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生掰手腕,竟致粉碎性骨折!年纪轻轻就骨质疏松了?这些习惯必须改…
本文专家:王秋园,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博士
近日,一则#冲上热搜!大学生掰手腕,手臂断了#的消息,沸腾了。
据新闻报道,一名大二男生,却因掰手腕检查出骨质疏松导致左肱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
在很多人看来,骨质疏松大多都是老年人才会得。
根据我国2018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男性为6.0%,女性为32.1%。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到32.0%,其中男性为10.7%,女性为51.6%。
无论怎么想,都很难想象出年纪轻轻的得了骨质疏松。
那为什么掰手腕也会导致骨折呢?年纪轻轻为什么会得骨质疏松?
这篇文章带你一探究竟。
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中断,也就是骨头断了,不完整了。
粉碎性骨折,是指不仅断了,还断的“稀碎”,也就是一块骨头断成了3块以上,我们定义为粉碎性骨折。
很多年轻的朋友看了新闻会担心自己,会不会也像里面的主人公一样二三十岁骨头就已经酥了?
骨质疏松最基本的过程是骨量减少,也就是骨头被“掏空了”。
而实际上二三十岁的人,骨量还是在增长的,三十到四十岁之间,骨量的增长达到峰值,此后开始慢慢丢失。
很多年轻人在增长的年龄出现骨质疏松,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运动。
骨骼起支撑,承载外力的作用,骨头,它具有生物活性,会调整自身的密度和坚硬程度来适应对应的外力,这就是著名的沃尔夫定律。
经常运动,让骨骼受外力刺激,骨量就会增长以增加这种承载外力的能力。反之,缺乏运动,骨骼总不受外力的刺激,骨量就会减少从而降低这种支撑能力。
当然也有可能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酗酒、喝太多的浓茶、咖啡等等。
骨骼,也就是人体的骨架,对人体起着支撑的作用。
得了骨质疏松,骨质变脆了,这种支撑、承载外力的能力就会下降,也更容易发生骨折。
骨头支撑力变弱,容易出现骨痛、酸软、乏力等症状。
时间长了,随着骨量不断减少,骨头的支撑能力也在减弱,在外力的作用下就可能发生骨折,最常见的是椎体的压缩性骨折,具体表现为椎体被压扁了,出现驼背的畸形,脊背部疼痛等等。
更严重的情况是出现老年髋部骨折,可能会有致命的危险。
其实骨质疏松症本身并没有那么可怕,因骨质疏松导致的骨折才是更可怕的,一度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骨折本身并不直接导致死亡,但发生骨折后,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则需要卧床,老人有可能因卧床相关的并发症,如血栓,肺部感染等失去生命。而如果选择手术治疗,麻醉的风险,术中的风险,对高龄老人都是一种挑战。
对于原发性的骨质疏松,一方面我们要改善生活方式,多食用含钙量高的食物(牛奶、奶制品、海鱼、豆类、芝麻等),多晒太阳,适当的进行户外运动和体育锻炼。
药物治疗方面,口服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还有抑制骨吸收的药物。
中老年人发现了骨质疏松,除了上述治疗外,一定要预防跌倒,如增强平衡方面的训练,防滑等等。
如果出现了椎体压缩性骨折,可进行手术治疗,即向压缩塌陷的椎体中注射骨水泥,加强椎体的强度,把压缩的椎体给“撑”起来。
对于年轻人,要养成运动的好习惯,避免久坐,久卧,让骨骼经常受到“刺激”从而骨量增长,骨骼更坚强。能提高峰值骨量。
饮食方面,要增加钙、磷、蛋白质、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D)的补充,比如牛奶,豆类,芝麻等。
适当接受日光浴,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
此外,一些药物会造成骨质疏松,例如糖皮质激素,在用此类药物过程中要注意骨质疏松的预防。
本文有科普中国水印的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