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运六气教你,怎样安然度过“毒五月”
以下文章来源于毛小妹谈体质,作者毛小妹
毛小妹谈体质为实现中医运气理论智能化应用于临床,开创视觉中医新时代,有志者携手同行。进入农历五月,我们享受着初夏的美好。
也不要忘了,这是一个容易招病的月份,是各种疾病的多发月。
因此,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意在提醒我们,一定要小心度过五月。
1
端午天象
在上古伏羲时代,距今大约6500年左右,古人将黄道天幕上的恒星划分为东、南、西、北各有七个星宿,东青龙、南朱雀、西白虎、北玄武。
在东方青龙七宿之中有一颗最明亮且重要的星宿,叫做心宿,也是被人们称为“大火星”。
每年到了端午节或夏至这段时间的黄昏,大火星就会升至南天最高的位置。
在《尧典》中就有记载:“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意思是说大火星在仲夏的时间出现在南方天空,那么尧帝命羲和官(观察天象的天文官员),驻扎在南方,以观察本季节天空中的星宿动态。
最重要的参考就是夏至的日影长度,“以正仲夏”,所谓“正”即指夏至节的午时,这一天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白天最长的一天。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讲的:“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每年夏至日记录到的日影实际的长度,是校正历法的依据。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确定夏季“中气”的指标。冬至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也是冬季的中气。
同理,春分和秋分,是春秋季节的中气,定好了中气,就守住了四正。
每个季度有三个月,命名为孟、仲、季,“仲夏”是第二季的第二个月,夏历的五月。
古代帝王派遣天文官,驻扎在东南西北中,观星望月,测量日影,以推算天度,敬授民时。
时间—节气,指导着泱泱大国的农牧渔业生产,空间—方位关系到人们居家生活范围方向。所以时空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学问,从伏羲到今天,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天文历法。
农历五月(阳历的六月),天气变炎热昼夜温差相对较小,特别是南方,日照时间长,炎热如火;雨水也不像春天细雨蒙蒙,而是暴雨、阵风、雷电交加。
当外界的温度接近或者超过人的体温高度时,为了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人体只有靠排汗来发散体内的热量。
中医讲汗血同源,夏季汗孔极大开放,体表的血液循环也达到最大值。这时人体的阳气随着“夏长”舒布于体表,陈寒故冷,久疾沉疴也随汗排出,是皮肤排毒和修复疤痕最有利的时机,同时汗液中的油脂和蛋白质有利于滋养和修复紫外线对皮肤的晒伤。
南方夏季长,气温高,人体汗孔长年开放,皮下腠理薄。北方夏季短,冬季长,人体腠理致密,汗孔不易开放或是只有头、手足和上身局部开放,所以南、北方人,通过排汗来散热的能力不相同、热量的消耗也不相同。
排汗多意味着消耗多,天热排汗不畅又意味着遇热容易中暑和诱发心血管疾病。
人体怎么才会正常的出汗呢?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阳加于阴谓之汗”,就像阳光照到冰雪才会消融,水汽蒸发把原来硬结的地方搬走。人体血液为阴,当夏季阳热偏多,汗液自然多,这叫“正汗”。
对于人体阴经所过的地方、下肢、脏腑都为阴,则要有充足的阳气加在原来的阴冷处和阴液上才能使之出汗,排病气。
那么,人体阳气的来源呢?是来源于谷气,这就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胃脘之阳也”。
所以人体打开汗孔的卫气来源于脾胃。夏季脾胃为什么寒凉虚弱?容易发生腹泻和霍乱?就是因为中焦的能量向体表转移,而且消耗过多的原因。
各地都有不同的养生习惯,比如传统广东人不爱吃凉拌菜(当今社会大家习惯布凉菜),而夏天更是要煲汤、煲凉茶,就是要更多的喝一些暖胃的汤液,补充“有质量”的水,这个有质量的水指的是血液的成分和汗液的成分,还有文火的性质。
大家都知道汗为血之源,所以我们从汗里、尿里面排出来的不仅仅是水分,同时还带有矿物质、蛋白质等成分,如果光喝水而不补充有质量的水,会导致湿和水肿的情况,也会使人开始出现乏力。
2
毒五月容易出的毛病
由于今年是水运不及之年,气候变化剧烈,相信大家前面都有所感受,气温忽高忽低。
5月中旬以后,因为火热之气比较重,火热携带一定的水湿,而此时的主客气都是太阴湿土,两个太阴湿土同时出现,一般情况就会导致气候比较潮湿,比如南方雾气会比较大,烟雨蒙蒙,湿漉漉的天气常有。
端午节这段时间,就是各种嗜血类的蚊虫最活跃的交配期,当气温达到28到35°的时候,雌蚊子为了产卵就要吸食人体或者动物的血液,在夏季人们特别要注意防止五毒:蜈蚣、毒蛇、蝎子、蜥蜴和蟾蜍。
这些虫子除了毒液以外,尿液和身体分泌一些东西,在他们爬行过程当中留在草上、墙上、老房子的地板、犄角旮旯的地方,很多孩子或者皮肤过敏的人,如果接触到这些毒液或者被它们咬伤,会出现一些皮肤过敏、红肿、痒痛以及感染炎症的症状,严重者会发烧甚至中毒死亡。
为了避免五毒的侵害,古人就在端午节当天用包粽子,当作一种祭品、贡品祭祀大火星,祈求天降祥瑞、驱邪避祸。
很多人因为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只记住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我们今天把五运六气,中医最高大上的学问,放在网络平台上,靠语音和听觉来感知历史的厚重与大医温度,会有难度,但是我们传播的是经典,是临床最快捷准确的诊疗智慧,是利于天下百姓找回,如何关爱自我身心健康的个性化途径。
3
防病方式
端午节和夏至节,人们通常会采一些艾叶和带有芳香味草药,来煮水给孩子洗澡,为的是什么呢?
让孩子能有一次充分的汗孔开放,排除体内的郁热和寒湿,这样达到适应夏季气候,体表能够调节的更好。
如果出汗的功能不好,孩子就很容易中暑,这一类的孩子常常会在头上起一些小的痱子、小的疖子,一波又一波,颈部、胸部特别好出汗,特别是头部,一动就会头上出汗,在太阳底下或者热天稍微跑一跑脸就特别红,这都说明孩子的身上的排汗功能不太好,还有一些孩子他们的皮肤病在夏天得了以后,一直持续很多年。
端午期间,民俗中我们还可以选择的方法:
第一个是用草药,用沐兰汤或带一些草药香包随身带,都是端午节最古老的习俗之一。
在《夏小正》中记载:此日山药以消除毒气,在5月5日采集各种杂药来煮汤消除百病。
这个所谓的“兰汤”指如像佩兰这类有香气草,与艾草、菖蒲等草药煮后泡浴。广东人会加上一些比如凤仙草、白玉兰等非常香的几种花草。在北方会加些薄荷和茉莉花等。
各地的艾草采摘方便,比较容易操作,不管男女老幼全家都可以洗,这习俗在今天仍然好用的。
佩戴香包也非常好,把一些芳香的草药放在身边或挂在床头,来开窍醒神祛蚊虫,我们现在用的这些清凉油、白花油、风油精、蚊香等等都是从端午节的习俗演变过来的。
第二就是以酒驱邪,这个酒主要指的是用米酒加上雄黄,还有一些蒲黄、朱砂等等来泡的酒,用来喷洒在墙角、床头、地板上,也可以给小孩子擦在肚脐上、脖子上等地方,它还具有清凉开窍,也就是所谓的开鬼门,开鬼门就是排汗,这样的一些防蚊虫祛毒散热方法。
第三个是采茶和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欢在端午节采集嫩叶、野菜之类的,把它蒸干了制成茶来泡,比如金银花、茉莉花、薄荷叶、蒲公英花和叶子都可以。在南方有各种各样的花草茶,等等。
这些传承都很悠久,所以我建议大家在上火的时候也可以用桑叶、菊花、茉莉花、金银花等选上一两种泡茶饮,但是这些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比较寒凉。
所以大家在用它泡茶的时候要加一个大枣,把它掰成五瓣,还要加少量大麦茶或者苦荞麦的粮食粒儿泡在一起。如果脾胃特别寒的人,可以加三片姜;
肚子特别凉上身出汗多下身皮肤干燥不出汗的人,可以用乌梅、肉桂和少量的蜂蜜来泡茶,量都用的很小,一颗乌梅一点点肉桂,就是我们做菜的那种桂皮,气味闻着越香,有一些辛辣甜味道最好,这是对小腹寒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