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如风]朝绕田舍梁、暮登天子堂:刘禹锡关于燕子的故事

文/白露为霜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从和州返回洛阳,途径金陵(今南京),一时间游兴大发,观赏了石头城,台城,朱雀桥,乌衣巷等名胜古迹,写下了一组咏怀古迹的诗篇 - 后人将其称为《金陵五篇》。其中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xiá)。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金陵是六朝故都,江东繁华之地。到了刘禹锡生活的唐代,这里早已不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了。经历多次战乱,金陵荒落得差不多是一座“废都”。刘禹锡来到离如今南京夫子庙不远的秦淮河边,朱雀桥依旧虽然长满了野草,王谢恢弘的府第却荡然无存。“乌衣巷”一诗写的浅显易懂,但有一词需要解释。

“王谢”指的是在东晋南朝时极其显赫的两大家族。南京有条马路叫“琅琊路”,纪念的不是狼牙山五壮士,而是琅琊王氏。王家在东晋立国时有大功,后来一直受到重用,人才辈出,甚至皇帝倒了王家还能不倒。陈郡谢氏的名气可能更大,谢家的领军人物谢安指挥了淝水之战,以8万人马击败前秦的百万雄师而载入史册。晋史上说,前方酣战正急,谢安在家里同客人下棋,战报送来,他看了之后继续下棋,面无表情,客人急得要死,下完棋谢安才说“小儿辈大破贼”。谢安的淡定当然是装的,作为弱势一方的主帅他要是慌了一定会动摇军心。

即使这样权倾朝野,文采风流,功业显赫的家族也有完结的一天。梁末时叛将候景带兵杀入金陵,屠宰东晋南朝的世家大族,王谢这两个比皇帝还牛的家族随之灰飞烟灭。

刘禹锡的“乌衣巷”语言简单,意境高远,连白居易见了都称道不已。后人有评价说诗人是通过“燕子易主”表达其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燕子有许多种,中国人说的燕子一般是指家燕(barn swallow)-全世界分布最广的燕子。家燕的平均寿命只有4年,所以刘禹锡看见的燕子(假如他看见的话)肯定不是几百年前王谢家绕梁的飞燕,最多只能说王谢堂前燕的后代飞入寻常百姓家。再说人类并不是燕子的主人。燕子吃空中的飞虫而生,并不需要人类供养。在人造的建筑物上做窝只是图个方便。对燕子而言,世家的豪宅还是百姓的草屋并无多大差别。别说人间沧桑,就是人消失了对燕子也没有多大影响......

今日乌衣巷

乌衣巷位于今天的江苏省南京秦淮区,在夫子庙一带秦淮河上的文德桥南岸,是三国东吴时的禁军驻地。由于当时禁军身着黑色军服,故此地俗语称乌衣巷。东晋时以王导谢安大家族,都居住在乌衣巷,此地是豪门望族的聚居地.住在乌衣巷,是当时地位与荣耀的象征。但是星移斗转,到了唐代,乌衣巷则沦为普通百姓住地,所以刘禹锡有诗云:“朱雀桥旁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用燕子易主来比喻人世沧桑,贫富转换。乌衣巷如今为旅游和民间工艺品的汇集之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有赖于刘禹锡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乌衣巷”这个地名,才穿越了千年的悠悠岁月,走的今天。一林冷月的点评。

内容来自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