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想要什么

Deep-Sci:"-sci-"源自拉丁语的"scientia"(知识)

小科

物语

+

物体利用了生命,尤其利用了人类来完成进化。

【每日一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道德经·知止不殆》

这是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有人甚至用“科技的寒武纪”来形容。

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

一个个技术词汇在商界乃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得越来越频繁。

人们急切地想知道“我到底能拿新技术做什么”。

以及“下一个具有颠覆性的新技术是什么”。

前几日再次看到佛陀当初目睹人类不管富贵还是贫穷,全部都要经历“生、老、病、死”之苦,遂决定为众生寻求解脱之道的故事。

突然“脑洞大开”:假如佛陀生活在如今的硅谷,他会成为怎样的创业者呢?

是的,当今世界里,人类历史上几千年来亘古不变的“生、老、病、死”大问题,已经被纳入了技术的解决范畴,并且已经越走越远。

人工智能如今争议不休的“奇点”,是人类能否通过机器智能达到永生的问题。

生物技术中的基因编辑,早已向改造物种、设计新物种的方向狂奔。

人类还尝试改造自身的基因来战胜疾病乃至“返老还童”。

纳米技术则被用来发明这个星球上前所未有的新材料,尝试制造可以在人体内运行的机器人。

虚拟现实和3D打印技术可能会在某一天创造人类的实体替身……

这个时代我们所探讨的科技未来,最具冲击力的地方在于:它们可能会重新定义人类。

今天我们延伸自我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方式就是发展出能够改变生命本身的技术。

未来将是有机世界和合成世界的联姻,正如未来一定是人类和机器人的联姻。

重新定义人类的这些技术当然不仅仅与创新、创业、新经济和新机遇有关。

它们首先在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教育、工作,甚至认知、思维方式。

名校的学习者们已经在倡导“综合式学习”。

他们认为,接下来每个人都将需要使用一些科技和艺术来进行创造。

这需要全新的学习方式。

技术与人类的关系到底是“消长”“延伸”还是“倒置”?

抑或是三者都对?

总体而言,技术进步带来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一个更繁荣与和平的世界。

但技术的危险之处在于,每一种新的技术都会使我们忘记自己的一种天生能力。

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裴德罗篇》中讲述了苏格拉底告诉他的一个故事,透特发明了书写,主神阿蒙·拉却很生气,因为他意识到人们会因此停止使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并变得更愚蠢。

事实正是如此。

这个故事表达的是“消长”观点。

这个观点比较悲观。

认为新技术让人们遗忘了动手能力。

因为你将智能给了机器,即所谓的“此消彼长”。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一代不如一代”。

第二种观点则正好相反,“延伸”。

你可以将技术看成身体的延伸。

在自然界中,每一种动物都使用“技术”来生存。

蜘蛛没有蛛网就无法生存,河狸离不开水坝,蜜蜂离不开蜂窝等等。

《自私的基因》一书作者理查德·道金斯将其称作“延伸的手段”。

同样,技术也“加强”了人类的身体机能。

它让我们能做自己的身体做不了的事情。

第三种观点看待技术的方式是将发明者与发明物之间的关系倒置。

这种观点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的法国哲学家让·鲍德里亚。

不过它最近几年比较流行主要是因为凯文·凯利的著作《科技想要什么》。

人们倾向于认为物体是由某人制造的。

但是,如果物体可以思考,它可能就会认为人类只是制造它的一个工具。

科技发展史是不断发明新物体的过程。

但也可以看成是新物体借助发明者才诞生出来的过程。

即不是生命的进化史,而是物体的进化史。

物体利用了生命,尤其利用了人类来完成进化。

根据这个观点,根本不是人类需要一种新的技术,而是技术创造了人类。

由于技术的需要才驱动人类不断创造更好的技术。

毕竟,到底是什么在进化?

是技术,而不是人类。

几千年来,人类几乎一直保持着原样。

而技术,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是一种倒置关系。

▼ 技术与人类的关系

✨星星发亮是为了让每一个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