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误诊的脑囊虫病
病例作者:戴灼南 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放射科
脑囊虫病是我国常见病和多发病,占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的80% 以上。脑囊虫病体主要寄生于中枢神经系统,并可引起严重头痛、癫痫、颅内高压等症状甚至猝死。
按照发病部位脑囊虫分为脑实质、脑室型、脑膜型及混合型。根据病理特点将脑囊虫病分为 4 期:即活动期、蜕变死亡期、钙化期和混杂期。各期影像表现:①活动期。MRI 表现为颅内多发或单发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T2加权像囊虫囊液被抑制呈低信号,多数囊内可见附于囊壁的小点状等高T1、等低 T2 信号影,为头节,病灶边界清晰,大小约 2~15mm,多发者病灶大小较均匀。增强扫描大多数囊泡呈环形强化,囊内头节呈点状强化。②蜕变死亡期。其与活动期的主要区别在于灶周出现水肿带,占位效应较前明显,且囊内头节显示不清。MRI 表现为颅内多发或单发类圆形及不规则形长T1长T2 信号,灶周可见长T1T2信号水肿影环绕,FLAIR 序列T2加权像囊虫囊 被抑制,灶边水肿未被抑制。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因囊虫的囊液扩散不受限而呈现低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在 T2 加权图像上病灶及灶周水肿呈高信号,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呈低信号,即“白靶征”。③钙化期。均为多发,部分表现为粟粒样结节,结节内可见稍长或等T1、短 T2信号影,灶周水肿消失,无占位效应。④混杂期。有上述两种或三种病灶合并表现。病灶发生在脑池、脑沟或脑室内常见不到囊虫头节影像,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
脑囊虫是临床、影像均易与MS混淆的一个疾病。但脑囊虫病灶分散,一般一定有位于浅表部位的病灶,不具有MS均分布于白质的特征。其次,囊虫的强化环小,完整,囊壁均匀,有头节则有确诊意义。MS增强呈大小不等的环,壁厚薄不一.形态不规则。另外脑囊虫治疗后多留有软化、局部萎缩等改变,MS斑块治疗后无此类后遗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