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白话译文之一

​第一 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白话)

道这个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宇宙根本,可以安一个道的名词给他,他没有一个固定的词可形容。

名这个很难用语言来描述的宇宙根本形态,可以安一个名(或宇宙)的名词给他,他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词可形容。

无和有,同为道的两种形态。无和有分几个层次,一个层次是空间(对应的有是物质);一个层次是反物质空间(对应的有是物质空间),这个层次的反物质空间就是物质空间的根源,也就是天地宇宙的根源;最高层次是反物质空间都不存在了(对应的有是反物质空间),这个层次从佛家讲就是真空对妙有。

【原文】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白话)

常能达到无为的状态,就可以观察到万事万物的根本奥秘(真谛),常在有的状态,就可以观察到万事万物的运动发展规律(真谛)的表现,

这有和无同为道的两种形态,而名各异互相之间有否定的含义。而否定之否定(极致之极致,无穷之无穷,就会逆变并上升,或下降一个层次)就是寻找所有万事万物的根本奥秘的门道。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白话)

天下的人都知道区分出什么才是美的时候,丑恶就分出来了;

天下的人都知道区分出什么才是善的时候,不善就分出来了。

因此,有和无互为相生,难与易亦互相生成,

长和短,互相比较就能体现,高与下,互相倾对即能分别;

有节奏的音调与无节奏的声色,可以相和合,有前必然有后,互相一定会跟随。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白话)

因此这样,得道的圣人做事不求显示有作为。

以无言的行动去教育人,

世间万物不断地生长发展,他们时刻存在而不会消失。

生育养育了万物,而不居为已有,完成应尽义务而不自夸自恃有功劳。

因此才能完成世间宇宙的造就,而不显出是他的功劳。

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白话)

这一段应该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不尚贤,应当包括不崇尚有道德,有知识之人,聪明才智的贤人。这和古代的用贤人,远小人,好似相矛盾。其实这些是和不同层次的要求产生不同的观点。老子讲的是根本法,不尚贤是指不特别抬高和器重,目的是使百姓之间不引起争端,而用贤人远小人是有为法。我们要注意有为法与无为法本身没有谁对谁错。就如观音大士渡人,也是常以助人成功的有为法渡人,终极目标也是无为。因而这里也可以体会到渡人并无常法。老子想让人明白宇宙的根本规律也不容易。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果世间人人都有共产主义思想,世间的东西恐怕亦无贵贱之分。国家机构亦没有必要存在,共产主义是出世法,无为法,宇宙根本法,是终极目标。现有法是世间法有为法,有为法看似违反了根本法,但有为法却与无为法互为生成。从有为法我们亦可了解到无为法的存在和作用。

【原文】

是以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白话)

圣人所要求达到的治理是,使人放松到虚无状态,人们都很放松,身体以至于腹部都结实而强壮,人们都不再需要什么野心,骨骼则要坚硬而强实,常使得人们从有丰富知识再进入到似乎不再执着于知识而去除了杂念、去除了贪欲归回到纯真状态、宇宙本体状态。使人们丰富的知识,甚至达到自以为是的聪明都融入到无为的宇宙本体中,完成转识成智,得大智慧,真正合乎宇宙规律运行,人们所做所为才不违反宇宙。不违反宇宙规律的无为社会,则是没有不能治理的。

第四章

【原文】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原文】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

象帝之先。

(白话)

道,用于灌注,他好比一个无限大的容器,你是无法把他装满使他溢流出来的,

他的广大、他的深度如无限的深渊,似乎就是宇宙世间万物的根本源泉。

可以收藏包容一切尖锐之物,可以包容解决一切复杂的纠缠和纷争,

就连一切的光都能融和、吸收、储存,连尘埃也都包容,

但他又好似虚无不见,似有非有,

我们不知他是谁制造出来的,甚至不能准确形容他是个什么,

就如宇宙还没存在的时候他就存在了。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原文】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白话)

天地不会多给谁什么,将一切世间万物视为平等的,如祭祀时草扎的小狗,

圣人也不会多给谁什么,将一切世间众生视为平等的,如祭祀时草扎的小狗,

天地之间,宇宙的时间和空间,不就像一个能随意涨鼓的袋子吗?

虚空而没有凹屈,动了能大能小,

说多了找不到好词语了,不如我们都通过入静达到不偏不倚的守中之态去体会。

六  章

【原文】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白话)

虚空的无穷的深谷才会永远不消失,就象深远得看不见的生育万物的生殖器官;

这样犹如生育万物的生殖器官这个门户,就是我们天地万物的根本。

它无形无状,绵绵不断,周而复始,不停的生长发展。

(0)

相关推荐

  • 泄露天机之末后三圣

    宇宙三体,情.法.智:灵幻三身,情身(觉).法身(道).智身(般若).情应心(心法),法自然(物法),智由识(识法).太初,灵现三身始化天地.末后,三身化三圣,情身化神女,法身化自然(神),智身化圣人 ...

  • 徐大椿注道德经:将欲取天下第二十九

    昨天 上一章讲,圣人笃守常德,虽然朴散为器而应物无穷,却又大制不割,因此能为天下王.本章接着从反面讲,如果把天下当做"器物",以人智去巧取,那是不可能得逞的.   道篇的第二十九章 ...

  • 徐大椿注道德经:知其雄第二十八

    原创 子归明 袭明堂 今天 上一章讲,圣人同天合道,统御万物.本章进一步讲,圣人要统御天下万物,具体该怎么操作.老子认为,关键在于要笃守常德,能圆能方,能收能放,应物无穷却始终抱道不离. 在生活中我们 ...

  • 《道德经》原文及白话译文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 ...

  • 《道德经》白话译文之五

    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 ...

  • 《道德经》白话译文之四

    第十九章[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白话)最根本的达到毫不过错就是放弃搬弄聪明才智,对百姓是百倍的有利:最根 ...

  • 《道德经》白话译文之三

    第十三章[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者,则可以寄于天下:爱 ...

  • 《圣教序》原文白话译文

    <圣教序>原文白话译文 作者:老丈双明 来自: 情系书画 ><资料与杂谈>

  • 孙过庭《书谱》全文及白话译文品读

    <书谱>墨迹本,孙过庭撰并书.书于垂拱三年(687年),草书,纸本.纵27.2厘米,横898.24厘米.每纸16至18行不等,每行8至12字,共351行,3500余字.衍文70余字,&qu ...

  • 千年前的《书谱》白话译文,弱爆一切烂秘籍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 ...

  • 孙过庭《书谱》的白话译文,真正的书法秘笈

    <书谱>(局部) 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云没,而羲.献继之.又云:"吾 ...

  • 《手臂录》白话译文(珍藏)

    ​手臂录自序 用兵以戚南门之旗鼓为初门,孙武子之虚实为极致,击刺抑末矣.然不能此末艺,则不敢身至阵前,无以定将士勇怯,而行不逾时之赏罚,人无畏心,战何能胜?况又平日所用教师,多被诱于花假,以误士卒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