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有“书画艺术”?郑板桥有哪“三绝”?

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聚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八怪”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

【国学风】

 

前言:简述中国书画艺术形成与“扬州八怪”诞生?

艾君/文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百万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辛勤耕耘,艰苦奋斗,前赴后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与文化。

中国书画就是中国文明的璀璨明珠。我们常讲的中国书画,即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的简称。今日,有越来越多的考古资料和研究证明,早在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中,以及大量早期岩画即已诞生,在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得到发展,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已经成熟。所以,将我国书画历史,可以追溯到六千多年前。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人们已在陶器上刻划文字,是为“书”。既有文字刻写,就已有一定的“点横撇捺”之幸运顿挫的方法艺术,是为“法”。

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倍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楮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经历宋、元、明、清,中国书法成为一个民族符号,代表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和民族文化的永恒魅力。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

我们再看看中国绘画。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加以装裱的卷轴画。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知。

中国画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帛画,这之前又有原始岩画和彩陶画。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画、花鸟画萌芽。隋唐时期,绘画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山水画、花鸟画已发展成熟,宗教画达到了顶峰,并出现了世俗化倾向;人物画以表现贵族生活为主,并出现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两宋又进一步成熟和更加繁荣,人物画已转入描绘世俗生活,宗教画渐趋衰退,山水画、花鸟画跃居画坛主流。而文人画的出现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观念和表现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写意花鸟得到突出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成为中国画的主流,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稳定,文化艺术领域空前繁荣,涌现出很多热爱生活、崇尚艺术的伟大画家,历代画家们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传世名画。

明代绘画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代画坛沿着元代已呈现的变化继续演变发展,文人画和风俗画绘成洪流,并形成诸多流派;山水、花鸟题材流行,人物画衰微;水墨技法不断创新,进一步丰富了笔墨表现能力;创作宗旨更强调抒写主观情趣,追求笔情墨韵。

“吴门画派”不仅代表着明代绘画的最高水平,而且还在师古与创新的探索中,为后世开一新河,以张宏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到了清代,康、雍、乾年间,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北京、扬州成为绘画两大中心。京城的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形式都比较丰富多彩。在商业经济发达的扬州地区,崛起了扬州八怪,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富商聚集,人文荟萃,经济、文化迅速发展,成为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都会。各地画家亦纷至沓来,卖画献艺,扬州八怪就是其间最著名的一批画家。“八怪”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他们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富有新意。他们的作品多取梅、兰、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为题材,以寓意手法比拟清高的人品、孤傲的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性和激荡难平的情愫。艺术形式上继承陈淳、徐渭、石涛、朱耷的水墨写意传统,不拘成法,泼辣奔放,自由挥洒,进一步发展了破笔泼墨技法,形成个性鲜明、神韵独具的风格。

------------------------------------------------------------

今儿,请书画收藏鉴赏家、作家、诗人朱小平,与大家聊一下“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的“竹”画艺术,供学习欣赏!

郑板桥与其竹画艺术欣赏

作者 朱小平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画家和诗人,是当时极负名气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的画、诗、书号称“三绝”。他的画竹,更是名传天下,据记载当时“一缣一褚,不独海内宝贵,即外服亦争购之。”他画竹的功力很深,“五十余年,不画他物,”在他的笔下,无论新竹、老竹、雨竹、晴竹,无不挥洒自如,各臻其妙。他将中国画墨分五色之说(焦、浓、淡、干、湿),运用的左右咸宜,得心应手。他在69岁时曾画过一幅竹图(题诗“一枝潇湘出太行”),其笔墨之简练,气韵之生动,令人赞叹不已。

那竹枝的弹性、竿茎的凸凹和竹叶的活力,栩栩如生、生趣无穷,令人觉得有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从纸上迎面扑来。从这幅竹图来看,他先以饱吸水润之笔画出枝、茎、叶的青翠和湿润;再以淡墨轻轻几笔,拂出后边的竹子,使衬托有了层次分明的远近质感;再饱蘸焦墨在一两处轻轻一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寓以匠心,全幅画由于这画龙点睛的几笔,刹时飞来神韵。最后用干墨和断笔画出山石,使之神似,因而更加陪衬出潇湘修竹的逼真之态。

郑板桥画竹神笔奇纵,引人入胜,首先是和他个人的遭遇与思想感情分不开的。郑板桥曾应过科举,清乾隆五年任山东范县知县,十一年又调为潍县知县。因他为灾民积极筹赈,得罪了官僚豪绅,被诬陷“贪污舞弊”。他一怒之下愤然辞官而去以后流落扬州,靠卖画为生。但他尽管落魄,却关心民苦,而且很有骨气,从不肯依附权贵。他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到竹画上去。他的不少题画诗都清楚的表明了自己这种意趣。例如:“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少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须早脱,好来高枕卧其间”,等等。他把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他自己说过:“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为仔细观察竹子,他种竹成癖,一年四季都在揣摩、熟悉竹子的形态和特点。“雷停雨止斜阳来,一片新篁旋剪裁。影落碧纱窗子上,便拈毫素写将来。”这首诗说明他观察生活是多么细致入微。他曾在一幅竹画上题记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最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这段题记,道出了郑板桥画竹的秘诀,这就是:在细致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去进行创作。其实他谈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和“手中之竹”,也就是生活中得来的感受,“胸中之竹”好比是经过概括、提炼和酝酿后的生活原型,而“手中之竹”就好比是作者本人反映生活的绘画功力和表现技巧了。这三者缺一不可,也不可互为替代。这是观察生活、艺术酝酿到艺术创作的全过程。

另外,郑板桥画竹的巨大成就,与他在学习、继承传统绘画技巧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因素。虽然他并没有专师古人,但他却善采诸家之大成,而独自成一家锦绣。这是和他在艺术创作思想上的一贯主张分不开的。例如,他作诗文主张“凡作文者,当做主子文章。”他曾对清初文坛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倾向进行过猛烈的抨击,反对诗文“扯平补西,拖张曳李,皆拾古人之唾余”,主张“吾文若传,便是清诗清文;若不传。将并不能为清诗清文也,何必侈言古哉!”他还大胆的提出了“学者当自树旗帜”的口号,他在一枚专为写诗作画用的图章上专门刻了“郑为东道主”五个字。他的书法独辟蹊径,自成一家,人称“板桥体”。他画竹也同样囿于古法,敢于独树一帜。他的一首题画诗就深刻的反映了这种思想:“幽竹插天盖地来,翻风覆雨笔头裁。我今不肯从人法,写出龙须凤尾排。”郑板桥对一些有成就的前人,不可谓不推崇,但也并非学步步邯郸,拾人牙慧;而是广采诸长,为己所用。例如,宋代第一个善画墨竹的大家文同,号称“初祖”,被誉为“疑风可动,不笋而成”,苏东坡称为“胸有成竹”。但郑板桥却不拘古法,主张“胸无成竹”,“未画之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另外,他对师法文同的苏东坡也不盲从。东坡画竹喜作枯木竹石,后人画竹无不模仿,号称“正统”。郑板桥则不然,虽然学习却不落欲套,画竹时以竹为主,以石为衬;甚至有时石大于竹、多于竹。他曾有段题款说的很精辟:“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失色矣。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者石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不泥古法,不执己见,惟在活而已矣。“宋人黄庭坚本不画竹,却自拜为师,研究书法。因为清人王世贞曾称赞黄庭坚以画竹法作书。所以郑板桥才从黄庭坚的书法中借鉴画竹的奥妙,郑板桥还有一个脾气,即你是画竹的我未必学习,不是画竹的哪怕有一点可取之处也要认真学习。例如郑所南、陈古白这两位明清著名的画竹大家,郑板桥未曾亦步亦趋;和他同时的“扬州八怪”之一的李鳝,最工兰竹,他也未曾亦步亦趋。相反,明清之际的大画家徐渭、高其佩两位大师,虽不善画竹,然而板桥却能够虚心的学习他们的笔墨技巧,难怪李鳝称赞他是“能自立门户者”。这说明,郑板桥的艺术创作态度不仅严肃认真,而且富有继承传统的精神;同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敢于创新。所以郑板桥才能在创作的道路上独创一格。

郑板桥曾写过一首题竹诗:“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墨淋漓。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这样的气魄今人恐怕很难比肩吧?(注:本文刊于2016年《工会博览》杂志7月中旬刊。本文作者朱小平:书画收藏鉴赏家、作家、诗人,系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艺术档案学会文化交流委员会副会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

(0)

相关推荐

  • 姗姗来迟的申请 ——“海上画派”的发明专利应归谁

    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 余非学者,却爱读闲书:余非律师,又爱管闲事.偶尔翻阅艺术史,方知名曰"海上画派"的发明者(或首创者)并非上海人,也就是说,"海上画派&q ...

  • “乱石铺街”的郑板桥,一点都不糊涂,他的楷书同样很精彩

    谈起扬州八怪,郑板桥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其行为怪,其书法也怪.郑板桥的"怪","怪"中总含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酸辣.他在<板桥自叙>中说自己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苏厚华

    苏厚华,女,字子壹,艺术名苏子,子顺,彦德.1970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中山师范学校美术专科毕业:1992年北师大艺术系研修班:后于重庆市通信学院函授电子自动化本科毕业. 师承现代中国 ...

  • 中国古今著名书画艺术瑰宝作品赏析

    宋 [赵佶] [赏析]宋徽宗的[听琴图]轴是一幅优秀的中国人物画,画中主人公中坐石墩上,皇冠缁服做道士打扮,三个听众,三个种不同神态,都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通过纤细的技法和迷人的色彩,把作品描绘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苏厚华

    黄河书画2021-03-22 15:18:22 苏厚华,女,字子壹,艺术名苏子,子顺,彦德.1970年7月生,汉族,中共党员.1990年中山师范学校美术专科毕业:1992年北师大艺术系研修班:后于重庆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高桂苓

    高桂苓,1963年2月出生,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长春市九台区其塔木镇农家女.她自幼喜欢绘画艺术.16岁就开始学习民间绘画,经过多年的苦心习练,绘画技巧日臻纯青,尤其是在民间.民俗.树皮画.石头画.玻璃画.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陈有生

    陈有生(号江南)杭州市人,中国书法院付院长,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現代艺术家协会会员,杭州钱塘新区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化复兴践行者,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杰出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杭州逸之艺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陆大有

           陆大有,1958年生于江苏南京,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画院副院长,瑞典国家艺术家协会(简称:KRO,隶属于瑞典国会)会员,国际艺术协会(简称:IAA,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王枕美

    王枕美,大美堂堂主,著名旅欧詩人画家,国家一級美术师.出生在浙江温州,一个东海沿岸的村庄,东海.雁荡山.楠溪江造就了他诗情画意.知山乐水的品格.自幼师从国画大师傅抱石.黎雄才,毕业于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 ...

  • 中国好品牌书画艺术名家--方青忠

    方青忠,男,1964年出生于景德镇市,自小喜爱捏雕瓷龙等作品,经过江苏省南京市缪军大师指点后,本人对龙有特殊的情感及理解,几十年如一日龙不离手,经有成就. 所做瓷龙受到华人.华侨及海内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

  • 《中国新时代书画艺术标兵人物》——陈裕顺

    陈裕顺,1949年生,籍贯无锡,为上海行政管理学院特聘研究员.现为上海骏转书画院院长,上海将军书画院执行副院长,上海海上书画缘杂志总编顾问,中国榜书艺术研究院会员,上海榜书协会理事. 陈裕顺对书法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