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刘劲勋先生的摄影讲座
上午听刘劲勋先生摄影讲座,感受深刻,虽算不得提糊灌顶,却非受益良多能概之,相信今日现场的众多听课者都会获得超越摄影概念的领悟,更让我久久玩味不休的——恰恰是让我领略到什么才是大师级的创作。
记得当年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曾立志于做一名记者,并特别期望能拥有一台相机,但直到初中毕业回家摆小摊一年多后,方拥有了人生的第一台相机——一部二手的华山DF1,此后多年打工,也开过几年照相馆,却一直都奋斗在追逐相机的路上,一直觉得跟不上时代,无法拥精良的摄影器材,以凭籍取得理想的曝光、绝妙的景深,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我一直认为自己始终未能拥有过一部上档次的相机,因为自始至终我都属于工薪阶层的最低层,而照相机,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相机设备,却相对的属于奢侈品,所谓“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说的不仅是相机的价值不扉,更在于相机的配套和升级上可以无穷尽。
在数码科技迅速普及,手机拍照功能不断强大,手机图片早已十千百倍优于胶片时代高档摄影器材成像效果的时候,我依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摄影爱好者,所以今天去听刘劲勋先生讲座之初,仍然以为其会讲一些构图、用光、对焦之类的技巧,可直到到听完先生讲座,方才发现自己对摄影艺术自私至终都没有领悟其真缔,一直是艺术的门外汉。
刘劲勋先生通过四套个人创作来完成今天的讲座,第一套作品《苏飞的高原》拍摄于西海固,作品的立意重点在故土、乡恋和乡愁,但他告诉大家的却是作为摄影人,首先应搞清楚自己是谁,弄明白自我的文化心理。他的每一套摄影作品都有者很强的目的性,所以一再强调说重要的作品选题首先就特别重要,要吃透其文化母体由内及外的真核所在,要有想去拍摄的欲望和别人所无法达到的内悟,拍出风格迥异的精神独立。
《他方》是刘劲勋先生讲解的第二套图集,这是一组拍自西藏的图片。先生说拍摄之前他就了解到,远先曾保留一定神秘感的西藏早在他拍摄之前已被大众泛滥化拍摄,许多带有地域特色的场景已成为熟图,谋求超越其时已经很难,这时候他想到的是选题要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发生直接关系,要表现一种迷蒙感和距离感,但摄影的本体语言却极难突破,摄影人的主观意志往往受到限制,局限于太强的机械感,如果用摄影后期的制作来表现却往往生硬而造作,极难达到预期的质感,所以他初拍藏乡两次都无功而返,但他并没有放弃,后来利用最简易的“诺姆相机”——那种价位极低廉的塑胶相机和过期时长达20年的过期胶卷,完全忽略了对曝光、焦点等许多因素的思考,给自己一种极度自由、放心大胆的尝试,拍摄中甚至遭受风沙的划擦和灰尘的遮掩,不曾想作品却获得了空前成功。
刘劲勋主讲中展示的第三套作品名叫《新疆》,也实实在在取材拍摄于新疆,这套作品他已连续拍摄了十年,每年都去拍一个月,但目前依然未完成创作,他说明年他还要继续去拍摄,而他的拍摄目的却是力促让原教旨主义进入文化大家庭。先生致力于一个漫长的创作,精诚刻录岁月的见证,他明白在这个全球化、同质化快速推进的时代中,社会环境的多样性正不断被清洗消亡,这种漫长的创作无疑于在沉淀区域化特征消亡前的记忆。刘劲勋先生说:当我们走很远路和家门口没什么区别时,还有什么能刺激我们的视觉,就让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些遗存的符号。这多少是有些让人遗憾却无力改变的史实。
在刘劲勋先生讲解他的第四套作品《该隐》之时,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圣经故事中的该隐,该隐是来当和亚娃的第一个孩子,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第一个杀人犯,他杀了放羊的弟弟,只因为弟弟敬献羊只时受到上帝的赞许。他说每一个人都是曲曲折折的该隐,每个人身上都带都带着罪感,所以每个人都有着回不去的故乡。即使回到故乡,也会介入感很低,距离感却很大。《该隐》是一组旧摄影元素的拼凑,是完全脱离相机的摄影创作,其间粘拼了许多他父亲的老旧菲林残片和他的摄影作品,还有他儿子的简单涂鸦,这些杂乱的图元,拼凑的同样是一种由内及外复杂感受的表达,表现着一些随机和特殊的神秘,你欣赏在似懂非懂间,却有着特殊的心灵撞击。正如刘劲勋先生所说,许多人都在做着一些少年时代未完成的游戏,他也是如此,但那种无序的、随机的、神秘的思想表达同样组合了一种艺术的存在,这恰恰就是一种超越。
写到这里再次汗颜于自我的肤浅,真正的高手并非拥有坚船利炮般的利器,却更在于对内心感受表现手法的琢磨和创新,这是值得任何人推敲思考的,正如某小说中的顶尖黑客,用最古老笨重的486台式电脑攻克了某机构精秘设备的防火墙,之所以能以弱克强,颖脱而出,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