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居住模式》-7

本文节选自2008年在校大学生课题论文《灾后中国居住行为模式——人类网状居住时代》,课题组成员:赵乔范 边瑞静 牛朝旭 葛军飞 潘艳玮 马伯乐,导师:周正。
网状居住模式的作用
 
(四)
农业

1. 生产方式

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主要采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体制在初期充分发挥了集体的优越性和个人的积极性,既能适应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又能适应相对集中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

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们还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首先,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害能力差。其次,我国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第三,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走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道路成为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必须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个体分散的经营模式,生产规模小、过程简单,又缺少与市场联系的渠道,不能够适应农业生产专业化、市场化的发展趋势,这又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网状居住模式下:

网格内为广阔的农业区,采用现代化农场模式经营。可以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抗灾害能力,有效提高我国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真正实现农业现代化。

2. 土地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着耕地、林地比重小,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的现实状况。国家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近年来我国的耕地资源仍存在不断减少(减少速度已不断趋缓)的状况。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在网状居住模式下:

如果居住区楼房以六层为主的话,则可以多出农村居住区六分之五的土地来转化为耕地或林地,可使我国耕地面积大大提高。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土地资源。

3.农民收入

2008年3月10日,据人民日报报道: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2.1个百分点,城乡收入的差距确实还在扩大。

据调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也进一步提高,温饱已经不是人们的生活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单纯的农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小康生活目标,为了满足养老、子女上学、疾病预防等各方面的“巨额”支出,多数农民选择外出务工以提高家庭经济收入。

据调查,多数农村家庭都难以支付子女上大学(甚至是高中)的高额费用,子女正在上学(高中以上含高中)的家庭经济状况明显低于子女辍学外出打工的家庭。也有部分家庭的子女因经济问题而不得不离开学校,失去了进一步学习深造的机会。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劳动力素质偏低的问题。

在网状居住模式下:

农民的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农民可以在居住区附近重新就业或创业,提高经济收入。这样,我国农民人均年收入则可达到10000元人民币以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真正的小康水平,进一步缩小我国的贫富差距。同时,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也必将进一步提高,使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的台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