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水平高超的三首七绝,一篇一法,黄庭坚也曾从中深受启发
盛唐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光芒万丈,王维、孟浩然留名千古,还有更多的诗坛佳作值得读者细赏。但盛唐之后也并非后继乏人,韩愈就堪当大任,他继续高举唐诗的大旗,又希望可以跨过李杜的高峰,从而寻找到一条新的道路。
就在杜甫逝世的那一年,韩愈已经三岁了。正是这位才子,后来唱出了这样的颂歌: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的作品通过“狠重奇险”的境界,追求“不美之美”,在诗的形式上,也通过散文化的风格,追求“非诗之诗”。
被奉为江西诗派宗主的黄庭坚,在诗境上也力求“不美之美”,更追求“非诗之诗”,其实不过是继承中唐韩愈的诗风,只是把前贤的“雄奇”换成“清奇”,把韩愈的“粗砂大石”换成“紧筋硬骨”罢了。下面介绍韩愈水平高超的三首七绝,一篇一法,黄庭坚也曾从中深受启发。
唐宪宗年间有一位宰相叫于頔,字允元,曾与诗僧皎然唱和,韩愈亦曾奉书求其援引。这位宰相大人功勋卓著,却有些飞扬跋扈,后来终于因此而获罪。
于頔在郊外修建了一座别业,非常豪华,专供自己闲暇时享受。韩愈创作这首诗时,这位宰相大人早已不在人世,诗人参观了这座于宾客庄,感慨万千,于是便题诗一首。
前两句抒写庄前景物,“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榆荚,俗称榆钱,是榆树的种子;车前,即车前子,是一种药用植物。
春日里四种植物交会,榆荚、车前覆盖了地面,低垂的蔷薇亲吻着水面,生机盎然的竹笋也穿过篱笆,让诗人感到眼花缭乱。
后两句表达心中感慨,“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 曾经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可是时过境迁,即使朱门绣户依旧,早已繁华不再。诗人不禁悲叹,纵然春归,也没有马蹄的印迹,哪里知道主人是否归来。
韩愈与孟郊、张籍都是诗友,孟郊是大家熟悉的诗人,曾经屡试不第,但他的才华有目共睹,他的很多作品也是家喻户晓。
张籍是通过孟郊与韩愈结识的,当时他还是布衣,而韩愈早已是朝廷的栋梁。但诗人却很欣赏张籍的才华,每次见面都交谈甚欢。
张籍有一阵子患了很严重的眼疾,韩愈还热心地为他请医求药,经过精心的医治,后来终于康复了。诗人也满心欢喜,彼此又能携手同游了。开篇表达惊喜之情,“喜君眸子重清朗,携手城南历旧游。”
作者用一个“喜”字,表达了诗人对张籍的惦念之深,以及看到他恢复视力时的惊喜之情。于是诗人立刻就迫不及待地与他一边携手畅谈,一边饱览郊外的大好风光。
后两句情绪又陡然转折,“忽见孟生题竹处,相看泪落不能收。” 孟生,即孟郊,韩愈成名后在长安城郊外有一座别墅,孟郊也应邀前去做客,还即兴题诗赠送。韩、张二人重游故地时,孟郊已经撒手人寰,他们看见题诗之处,不禁心中生悲,更泪洒衣襟。
这首诗抑扬顿挫,先喜后悲,却都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真情。人世间有很多憾事,有时候觉得不以为然,等到自己觉得其弥足珍贵时,却已无法挽回了。读者也就可以理解,为何韩愈听到张籍眼疾康复后,会惊喜异常;为何看见孟郊的题诗,又会泪流不止!
韩愈一生仕途极其坎坷,他曾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是铩羽而归,虽然最终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首,但诗人早已尝尽了宦途的艰辛。
这首诗创作于诗人处于人生低谷之时,前途渺茫、生活艰难,让作者一度非常沮丧。为了排遣愁闷,他每日以酒为伴,醉了就高声吟诵,醒来依然惆怅不已。全诗虽然显得有些颓唐,却真实地传达出诗人的心声。
前两句抒发闲居时的感触,“断送一生唯有酒,寻思百计不如闲。”作者惆怅时借酒浇愁,顿时觉得心情放松,于是觉得打发一生最好的东西只有酒;而且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如享受闲适生活,更令人感到惬意。
后两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莫忧世事兼身事,须著人间比梦间。”作者认为,不要忧虑世间和自身的那些琐事,而应将人世当作梦境。
诗人从小饱读诗书,也具有积极进取精神,而这首诗不仅没有弘扬儒家传统文化,却颇有庄老佛禅的思想,其实都因为诗人处于人生困境,字里行间都反映出心中的忧愤。
韩愈的这三首诗一篇一法,水平高超,值得细读。第一首借景抒情,第二首抑扬顿挫,第三首含蓄委婉,彰显出诗人不凡的文思。北宋的黄庭坚也曾被贬异乡,当时心中愁闷苦恼。于是他就写了一首《西江月》,其中两句这样写道:断送一生唯有,破除万事无过。
很显然,黄山谷从韩愈的这首诗中得到了启发,直接化用其诗句,虽然不见一个“酒”字,却流露出一种避世情绪,也从侧面反映出韩愈的作品对后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