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十条中医临床用药经验2021.2.25

一、

李华兰老师自拟利咽汤用于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经验,方药组成及用法:防风、荆芥、薄荷各10g,金银花30g,连翘、黄芩、黄连、栀子、大黄各10g,板蓝根30g、桔梗、牛蒡子、生甘草各10g,水煎250ml-300ml日1剂,分3次服。(3-10岁儿酌情减量)一般服药5剂。李老师认为本病多因风热毒邪乘卫阳不固之虚侵袭咽喉循经络直犯肺胃,更因肺胃素蕴郁热痰湿,风热痰毒互为搏结,而导致本病。故选用疏表清热,解毒利咽而拟此方。方中防风、荆芥、薄荷疏风解表;银花、连翘、黄苓、栀子、黄连、大黄清热解毒,泄肺胃实热;桔梗、牛蒡子、板蓝根、山豆根宣肺利咽。全方共奏表邪得疏,热邪得清,毒邪得解,其咽得利,病乃告愈。

二、

张秀智自制小儿特效止泻灵药袋治疗小儿腹泻,张老师认为,小儿腹泻与“寒湿失调,脾胃受伤,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合污而下”有关。故调理脾胃功能为治疗小儿腹泻之本

方药组成及使用方法:丁香、干姜、吴茱萸、肉桂、白术、五倍子、藿香、木香、车前子烘干,研细,过120目筛。将以上诸药粉10-15g装入10 x 8cm或11 x 8.5m之绵布袋中(据身高及胖瘦选择药袋之大小)敷脐部(神阙穴)以及周围的皮肤。

辩证加减:湿热泻者用白头翁粉黄连粉蜜调后填脐;脾虚泻山药粉党参粉蜜调后填脐。敷前先用75%酒精擦洗脐及其周围皮肤,使之消毒、脱脂、清洁、湿润、再用热水袋加湿敷于药袋上,便于药物的吸收。24小时更换药袋1次,3天为1疗程。

方解:干姜、吴茱萸辛热湿中,力雄气猛,易入肌膝,加丁香芳香走窜,故为外治腹泻之君药;木香行气止痛;五倍子收敛止泻;藿香辟秽止呕,芳香利湿,肉桂温补元气,车前子清热利水;肉桂车前子均走肾及膀胱经,二药合用,使水从小便而走。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卫常不固、加白术益气健脾。以上诸药共奏,湿中散寒,益气健脾,使水谷化,精微生。

三、

鱼腥草人称“天然抗菌素”“解毒圣药”。古人云“治肺痈神效”。其味辛性寒,有清热解毒,宣肺散结,祛痰止咳,利尿消肿,去腐生肌之功效。是治疗恶疮肿毒、痈肿痔疮的良药,亦可用于肺炎、肺结核、肺脓疡、百日咳、支气管炎、痢疾、肠炎、咽喉炎、肺癌等症的治疗。

四、

对于虚实难辨,寒热难分,病在疑似之间者,可用探病法以测知真假,此法源于仲景《伤寒论》209条,用泻下法以探燥湿,这是“实则泻之”的正治探病法。与此相对,《景岳全书》采用了反治探病法,张氏云:“若疑其为虚,故意欲补而未决,则以轻浅消导之剂,纯用数味先以探之,消而不投即知为真虚矣;疑其为实,意欲用攻而未决,则以甘温纯补之剂,轻用数味先以探之,补而较滞即知有实邪也。假寒者略温之必见燥烦,假热者略寒之必加呕恶。”

五、

董荫庭老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经验:该病在急性期,症见高热、关节红肿热痛,此为邪正俱实,治疗宜大量生地、元参、银花、连翘之类及通利关节渗湿之药,如忍冬藤、石楠藤、松节、蚕砂、薏米、土茯苓、防己之品,控制病情发展。转入慢性期时,阴分已伤,筋骨受损,肾主骨而肝主筋,此期治疗当以重在养阴血、益肝肾、柔筋骨,选用养阴而不留邪,利湿而不伤正之品治之。

六、

甘松一药,早在《开宝本草》便记载,有主治“卒心腹痛满。”明代李士材谓其“治心腹痛。”近人有人说“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滞,香而不燥。”药理学报告谓本品具有“镇静镇痛作用,故临床上用于多种神经性疾患,如癔病、神经衰弱,以及胃肠道痉挛疼痛等病。”冠心病伴有植物神经失调者,可在应证药物中佐以甘松行气开郁,取其芳香理脾开窍之功。

七、

名医李继昌先生治病,诊察非常细致,审证明确,方才言治;并十分强调妥善处理扶正与祛邪的关系,本着“有邪必先祛邪,祛邪不能手软,邪祛然后扶正;正虚特甚者,亦当扶正祛邪并而用之”的原则;在有邪的情况下,常常不先投补剂或纯用补剂,而在恢复期则又非常注意扶正固本调理善后。

八、

离子导入治疗腰痛方,方药组成及使用方法:鸡血藤、青风藤、透骨草、千年健各30g,防风、羌活、独活、乳香、没药、川芎、红花、蒲黄、元胡、草乌,川乌各20g,伸筋草30g。上药加水2000ml,浸泡30分钟后,用文火煎煮,40分钟,然后将药液滤出装瓶备用,置于阴凉处或冷藏。

操作流程:首先将两个浸没过中药液的纱布片分别放置于疼痛部位,两个纱布片不能相互接触,然后将两个电极分别置于两个纱布片上,并且电极不可接触皮肤,以免灼伤。输出电流45-55mA,以可耐受为度,每次30分钟,每日1次。十五次一个疗程。

九、

崔金海老师认为结石一病,虽多为湿蕴结,但产生湿热的原因与肾虚密切相关;肾主水为气化之本,肾阳气不足,影响气机调畅,气机不利,水湿内停,日久不解则湿热内生。另外,结石停留阻碍了气血津液的运行,使气机不利进一步加重,湿热内生。由此可见,肾虚和气机不利是产生结石的根源,崔老师治疗结石病常选用补肾理气药组方,其中常用药有补骨脂、仙灵脾、杜仲、木香、乌药等。

十、

午前咳者,多胃中有火,宜清泻胃火。午后咳者,多阴虚火旺,血分有热宜养阴退热。黄昏咳者,多阴火上浮,宜滋阴降火。五更咳者胃有痰火,伏积于内,至火气生养之时上朝于肺故也,宜清胃涤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