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灸疗临床—— 胎位不正 68.
六十九 胎位不正
【概述】
胎位不正,是指妊娠后期(30 周后)胎儿在子宫内的位置不正常而言(不居枕前位),亦称胎位异常。常见的有臀位、横位、斜位和后位。古称'倒产'、'横产'、'偏产'。《张氏医通》卷十记载∶'儿不能顺生,只一直下,先露其足,谓之倒生。'又称'脚踏莲花生''逆产'等。临产胎儿手先娩出者,中医称之'横生'。臀位临产又名'坐生'。中医学妇产科专著中,对本病论述颇多,认为胎位不正是导致难产的重要因素之一。此时孕妇无任何不适的感觉,多在在产前检查时发现,多见于腹壁松弛的孕妇或经产妇,如不及时复位,临产时则易造成难产。
我国古代孕妇缺少产前必要的检查,故往往难以早期诊断,对本病的病因亦多从产妇自身虚实分论。如《傅青主女科》所脱∶'妊妇生产之际,有脚先出而儿不得下者;有手先下而儿不得出者,人以横生倒产,至危之候也,谁知是气血两虚之故乎!产母之气血足,则胎自顺;产母之气血亏,则胎必逆,顺利易生,逆则带产。'中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气机郁滞、脾虚湿盛、气血虚弱,或临产惊恐所致。灸法治疗该病,以舒气导滞为主,多取足太阳经和手足太阴经上的榆穴。
【古代灸疗文献】
1.《太平圣惠方》
卷一百·明堂∶张文仲救妇人横产,先手出,诸般符药不捷,灸妇人右脚小趾尖头三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产。
2.《黄帝明堂灸经》
张文仲救妇人横产,先手出,诸般符药不捷,灸右脚小趾尖头三壮,炷如小麦大,下火立产。
3.《类经图翼》
卷十一·妇人病∶产难横生∶合谷、三阴交。
一治横逆难产,危在顷刻,符药不灵者,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盖此即至阴穴也。
子鞠不能下∶巨阙、合谷、三阴交。至阴三棱针出血,横者即转直。
4.《勉学堂针灸集成》
卷二·妇人∶难产∶手先出日横生,足先出曰逆生,即用细针刺儿手心或足心一二分三四处,即以盐涂针穴,擦磨后轻轻入送,则儿缩顺生,仍以盐涂母腹上,正产。又∶足小趾尖灸三壮,即顺生。
【按语】
中医学认为,胎儿在母体内生长、发育及运动皆禀于母体气血,如孕妇气血充沛、气机通畅则胎位正常。若孕妇气血亏虚,冲任不能维系胞宫;或气机不畅,胎儿在宫内转运不利,则成异常胎位。气血虚弱∶素体虚弱,或脾虚化源不足,或久病、大病损耗,以致气血虚弱,冲任不足,不能维系胞胎,胎儿无力正常转动,则胎位不正。气机郁滞∶恣食肥甘,营养过盛,胎体过大;或情志不舒,忧思气郁,均可导致气机不畅,转胎不利,而致胎位不正。
古代文献中,对于治疗胎位不正穴位的记载多为至阴穴,穴在足小趾外侧,是个敏感穴位,艾叶气味芳香,用作灸料能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祛寒,借助灸火热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刺激至阴穴而达到纠正胎位的作用。针灸后有明显的胎动感或转胎感,与艾灸会使气化亢奋有关。另一方面由于子宫阵缩和松弛交替时,使胎位松动,胎头顺势向下重坠,而获得矫正。个别古代文献记载区分左右至阴。《类经图翼》中还记载了以三棱针刺至阴放血的方法。
施灸时,孕妇可取坐位,脚踏凳上,并解开裤带,亦可取仰卧位,两腿伸直。嘱孕妇灸治的当天免上睡眠时解开腰带,并卧向儿背之对侧。接受灸治之后,每日复诊,胎位转正后即停灸,但仍须继续复查。
畅。
持 续 更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