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专题(2)—— 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古诗词赏析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在中国,古人对山水情有独钟。孔子也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到了唐代,山水诗更加发达起来,以至于出现了专门的一个诗派——山水诗派,山水诗派中最著名的就是王维和孟浩然,而其中尤以王维的成就更高。
《山居秋暝》一诗就是王维最著名的山水诗之一。叶嘉莹在书中讲到这首诗时,提到过一个人们平时并没太注意的问题。“山居”就是在深山中居住,“暝”就是日暮黄昏的意思。她说,“暝”字其实应有两个读音:一是读平声mínɡ,一个读仄声mìnɡ,而在《山居秋暝》这个题目中,她更愿意将这个词读成mìnɡ。“因为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凡四个字连用时,如果第二个字读平声,第四个字一定是读仄声才好听。以这个题目为例,'暝’字若念成mínɡ,那么这四个字就都是平声了。”
这首诗,前几句都是写山中的景物,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从字面上讲,“王孙”指古代帝王的子孙,与公子是一样的。《楚辞》中有一篇《招隐士》,就是招山中隐居的人回来出仕的意思,其中说:“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当时那些地位高贵,学问好、修养好的人都会出游,大家盼望他们回来。他们离开时经过的路上,春天长满了青草,可他们一直没回来。于是诗人说,王孙呀,你还是回来吧,山里的生活不可长久地留意。孔子也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意思是我们不能够撇开我们的同类,到山中与鸟兽同居,所以山中不是你应该久留的地方。这是“招隐士”的意思,而王维在这里是反用其意,表示我不愿出山,任凭你春天草生草长,秋天草枯草黄,王孙自可在山中久居。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王维的山水诗虽然优美,尤其以“诗中有画”的特点而独树一帜,却也有遗憾之处,那就是意境不够开阔,气象不大。而与王维相比,李白与杜甫尽管不是山水派诗人,可二人的山水诗却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意境开阔,颇有气度。
望族之后多才多艺
王维,字摩诘,人称摩诘居士,太原人。中国古代很讲究门第,魏晋时代还没有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用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也就是把人分成上、中、下三品,然后每品再继续划分出上、中、下三等,所以共有九个品级。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凡是分到上品的人,没有一个贫苦人家的子弟;出身于名门贵族的人,也不会被分到下品中去。所以中国从魏晋时代开始,就很注重一个人的门第出身了。王维就出生在一个很有名望的家族,他家是太原王氏,他母亲又是博陵崔氏,都属于世家望族。
由于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王维各方面修养都很高。他能诗、能画,书法写得好,又懂音乐,可以说凡文人士大夫所有的修养他都具备了。据说他九岁时就可以写出很不错的诗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家喻户晓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他少年时的作品。
王维少年时便有求仕之意,在他不到20岁时,他就来到了长安,与当时的王公贵族相交往。王维在进京考进士之前,就已经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的解元了。所以他来到长安以后,就与王子公主们交往,人家都很欣赏他。而王维的多才多艺也在他求仕的道路上帮了大忙。据说有一次,岐王叫王维扮成一个音乐家的样子,把他带到公主府中,演奏了一支叫做《郁轮袍》的曲子。他演奏得很动听,演奏完毕,他又拿出自己的诗文来。公主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博学多才,就极力推荐他,于是王维高中进士。那是开元九年,他当时不过只有20多岁。
一度被贬性格弱点
因王维在音乐上的造诣,所以被任命太乐丞,掌管皇家音乐。本来他可以一帆风顺地高官做下去,可中间经历了一段挫折。史书记载,他排演了一个黄狮舞的表演。中国的舞狮由来已久,但黄狮舞是不可以随便舞给任何人看的,在等级划分森严的古代社会,只有皇家才能观看。而王维私自舞了黄狮,因此就获罪被贬到济州,这是他第一次受挫。李国文在《说唐》一书中对此评价道,王维因此事而吃了苦头,然后“明白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明白了在天地之间的自己应该摆在什么位置上,故而他身段放得很低。”
当时的宰相是张九龄,而张九龄是玄宗朝一个非常有作为的宰相,于是王维给他写了很多书信,希望得到援引。张九龄很欣赏王维,不久,在张九龄的帮助下,王维回朝做了右拾遗。后来,张九龄在与李林甫的政治斗争中失败,这对王维来说也是一个打击。在给张九龄的诗中,王维对他表示了同情,但王维并没有随他一齐隐退。李白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陶渊明也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我宁可在家忍受贫苦饥寒,也不愿与那些官僚委曲求全地应酬,所以马上就“归去来兮”,回家躬耕去了。可王维不然,他对于自己不喜欢的,甚至是厌恶的东西不能够采取一种决裂的态度,他始终不能放下他的官位。
后来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匆匆离开长安时,文武百官中大部分人没能跟他走,王维就是其中的一个。安禄山攻占长安后,逼迫这些官员给他做官,王维又表现出他的矛盾和妥协了。一方面,他不甘心依附安禄山事奉伪朝,但他没有勇气去牺牲,只能做到消极抵抗,他吃了一种装哑的药。另一方面,他还是接受了安禄山所授予他的官职,尽管事实上他以生病为理由不去执事,但名义上毕竟是接受了伪署。后来玄宗还是原谅了他,他却说:“情虽可察,罪不容诛。”
叶嘉莹认为,王维内心并不坏,但他个性上的软弱才是其最大的缺点。而这也有可能如李国文所言,是“吃了苦头”之后,放低身段的选择。
能诗善乐 画坛留名
王维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画家。王维擅水墨山水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逐渐发展,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盛唐至唐末,画家们不满足于已有的山水画表现语言,力求开拓新的艺术语言——水墨。王维以水墨渲淡来描绘山水,然后开始出现了破墨山水。随后,涌现了一大批水墨山水画家,创制出泼墨山水,逐步形成了水墨山水的艺术语言。
王维采用“破墨”技法,以水墨的浓淡渲染山水,打破了前人金碧山水的画法,突破青绿重色和线条勾勒的束缚,大大发展了山水画的笔墨新意境,初步奠定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基础。“破墨”是指一种用浓淡墨色相破、渗透掩映,以达到滋润鲜活效果的用墨技法。在此之前,王维学过金碧山水派代表人物李思训的青绿山水,也学过“一日画毕嘉陵江三百里”的吴道子,遂集二人之法,形成劲爽又柔美、随意又自然的线条。无论作画还是吟诗,王维多山林小景,自然平淡,从中传递出的诗意禅境,实为空寂无声的静观之态,而其平远的构图,也最宜表达平和清疏的意境。明代画家董其昌把李思训和王维分别视为“青绿”和“水墨”两种山水画法风格的始祖,并以此奠定中国山水画分“南北宗”之说。
而除了南宗之祖的称谓,王维还有“文人画创始人”的称谓。文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明代文徵明称道“文人之画”,以唐代王维为其创始者,别于画院待诏、祗候等所作的院体画。而早于明朝之前,苏轼是第一个比较全面阐明文人画理论的人,他提出了“士人画”这个概念,并且大赞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一赞语奠定了王维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苏轼还特别在《王维吴道子画》中说:“吴生虽绝妙,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鬲谢龙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意思就是说,吴道子先生的画虽然绝妙,还只能看做杰出的画工技艺超迈。摩诘(王维)得到了物象内在的精神,就如仙鸟飞离樊笼超脱于形迹以外。我认为两人的画全都气势飞扬寓于神采,对于王维我尤其崇敬说不出一句异议的话来。可见苏轼对王维的推崇。
客观来说,王维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开创了诗情画意的境界,诗与画在竟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而他的水墨画风,几乎影响着盛唐以后的中国山水画发展的全部历史。至少可以说,占据中国古代山水画主流的文人画,都受到了王维的影响。不过可惜的是,王维至今已无画迹传世,传为王维的《雪溪图》、《江山雪霁图》、《伏生授经图》、《辋川图》等画作,应均非王维真迹。 (本文素材参考央视《百家讲坛》栏目、《唐诗鉴赏辞典》、《叶嘉莹说初盛唐诗》和李国文《说唐》等,中国电视报记者李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