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流管理者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从最低需求开始,动态迭代,逐步逼近。

01

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一向是艰难而缓慢的。

就像对一个人的认知,你一定无法清晰地用一句话定义一个人,但是你可以纵观他的成长史,用这些事实和历史,在一定程度上认识他。
管理也是如此。

在此之前已经阅读了《管理百年》,对管理的发展脉络有所了解,而这篇文章则是从人,从每一位成就耀眼的一流管理学家作为人的角度来谈的。
这话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当然是人啊,管理学家也是人。
虽然这么说,但仔细想一下,在通过各种成熟的管理思想认识他们的时候,你是否有一种遥不可及的距离感,是否,已经把他们当作了神。
是的,他们都是普通人,当然他们又是那样卓越。

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意识到这一点,是把文章阅读透彻,乃至贯彻行动、有所收益的根本。
这也是为什么ABCD学习法中的A,包含了基础理论(从事物角度)、思想史(从发展角度)和重要人物(从人的角度)的原因。
并且,三者是不可分割的。
要真正理解人物行为,必须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
做好这个准备,让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做的吧!

02

科学管理之父泰罗

个人性格:效率至上,完全理性,车间实战。
管理哲学:秒表科学,多即是好,绝对最优。

泰罗之于管理学正如斯密之于经济学,此言不虚。

虽然从后来人的眼光中,也许会挑出这个管理哲学的一堆“毛病”,或者说不适合现在时代的问题,但我认为这是时代的选择。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他们总是在时代需要的时候出现”,这个貌似偶然随机的现象,其实正是时代的必然。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机器化大工业的飞速发展选择了泰罗,或者说选择了他的管理哲学和思想革命。

时代和个人,总是相互成就的。
当时所面临的问题,是完全的经验主义,全凭“人治”。
这样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工业化进程。
是泰罗这样的完全理性者,通过科学设计和训练,才代替了低效模糊的经验管理方式,建立标准,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当然,物有两极,“完美任务带来完美流程,完美流程带来公司蓬勃发展的必要结构”的思想,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组织复杂问题的方式,是雄心壮志而非精妙组织。
泰罗的思想与斯密类似的,应该是理性人假设。

03

欧洲的绅士法约尔
个人性格:宏观视角,积累洞见,系统知识。
管理哲学:动态调整,经验归纳,问题导向。

原来认识法约尔,只从他提出的“五大要素十四条原则”。

五大要素看似平淡无奇,尤其在真实管理过程中实践起来毫无违和感,让人有一种浑然天成、本该如此的感觉。
这或许就是法约尔的特色,个人觉得他所倡导的方式与中国哲学类似,注重的是在现实应用中的总结归纳和灵活变通。

正如文章所说,他认为的“数学无用”其实是认为固定的抽象逻辑不足以应对现实问题。

法约尔的观点是:世事变动不居,只有通过观察、归纳,才能有真正的认知和准确的应对。


管理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逻辑推理。
管理是真实的世界和形形色色的人。

04

霍桑实验与梅奥

个人性格:社会视角,心理研究,人类命运。
管理哲学:社会人假设,群体关系,人类协作。

文中提到,“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固然重要,但由谁来做实验,按照什么思路做实验更重要。”深有同感。
迁移到创业中也是如此,“在创业过程中,项目固然重要,但由谁来做项目,按照什么思路做项目更重要。
还有,关于提问,“问题和假设,其实是一件事情发展的指向标,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提出什么问题,做出什么假设则比答案更重要。”

梅奥不是一位传统的管理者,他是一位心理学教师,其代表作是《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从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与管理学的结合,弥补了原来经济人假设的不足,与之形成互补,从此管理学进入了社会人时代,并从个体行为扩展到了组织行为。

所以,多元视角很重要。
要是一个人做不到,事实上也很难做到,那就多寻找不同的人,听不同的声音,兼收并蓄,才有可能形成创新和突破。

05

走向现代管理的思想家巴纳德

个人性格:自闭矜持,语言天赋,人文关怀。

管理哲学:组织平衡论,权威接受论,自主管理。

印象最深的三点。
首先是巴纳德所处时代的形势对管理学的追问“提高效率是为了什么”,以及巴纳德自身的稍显自闭,钢琴造诣等特点。
内敛的人一般内心更为丰富敏感,与艺术的渊源也能提升这一点,而在高速发展之后遭遇的经济危机也正好提出了一个关键性问题。
理论与时代发展互相契合,是相互选择的。

第二点是组织平衡论,这是巴纳德被称为现代管理论的生父的重要原因。
古典管理学:用人如器,哪怕再重视人,人也只作为组织工具。
现代管理学:以人为本,组织是人的工具。
在这个原则基础上,巴纳德提出管理的本质就是在牺牲(组织)和诱因(人)之间维护平衡。

第三点是权威接受论,这是《经理人员的职责》中很重要的观点:经理人的职能,首先是建构组织的正式信息交流体系,维护非正式信息沟通方式。
这是以人为本观念的体现,奠定了自主管理和民主自治思想。

06

理性沉思的决策大师西蒙

个人性格:平淡和气,复合知识,国际象棋。
管理哲学:有限理性,满意型决策,管理行为。

作为最爱阅读认知科学和心理学书籍,又自学编程,启动人工智能在学习中的应用相关项目的理工女,我对西蒙的了解最早不是管理,而是人工智能和其他方面,正如他对自己的定位:一位科学家。
管理,首先基于自我管理。

西蒙的哲学对于自我管理就非常有效,推荐给大家。
比如满意型决策的提出和步骤就具有极高的可行性,这些理论都基于:

  • 人类理性的不完全

  • 人类知识的不完备

  • 现实情况的不完美

所以,人们的选择不可能达到最优,而是要从最低需求开始,动态迭代,逐步逼近。

决策过程就是四个问题,忍不住再写出来与大家共勉:

  • 问题是什么?

  • 解决方案是什么?

  • 哪个方案好一点?

  • 选定的方案要不要修正?

从自我管理扩展到公司管理,也是如此,甚至更需如此。

07

管理学界的牛虻明茨伯格
个人性格:批判揶揄,洞察创见,learn from everyone, Copy no-one.
管理哲学:观察总结,管理角色理论,战略计划论。

印象深刻的自然是其牛虻特色,否定几乎所有权威,提出建设性的创见。
一个人的治学态度决定了其研究特色,很明显,作为管理学界的牛虻,明茨伯格能够如此富有洞察力,与他的这句“向所有人学习,而不要拷贝任何人”是严丝合缝的关系。
前半句说明了他的批评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的。
后半句说明了他具备科学的质疑精神,不迷信权威,而是注重现实场景。

他所提出的管理活动六大特点,一看就是深入现实,不求全只求真的归纳总结。
管理角色论提出的三大类角色:人际关系类、信息沟通类、决策类,也是从实践出发,面对真实情景,提出有效方案。

正是真实,成就活力,虽然不免偏激,但“无偏激就无深刻”,这话对中国人来说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08

组织学习理论与阿吉里斯

个人性格:独立思考,注重经验,心理学家。
管理哲学:双环学习,组织学习,行动科学。

学习型组织的提法早在几年前在国内流行,大家熟悉的确实是第五项修炼,而其背后的理论支撑则很少被人提起,这就是,阿吉里斯的组织学习。
查找了一下阿吉里斯的资料,看到其成长背景,入学时因为英语不大好,形成了离群索居、独立思考的习惯,貌似平常的这一点描述,可以看出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怎么对它,它也怎么对你。

阿吉里斯的理论开始于一个问题:科层组织与个性发展的矛盾。
提出了问题,才会有后续的假设和方案。
阿吉里斯的假设就是:只要是正式组织,就会强化个人对组织的依赖,把员工限定在不成熟状态。
其方案就是通过组织设计实现协调,防止组织对个性的打压,消除组织防卫。
比如,在单环学习中加入反思过程,形成双环学习。

管理理论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阿吉里斯的组织学习,每一次理论更迭,都有着时代的烙印和驱动。
组织学习就是契合后工业化社会的要求,与知识管理、知识工作者特点息息相关。

09

管理学巨擘德鲁克
个人性格:社会生态学家,管理实践,敏锐的观察力。
管理哲学:实践,责任,自由主义立场。

谈起管理学,首先浮现脑海的就是德鲁克。
虽然他并不是学院派的管理学者,甚至一直受到学院派的排斥,但他的思想却一直被学院派用模型和数据分析来验证。
对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管理是一种实践”,尤其对于我这样在实战中磨炼的人来说,这句话可以说是我对管理的第一认识。
管理,是人的管理,是对人的管理。

所以,过于科学化和理论化就必然会脱离实际,忘记初心。
学术派所要的,或许是一种规范性和逻辑性。
现实中的管理需要的,却是一种更加真实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的管理哲学。
管理,就是一种实践。

也许正是德鲁克的记者素养,让他具备了及其敏锐的观察力。
而多年的积累,则让他具备先知般的洞见。
洞察和预见,浓厚的人文色彩,对实践的重视,成为了德鲁克的重要标志,也成就了他在管理学界的巨擘地位。
德鲁克,常读常新,值得反复研习和思考。

10

通过对八位一流管理学家的个人性格、管理哲学的梳理,加上自己的一些感触,边写边思考,边读边比较。在脑海中形成了一条贯通的路线。
从人的角度看管理,管理变得鲜活。
从成长和时代的角度看人,人变得生动可亲。

文末对一流管理学家共同点的提炼,不仅适用于管理学家,也适用于所有在人类历史上小有成就的人。

  • 理想,千古文章,立意为高。不俗的人生,从不俗的立意开始。

  • 意志,只有坚定的意志,才能应对不断的挫折,一直坚持。

  • 观念,眼界的高度不仅可以让人占据先手,更可以助人应对困难。

  • 思维,这是认知的问题,思维框架的问题,方法论和知识储备的问题。

  • 情感,情感丰富的本质,是可以让人摆脱小我的限制,感受多元的人性和更大的群体。

看到这里,是否感觉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一流人物,稍微靠近了一些呢?

知是行的开始,但仅仅只是开始。
真正要靠近,唯一的办法,就是每一天的专注和精进,日积硅步、以至千里。

▼ 是否满血复活不那么重要,最重要的是,无论心情如何依然不停止脚步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