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魔力十四种回应术之--正面意图
将注意力引向信念背后的目标或意图。
使用意图模式,意味着回应某种总结或判断背后的正面意图,而不是直接回应陈述本身。
例如,一位顾客走进商店,看起来对某件商品感兴趣,但他却说:“虽然我喜欢,但担心它太贵了。”售货员若应用意图模式,可以这样说:“俗话说:物有所值。”这会将顾客的注意力由“某些东西太贵”转向“物有所值”。将顾客的问题框架回应变为结果框架回应。
再比如,一位咨询师在为一个家庭的青春期男孩做咨询,男孩抱怨爸爸总是反对他对未来的任何计划。咨询师对年轻人说:“有一位父亲试图保护你免于任何伤害和失望,这不是很好吗?我打赌,没有多少父亲会这么关心他们的孩子。”这个意见让年轻人很吃惊,他从来没有想过父亲的批评背后会有很正面的目的。他只以为那是对他的攻击。
咨询师的意见足以改变男孩对父亲的反对的内在反应,从以前的愤怒,转为真心的感激。对父亲的行为背后的正面意图发掘出来,使得年轻人可以将父亲看做帮他学会计划未来的潜在资源,而不再是障碍或绊脚石。
明确父亲的意图,也使得父亲改变了他在儿子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随之而来的参与方式)的观点。
找到正面意图。其目的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行为背后积极的内在动机(例如渴望安全、爱、关怀、尊重等等)。二是考虑到更大的系统或行为所发生的情境下,该行为所能带来的正面利益(例如保护、转移注意、获得认可等)。
再比如:一个孩子感到在尖子班学习压力过大,对妈妈说要转到普通班。
智慧的妈妈回应了孩子的正面意图:孩子你想转班是你为了让你的人生更好,不想荒废你的学业,我们看到了你是一个对自己更负责任的孩子。
这个回应给到了孩子安全感,看到了孩子的渴望、尊重到了孩子、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了孩子更大的成长空间。
很多人善于做批评家,批评家的问题是,除了做“负面”评判以外,语言上他们还使用负面言词来做陈述---就是说,他们用否定的方式来说话。
类似的,许多批评家的框架是不想要什么,而不是想要什么。
比如:不要浪费时间、不要玩手机、不要跑来跑去。只说不要什么,而没有告诉对方如何做。
假如,把“避免压力”改为“变得更加轻松舒适”,虽然用了完全不同的字眼,它们在言语上是描述同一内在状态的两种方式。一种陈述(“避免压力”)描述的是不想要什么。另一种陈述(“变得更加轻松舒适”)描述的是想要什么。
还有:“这是浪费时间”,背后的正面意图(或准则)可能是渴望“明智而有效地使用既有时间”。
那么,解决批评并从问题框架转换至结果框架的一项核心语言技巧,是识别和引发正面意图的正面陈述的能力。
下面是一些负面陈述化为正面描述的示例:
负面陈述 正面陈述
太贵了 划算
浪费时间 明智地使用既有资源
害怕失败 渴望成功
不切实际 具体,可以达成
过于费力 容易和舒服
愚蠢 精明而聪慧
现实生活中应用起来会屡受挑战,因为批评家太受制于问题框架。
例如,如果你问一个批评家“这个企划花费太高”这一批评背后的正面意图是什么,回应很可能是“为了避免额外的浪费”。
注意这虽然是一个“正面意图”,但在语言上用的是负面陈述或者说负面框架,即它说的是要“避免”什么,而不是实现什么。
这一意图的正面陈述类似于,“确保这样做划算”或者“确保在预算内”。要引发意图或准则的正面陈述,需要问一些这样的问题:
“如果花费过高是你不想要的,那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如果能够避免或者去掉你不想要的,你会得到什么?”
从“问题”框架转向“结果”框架,由提出批评,改为提出问题、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