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天地 | 易荣波:一路书香三十年
文 | 易荣波
我的“处女作”发表在孝感一家报纸,讲述发生在我们湾的故事,几位年过七旬的老婆婆闲不住,在收割完后的稻田里捡遗落下的谷穗,粮食颗粒归仓的新闻。加上标点符号才30个来个字,真正的“豆腐块”。看到自己的名字上了报纸变成铅字,兴奋得好几个晚上没有合眼,那年我十八岁。
那个年代打电话要跑到镇上邮局,通过摇把电话呼叫,让县局再转接,才能打通,手机听都没听说过,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报纸和广播。一个村只有村组干部才订阅有报纸,我们湾的组长住我家隔壁,是个文盲,大多数报纸都给妇女们用于包轧的面,或者装衣服木箱子垫底用,报纸送到组长家,只是证明他是一组之长而已。乡邮员是一个黝黑的临时工,负责整个镇的乡湾的投递工作,工作辛苦,但很负责,骑着车尾印有“邮电”两个金色字的绿色凤凰牌自行车,后面座位上两边挂着泛黄的邮袋子,报纸信件装得鼓鼓囊囊。无论刮风下雨,每月送报送信上组长门两三次。“叮铃叮铃”每次听到清脆的自行车铃声,便知道乡邮员送报纸到组长家来了,抢着从邮递员手中接过还带着油墨香味的报纸,如饥似渴阅读,一张报纸折在口袋里,反复看,弄得皱皱巴巴的,那时候报纸新闻很短,大部分刊登的都是新人新事新风,什么庄稼医生、新闻短波,印象最深的是应城农民杨小运卖万斤粮食,想买辆永久牌自行车的新闻,还引起国务院的领导重视。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阅读报纸成了我最幸福的时光,每天翘首盼望响起清脆的铃声,便可以读到外面的世界。
渐渐地,不知天高地厚的我,萌生了投稿的念头,从书店买回一本稿纸,开始写稿,白天,与父亲下地干活,挑完草头,夜晚,点一盏柴油灯,窗前伏案疾书,夏天蚊子多,没有蚊香,就装一桶水,把脚放在桶里,不让蚊子咬到,伏案疾书,或公鸡破晓,或东方泛白,也不觉得疲倦,写的都是乡亲们身边的小事,如邻湾戴哈巴的姑娘定亲了,不要彩礼钱之类的社会新闻,每次先用白纸打草稿,反复修改,然后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在格子稿子上,写好了后装进白色的信封里,贴上八分钱的邮票,在信封右上角特别注明“新闻稿件”的字样,骑上自行车,兴冲冲来到镇上的邮电所,将装有稿件的信封塞进绿色铁皮邮箱李,那一刻起,心中便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希望自己辛勤劳动成果能早日见报,一次次满怀希望,一次次有失望,不知道写了多少稿件,都石沉大海,初生牛犊不怕虎,我没有因为稿件没有登报而放弃,相反更加激励我勤奋写作,突破自我。
“土记者土记者,你的大作见报了”,这一天,乡邮员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老远向我招手喊道,正在田里栽秧的我,听到喊声,裤管卷得老高的我,从田埂上一路小跑,沾满泥土的双手,从乡邮员手中接过报纸,蹲在组长的墙角下,迫不及待在报纸上寻找自己的名字,终于在报纸第四版最下角,看到了“易荣波”三个字,眼泪顿时夺眶而出,泪水里包含着宣泄,更多的是激动。至今清晰记得那篇文章的标题是《山妹子如今不纳鞋》,是一篇纪实散文征文,讲述的是农村的变富裕了。年轻人外出打工,不在纳鞋底的故事,后来,报社还把我这篇文章推送参加全国散文比赛,得了二等奖,那也是我从事写作得到最高奖项,第二年的《大悟年鉴》文化篇里,还专门提及我文章获得全国奖的事。在编辑的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得到提高,稿件先后在《中国青年报》、《楚天周末》刊登发表,通过写稿件,提高了我的文字水平和表达能力,也养成了愈挫愈勇的精神。后来,镇里把我们这些在报纸上写豆腐块的农村文艺青年组织起来,成了报道组,村里唐书记看见我能在报纸上写文章,把我选到村里当了一名民兵连长,我逐渐由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变成村干部,逐步成长为一名党政机关干部。
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无论在田间地头,还是机关,读报写作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坚持,如果几天没动笔,就荒废时光而深感自责。30年我笔耕不辍,获得的证书装满满一袋子,文章发表多了,虽然少了当初的激动,但更多一份责任,写稿,让我学会了讲述与倾诉,书中自有颜如玉,写作酸甜苦辣我自知。一路书香,奋笔疾书,收获幸福,还有诗和远方。
-关于作者-
易荣波 ,湖北大悟人,现就职于党政机关。从事写作30年,先后在《中国青年报》、《孝感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诗歌、散文千余篇。
- 推荐阅读 -
“华农妹”征文获奖作品之二:在孝感,一杯华农妹是我的大彻大悟
第 368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