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光明,万物生长:原来灵魂的觉醒,才是生命真正的安静!

静能量,才是一个人成事的核心竞争力!

01、心不动,万物皆静

《坛经》记载这样一个公案。

发给陌生人的,才是最真实的心情

广告

六祖惠能年轻的时候,当时风吹起幡动。于是大家讨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惠能说: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

抛弃深层次的意识与物质关系问题,这个公案其实是教给了我们一个高级的人生智慧:心不动,风又奈何?

喧嚣繁杂的生活中,只要稳住内心,外界的风吹草动都不会轻易侵扰到你。心静则万物明,保持这样的人生定力,精神处于灵明状态,智慧自然呈现.

几百年前的阳明先生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有一次王阳明与友出游,一友指岩中花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展开剩余74%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阳明谈“心外无物”,其实是让我们升级自己的精神层次,减少不必要、无意义的东西进入意识世界,从而让那些有价值的、充满光明的东西占据自己,这样人生才能获得真正的定力。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当你向内寻找,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定于中而达于外,身心都会呈现出自由活泼的状态。

心不动不是不去动心,而是在心有归宿的前提下,随机而动,顺势而为。要动,就在高层次上动,在人生价值与意义层面上动,而不是被过分的贪欲与虚幻的名利所牵动,自降层次,自陷牢笼。

当你的意识不去比较,不去攀附,只是安静地去体察,去包容,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一如,很多奇迹便会自然而然地出现。

《庄子》中说: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

这种澄明状态,王阳明用明镜照物进行了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明镜,清清明明,任何事物来了都可以照见,等它们去了也不留下任何痕迹。

宁静于内,智慧呈现,自然无敌于外。

02、灵魂的觉醒,才是最高境界的安静

安静是内在的。

当你与内在的安静失去连接,你就失去了与你自己的连接。当你与自己失去连接,你就迷失了自己。

万事万物,各有其位,只有回归到本来的位置,才能互联互通,井然有序,和谐运转。只有身心归位,回到自己,才能让身心彻底放松自在,灵明通透,生命的价值得到酣畅淋漓的展现。

只有当一个人身心归位,打开生命与自然的链接,与自然天人合一,在整体生命的融合中才能体会到真正安静的感受。

安静是身体的善待。安静的人开始向内关注自己的身体,敬畏这台宇宙间最精密的仪器,随时随地感恩它对自己的无私付出,并认真地去观照它、爱护它,从中体悟自然的运行之道。

安静是精神的极简。你占有的东西,反过来也占有你。占有的越多,被牵扯的越多,身心失去的自由越多。外界事物一动,环境一变,你就会受到影响,动荡不安,自然安静不下来。

安静是意义的赋予。一个人如果对价值观及生命意义有过深刻的思考,精神自然就会“自我归位”,自然就会找到自己该做的事、该爱的人,灵魂必然得到通透灵明,天性必然得到酣畅淋漓的自由发挥。

安静是灵魂的觉醒。灵魂的觉醒表现之一是开始坦然面对生死,古人讲'向死而生',当一个能够正确面对生死,并把这种认识化为珍惜生命的力量,他便能够放下很多有形的东西,从而释放出更多的生命能量。

灵魂的觉醒另一个表现是开始心生慈悲,敬畏万事万物,善待每一个生命,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一体联系,并试图在利益他人中圆满自己。

真正的安静是这样一种状态:心生光明,万物生长。

来源:减法生活(百家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