用各种性格测试和职业倾向测试,或讲授一些如何进行职业选择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这多少有些隔靴搔痒。职业生涯规划是反思的知识,知识的获得不是来自于书本、 不是来自于讲授,而是来源于实践,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课堂形式又较为单一,学生无实践机会,例如去某公司或人才市场参观一下,上人才招聘网收集各职业信息等,这样的课程注定是浮于表面的。此外,职业生涯课程过于偏重静态化分析,即使帮助学生开发出一份规划书,也无法开展“动态维护”:比如面对环境改变,不同目标之间如何进行组合?已有目标如何根据需要进行“再分解”?目标确立之后如何开展“策略实施”?初步实施之后如何进行“反馈修正”?现有课程无法进行“动态演习”,使职业生涯规划沦为“形成一份规划书”,丧失了“动态调整”的理念精髓。
三、课程考核因形式单一而缺乏效度
当下,很多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最终考核方式是提交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由任课老师评定分数。这种考核方式形式单一,即使学生在一学期的学习后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也必须要“伪造”出一份细致的规划书。并且,这种规划书一般都可以找到优秀范例,学生只需原封不动,改改职业和时间及测试结果等,就可以得到一份“完美”的职业规划书,老师看着细致美观,给的分数也不低。但是,这种规划书对学生而言是否真正有意义呢?要求尚在大一、大二,缺乏实践经历的学生做出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大多是应付考核的产物和不切实际的完美幻想,缺乏实践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实践过程和实践总结也同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如何将理论结合实践以及如何丰富考核评价方式是高校应当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