嗥月集(01)
前言:早上网搜,发现网络里的迹痕已越来越少,我缺失已离网络有些远了,而网络,却曾是我唯一的阵地,十多年前在深圳的岁月,网友“金星狼”至少在南方网还是为大家所熟悉的,那个年代我写了许多的时评,许多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社区”也一路飘红的,可如今打开,无数的原贴已消声匿迹,突然就想到,是该整理一点留在这一亩三分地里了,因为明天,也许连我自己都会忘记,青春曾是那么的飞扬跋扈,思想曾是那般的尖锐,在这个世界上,我赤贫的有些另类,却始终不缺乏善意和同情心。
女人,你有一个名字叫母亲!
那天,女儿带同学回家——一个同她一般大小,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有些尴尬地拿出从商场卖回的处理水果,歉意的送给她们吃,女儿显然揣测到我的心态,就安慰我说:“没关系的,我同学家家境和我们差不多,她不会嫌弃的。”
小姑娘勉强的笑了笑,接过我削过的香蕉吃了起来。
我女儿快嘴快舌,了无心机,她总是装不住话,所以关于她知道的许多事都会对我说,她向我介绍小同学的家境,说同学的爸爸是跑(开)货车的,租房在离城区很远的地方,那边房租便宜,所以她同学中午不回家,下午放学了爸爸才来接她。
对于女儿的解说,小姑娘并没有回应,只顾埋头吃自己的午饭,是从学校带回的三元钱的盒饭,小小年纪,身体很单薄,眼神里透着超乎年龄的悒郁,她寡言沉默,与我心直口快的女儿形成鲜明对比。
女儿向我介绍了她的小同学,然后继续同小姑娘边吃边聊,我在旁约略听到,小姑娘还有一个弟弟,因为在市郊,她弟弟上小学也很不方便,小姑娘说弟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一个多钟的路程,我没有插话问,但相信那个小男孩应不会超过十岁吧,每天步行两三个小时,当与环北山区的孩子上学类似,就无法不联想到,城市的繁华在其幼小心灵里,又将会是何等的冷漠呢?
一时心生恻隐,就转身继续问小姑娘:“你妈妈呢,何不在学校附近租房开个小店子带你们上学?”
小姑娘没有做答,女儿却很快的回应,怨嗔地瞪了我一眼,说:“她没妈了。”
我愕然,想说声对不起,但却没有说,因为已经揭开了那个伤疤,就只能看看有没有疗伤的办法,于是就更详细地问小姑娘说:“你妈妈是病逝了呢,还是同你爸爸离婚?”
小姑娘还没有做答,我女儿就告诉我说:是离了婚。
女儿与小姑娘的关系很好,显然她知道很多细节。但小姑娘却很小声地补充说:“她一直不肯回来。”
这里的“她”指的是她的妈妈。
于是我就劝小姑娘回去给爸爸透个气,我妻子的一个朋友也单身多年,娘家是城郊的,一直在市区打工,如果介绍他们结合一个美满的家庭,也算是成人之美了,我对小姑娘说,给你找个新妈妈她可以照顾你,你爸爸就相对不会那么辛苦,小姑娘点头允了,我女儿就天真的张罗说让她回家明天把爸爸的照片带过来。
次日,女儿回家时却并没有带她那位同学来,说她中午在学校,女儿说那姑娘今天告诉自己,说她问爸爸了,爸爸说他们还没有离婚,说是她爸爸曾提出过离婚,但被他舅舅带人来打了一顿。女儿还说了一些别的,说她那位同学说:“小时候很爱她的妈妈,一直认为妈妈最好,后来爸爸跑出租,某次回家,她妈妈却同别的男人在一起,他爸爸打妈妈,反被那个男人把爸爸打了,他和弟弟都吓哭了,再后来她妈妈一直在外,几年了都不回家。”
听了女儿的话,我一时无语了,这个时代,经济的繁华与婚姻的自主却无法带来婚姻的稳定,据高不下的离婚率无法阐释自由恋爱的真诚,更多标榜私欲和责任的缺失,金钱无法成为修复感情的基因;对于许多留守妇女的不幸生活,许多文媒不断在谴责那些不负责任见异思迁的男人,但同样,花花世界的诱惑与三从思德的远离,让无数女人也鄙弃了贤妻良母从一而终的传统,游戏人生,玩弄感情,给世界愈来愈多留下木质化的伤痕。
前两天在电视法制栏目看到一则故事:一个丈夫在外打工的中年女人,失踪一年后深潭现尸,警方侦察破案,方发现她是死于自己的情夫,情夫杀她拒绝与他交往,并言明他是她的第八个情人。
而今早,腾讯新闻又刊登了一起伤人案件:一名五十五岁女人网上扮嫩,假称二十九岁,专门勾搭年轻男子,被一男青年识破后却与另一年轻情人对其硫酸泼面,致其双目失明,重度伤残。
近日被网络热炒的,还有一北京女贪官,用公款美容花十七万,其中八万竟是用来做了下体美容,这在标榜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只上无疑算得上荒唐,但却也似乎在揭示着时代的堕落和人性道德的缺失。
曾多少年来,女性受压抑、受迫害,封建制度的摧残让女性成为一个弱者的代名字,但当我们真正迎来公正平等的美好时代,新时代的一些女性却渐渐在物欲横流里把传统丧失殆尽,在追求平等,高唱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同时,骨子里缺失了对真美与德范的认知,甚至缺失了生物本能的传承责任,妇言、妇德、妇容、妇红早已不为人道,贞节、柔顺、生养之本份也被另类抛弃,标新立异,贪图享受,家庭观念淡化,母爱方向迷失,生孩子不会教育孩子的现状日益泛滥,加速了社会道德的溃退和人文教育的颓丧。
母仪天下,女人的德仪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进程,我不知道中国的教育部应否思考开设“女课”,但我特别赞成某网文的观点:“母亲是和谐家庭家风的主导,家庭是社会与国家的细胞,'家之不宁,国亦难安’”。对时代女姓的教育引导不应抛弃旧的德教,不能一味的超前。而天下女人,也更应该首先明确,你有一个名字叫母亲,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常常牵涉着整个家庭,以及孩子的一生!
2012年8月31日于庆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