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老戏园:由一张广东会馆老照片引出的疑问
(摘自《天津芥园居士的博客》)
这是一张立体老照片,这种形式从17世纪50年代诞生起就风靡欧洲,后来又传播到美国。在欧美社会一直流行到1930年左右。
当我看到它的第一眼时,脑海中就联想到一个地名——“广东会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那只能算直觉,当时并不敢完全确定。即使没有把握,我当时也没有丝毫犹豫,毕竟从照片的注释上看,肯定是天津的某个地方。先买下再说,只要照片在手,之后的工作可以慢慢展开,如果连第一手材料都拿不到,那将来再遗憾都来不及。
下面让我们先来仔细看看照片上的内容,除了两张完全相同的照片外,还有几行小字注释,他们分别是:
Geo.W.Griffith. Publisher
翻译为:版权注册人 格林菲斯
nterior of the Imperial Villa, Tien-tsin, China.
Series of 1904,by George.W.Griffith.
翻译为:中国天津戏楼内景
由格林菲斯1904年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
上面提到的Geo.W.Griffith(格林菲斯)是美国的一位摄影师,其作为版权注册人成立了一家公司,名为Griffith & Griffith(格林菲斯)立体照片公司,在上世纪初的美国非常著名。
今天下午,我拿着这张老照片来到广东会馆,希望能找到当年的摄影地点,重新拍一张照片,从而用新旧两张照片来对比出历史的沧桑与变化。但在拍摄中,我发现了几个小问题。
第一:老照片的拍摄时间存在疑问。
从上面提到的老照片注释来看,Series of 1904,by George.W.Griffith.(由格林菲斯1904年创作的系列作品之一),也就是说拍摄时间不会晚于1904年。但现在的广东会馆1903年开始兴建,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落成完工。由此可推测在照片的拍摄时,工程最多仅仅开始1年,并没有竣工。另外的一种可能就是,这张照片上的景象根本不是广东会馆。
第二:戏楼的尺寸存在疑问。
在寻找原始拍摄地的过程中,我发现不管经过怎样努力,尝试何种角度与位置,都不能达到与老照片中景物完全一致的要求。通过视觉观察、参照物对照和透视效果分析,我发觉得似乎现在的舞台要比老照片中的大了一圈。
第三:戏楼前檐的立柱存在疑问。
如今的广东会馆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舞台上没有立柱,这样就避免了遮挡台下观众的视线,使戏楼的欣赏视野更加宽敞通透。但是,老照片的舞台上却有一棵立柱。按照这个布局,应该在对称位置的另一端还应有一棵立柱。后来我参考1985年大规模整修前广东会馆的照片发现,当时舞台上也是没有柱子的。难道老照片上的景象不是广东会馆吗?正当疑惑不解时,我端起老照片,尽量寻找与现在相似的景物,我意识到不论是楼层分布,还是门窗位置;不管是梁柱结构还是包厢布置,老照片都与眼前的景象是惊人的相同。
相同的观众坐席结构,但同时又有不同的舞台景观,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最初广东会馆的舞台是另一番模样,曾经大规模改造后才成为现在的样子吗?
难道老照片中的舞台景象只是会馆建造初期的试建方案,后来的舞台又经过了设计师和工匠们精心装饰和加工吗?
还是难道这张老照片里的景物根本就不是现在今天的广东会馆?
这是今天我拍摄新旧对比照片产生的几点疑问。
衷心向各位老师和朋友请教,希望大家能多多指点。
在此提前表示感谢。
1985年的整修现场
整修后的广东会馆戏楼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