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独篇)《菜根谭》原文、注释、译文以及末学解读31-40
图片来源网络(下同)
31.不必逃世 无需灰心
【原文】
出世之道,即在涉世中,不必绝人以逃世;了心①之功,即在尽心内,不必绝欲以灰心。
【注释】
①了心∶了悟心性。
【译文】
超凡脱俗的方法,就在尘世中、不必刻意远近山林去寻找;了悟本心的功夫,就在尽心尽力中,不一定要断绝欲念,使自己心如死灰。
【解读】
追求形式的本身未必不是在沽名钓誉。就像想明白自己的心性灵智不在于自己苦思冥想或者如死灰槁木般时才知道。修一颗清澈明亮的心,决不是断绝一切欲望,使自己的心像死灰一样沉寂。而是恰恰相反,真正的修心,是心中充满着活力,对生活无比的热爱,尽心尽力做好当下应该做的一切,把当下的事情做好了,不为未来担忧,不为过去遗憾,只为现在尽力,不抱怨不生气,活在当下,自然会修成一颗智慧的心。
图片来源网络
32.富贵知贫 少壮念老
【原文】
处富贵之地,要知贫贱的痛痒;当少壮之时,须念①衰老的辛酸。
【注释】
①念∶惦记。
【译文】
生活在富贵的环境中,要知道贫苦人家的艰难;年轻力壮的时候, 要想到年老力衰后的辛酸。
【解读】
一个人处世,一定要思前想后,不能只图眼前利益。本文所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身处富贵,想想贫贱的苦处,就会格外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能居安思危,不至于得意忘形。时当少壮,想想衰老的辛酸,就不至于蹉跎岁月,老大徒伤悲。人能有这样的忧患意识,就会活得很踏实,也能接受角色的转换。
图片来源网络
33.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
【原文】
热闹中着一冷眼,便省许多苦心思;冷落处存一热心①,便得许多真趣味。
【注释】
①热心∶积极乐观的心态。
【译文】
在热闹的场合,如果能用冷静的眼光观察外物,就可以避免许多令人烦恼的事情;在失意的时候,如果能有奋发向上的决心,就可以感受到许多乐趣。
【解读】
事物总是辨证的,释家的出世,老庄的无为,固然是为了寻求一种心理的安宁。气质的超脱,但如果到了与世隔绝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步,自己未必快乐,别人却视为怪物。所以人对世事不可太激进走极端,否则会为自己带来痛苦,也会为众人造成灾害,也就是儒家所说的过犹不及。“闹中取静, 冷处热心”,就是成功时要想到失败,失败时要保留奋争精神,这实际上是 一种明智的进取。
34.少时思老 荣时思枯
【原文】
自老视少,可以消奔驰角逐之心;自瘁①视荣,可以绝纷华靡丽之念。
【注释】
①瘁∶过度劳累,引申为衰败。
【译文】
以老年时的眼光来看待少年时的行为,可以消除追名逐利的理,从波败时的情形来看警盛时的景象可以断绝追求荣华富贵的念头。
【解读】
有位哲人曾说:“真正明智的方法,不是以现在看过去,而是以将来看现在。人生一世,无论多么辉煌,都难免有老的一天和死的一天,所以说人最终是平等的。看到这一结果,就可以消解争名夺利之心,平静地对待生活。
35.一念不生 真境自现
【原文】
人心多从动处失真,若一念不生,澄然静坐,云兴而悠然共逝,雨滴而泠然①俱清,鸟啼而欣然有会,花落而潇然自得,何地非真境,何物无真机?
【注释】
①冷(iing)然∶清凉。
【译文】
人多在内心浮躁的时候失去自然的本性,如果能不产生一点杂念,心灵明澈,随着飘过的云朵一起消逝在天边,就着清冷的雨滴洗净心中的尘埃,从鸟鸣声中领会自然的奥妙,随花落而潇洒自得,那么何处不是人间仙境?何物不蕴含着玄妙的道理?
【解读】
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的事物到处都是,关键就在于人能不能去发掘和领略,人心的真体,不论凡夫和圣人都是相同的,凡夫只因一念之差而丧失一 真体,当一念不生之时,善恶邪正的尘埃都起不来,宛如池水一般澄清宁静。 只要使心能保持如此澄清宁静,周围生活中的一切都足以引出无限佳趣。生 活就这么怪,以凡人而言,强求的东西往往带来烦恼却还得不到。“听其自然,心里不想耳中不听的东西有时送上门,送来了也不会喜得乐不可支,没有也依然平静如水,这样的生活总是令人愉快的。
36.放下我执 少些烦恼
【原文】
世人只缘认得'我'字太真①,故多种种嗜好,种种烦恼。前人云∶'不复知有我,安知物为贵?'又云∶'知身不是我,烦恼更何侵? '真破的之言也。
【注释】
①太真∶太重。
②破的之言∶切中要害的言论。的,靶心。
【译文】
世上的人因为把'我'字看得太重,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嗜好和苦恼。古人说∶'如果不知道我的存在,又怎么会知道东西是否贵重?'又说∶'如果知道自身并不属于自己所有,那么烦恼又怎能侵害我呢?'这真是一语中的。
【解读】
佛教经典《金刚经》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当你不再执着于世间的一切,对一切外物皆不着相,进入到“无我”的境界,你也就心无挂碍、心静如水了,自然也就能够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从容洒脱之心了,只是世人总是难以破“我执”,我喜欢的东西,我的财富,我的地位·………因为有“我”在里面,所以就会把自己困在世俗的欲望里难以逃脱,当你真正放下“我执”进入到“无我”之后,你才会让自己的心灵从困境中跳出来去感受那份真正的轻松愉悦。
37.舍得舍得 有舍有得
【原文】
才就筏便思舍筏,方是无事道人①,若骑驴又复觅驴,终为不了禅师②。
【注释】
①无事道人∶不为外物所羁绊的得道之人。
②不了禅师∶未,悟的禅师。
【译文】
才登上竹筏就想到上岸后要舍弃这竹筏的人,才是不受外业羁绊的得道之人;如果已经骑在驴上却还想寻找另外一头驴,就永远也无法成为了却尘缘的高僧。
【解读】
最近流行的“断、舍、离”修行,就是要该断的断、该舍的舍,打扫一下心里的和生活中的房间,把无用的全部舍弃,使自己的心轻松地面对人生,增加幸福和快乐的感觉。至于骑着驴,又嫌驴不够,还要找驴的人,真的是物的奴隶,心为物累,难得有轻松的岁月,一生在物欲中负重而行,这是智慧的人所应避免的。
38.人生福祸 皆因念生
【原文】
人生福境祸区,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 '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净,烈焰成池; 一念警觉,航登彼岸①。'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注释】
①彼岸∶佛教中与现实世界相对的世界。
【译文】
人生中幸福的境遇和祸患的局面,都是由欲念造成的。所以,释迦牟尼说∶'追求名利的欲望太炽烈,会掉进火坑;沉沦在浪费爱恋里,会掉入苦海。而一个清净的念头可以使火坑变成水池,个觉醒的念头可以脱离苦海,到达彼岸。'念头稍微不同,所处的现界就大不相同,不能够不谨慎啊!
【解读】
佛教把人的欲望总括为贪、嗔、痴三类,并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是这三种欲望造成的,所以称之为“三毒”。这在一定意义上是有道理的。看古今中外多少人落得悲惨下场,原因就在于欲念膨胀,不能自已。人生一世,当应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须知“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人之欲望也是如此。
39.根蒂在手不受提掇
【原文】
人生原是一傀儡①,只要根蒂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田行业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提掇,便超出此场中矣!
【注释】
①傀(kuǐ )儡(lěi)∶原指木偶,后来比恰被人操纵的人或组织。
【译文】
人生本来就像一场木偶戏,只要掌握了牵动木偶的线索,使任何丝线都不紊乱,还能收放自如,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一点儿也不受他人牵制,就算是跳出这个游戏场了。
【解读】
做人要善于发现优势、特长,看清本质,就可以使自己遇事进退自如,不受他人控制,不然则成为了他人的傀儡。对于那些能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来说,人生是自由表演的舞台。所以人生在世要想活得舒坦,活得自在,就必须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而不能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
40.观心增障 齐物剖同
【原文】
心无其心,何有于观。释氏①曰∶'观心者,重增其障。物本一物,何待于齐?'庄生②曰∶'齐物③者,自剖其同。'
【注释】
①释氏∶释迦牟尼的俗称。
②庄生∶先秦思想家庄周。
③齐物∶消除事物的界限,使物我合一。
【译文】
人心如果不生出私心杂念,何必要去观心呢?释迦牟尼说∶'观心反而增加了修持的障碍。天地间的万物原本是一体的,何必要让它们整齐划一呢?'庄子说∶'物我齐一,是把原本一体的东西分开了。
【解读】
佛教所说的“观心”,本意是消除心中迷障,破除执著,但如果执迷于“观心”,不懂得这是方便法门,就陷入了“重增其障”的泥淖。庄子“齐物”说的道理也是一样,所谓“齐物”,是说万物本为一体,没有差别,如果人为地剖析其同,岂不是在心中已生差别之想。这是两个思辨色彩很浓的哲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