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讲稿:甲骨文“道”字“德”字解读
网络直播抖音号:187 8149 447
时间:2021年2月2日早午
示意文字:道,德。
文字形体的大概类归:简体字-繁体字/楷行草隶-小篆/简牍-金文/大篆-甲骨文/图纹。
讲解:杨牧青,号草坪先生、法青居士。专职从事书法、国画艺术创作,甲骨文与上古文化研究,智库决策与企业文化战略规划。善甲骨金文书法,工楷行草隶榜诸体;擅水墨大写意山水,兼人物、花鸟画,多艺术、文化、社会评论,撰有近百余万字文论,从艺术创作到学术思想业已形成风格鲜明、观点独到的体系。
力倡并主导“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和“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是新时代甲骨文信息综合研究和上古文化研究独立学者,全球把甲骨金文以书法形式推上区块链的第一人,水墨三晋、水墨巴蜀、水墨京津冀、水墨华山与陕西八景·杨牧青书画文化行发起者、主创艺术家,也是较早开展中国书画国学系列公益讲座走进重点社区/院校/企业发起者、主讲人。
上期直播讲稿:
云雨雷电神字与文化与生命的讲解
甲骨文“天”字解读
古文字“地”字解读
甲骨文“时”字解读
古文字“空”字解读
古文字“春”字解读
甲骨文“年”字解读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大家好,中国的文字种类很多,汉字是国之主体,文之命脉,所以我就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为主,通过网络平台陆续分享文字与书法、与文化、与生命的关系,一边讲一边记录,再进行整理,这个活儿干起来很累,也很熬人还不讨好。但是,冥似有一种“力量”促使着我必须要努力的去前行,并且还好似有许多的眼睛在盯着我,在监督着我,防止“草坪先生”松懈,或谓“命数如此也”罢了!
前面已讲了云、雨、雷、电、神、天、地、时、空、春、年十个字,每一字大都不以约定成俗的“意思”去解读的,为此引起了不少讨论和关注。今天分享“道”、“德”两个字。这两个字是一对好朋友,一前一后的不弃不离,谁也不愿意放弃谁。若背离了“道”,那“德”就不存在了;若不讲“德”了,那“道”就无法体现,所以二者如同并蒂莲花一样为真正的痴情者绽放示现了数千年!
过去我对帝、黄、皇、尧、殷、商、周、文、学、孔、儒、鼎、康等字也有解读片段,还有对金、娩、鎷等字的辨伪解析,以及对《山海经》和盘古氏的论述、伏羲氏的解析、轩辕黄帝故里和行迹、尧王故里和行迹、大禹故里和行迹,还有夏人起源和夏文化生成等,陆续以网络文稿发出,随着“杨牧青甲骨文非卜辞说”和“杨牧青古中国大昆仑文化史学观”纵深研究,在广为传播与慧识共鸣中讫以海内外共鉴。
道字,会意兼形声字。词性上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助词、量词。东汉许慎(约58年-约147年)《说文解字》:“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首。”道字,本义是道路。
甲骨文的字体形态就是表意一个人行至道路上要做出按什么正确的方向去怎么行走的意象(如《甲骨文合集·28800字》),这个行走的方向要有标准与规法的,不能乱行乱走的。
西周早期的金文/大篆中为了将道路中的“人”字表现的更为具象就用一个人的“首/头脑”来表示,并且增强了“标准与规范”的意识,如《殷周金文集成·5409.10176字》。
战国楚系简帛文字如《郭.老甲.13》等直接延续继承了甲骨文的字的形体构造。还有《说文解字》中收录的古文“道”字,是“巛 首 手”的形体构造,更能说明是让人要去“奉持”标准和规范的,遵循时空法则(时等字均由寸/手的形体)这些都要通过“首领”的“首”来明确的(首,命令的意思。因“首”字上方的符号是族群首领的服饰图腾形象,并不是通俗的说象老者头发形的意思。)随后出现的一些异体字,也是对前的文化精神传承和寓意,由此引申出方法、规律、道义、技艺、学说、一道风景等意义。如,道路方向、法则规律、思想体系、志同道合、门道、修道等。
至于把“道”理解为宇宙本原,或以“道”字来阐释宇宙的本原、本体,这也是对“道”字的一个极大发挥与丰富,是一种假名、借名的做法,就此对其形成的中国大文化体系恕不阐述了。如,《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德字,会意兼形声字。词性上分名词、动词、形容词。东汉经学家许慎(约58年-约147年)《说文解字》的《卷二·彳部》:“多则切,德,升也。从彳㥁声。”又《卷十·心部》:“多则切,惪,外得於人,内得於己也。从直从心。,古文。”
清代书法家、训诂学家、篆刻家桂馥(1736年-1805年)《说文解字义证》:“升,古升、登、陟、得、德五字义皆同。”训诂学家、经学家段玉裁(1735年-1815年)《说文解字注》的《卷二·彳部》:“升也,升当作登。辵部曰:‘迁,登也。’此当同之,德训登者,《公羊传》:‘公曷为远而观鱼,登来之也。何曰:登读言得。’得来之者,齐人语。齐人名求得为得来。作登来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诗:‘千水千山得得来。’得即德也。登德双声。一部与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谓用力徙前曰德,古语也。”
就此论述和甲骨文字的形体构造来说,“德”字以“登上、升。”为“本义”是不对的。“德”字的本义是通过“表义、寓意、寓象”来体现的,它是当一个人行至道路(有路口迷茫意思和走出去天地更便广阔的寓意)上要用眼睛去观察,要用脑袋去思考,选择“前方”正确的方向按“标准与规范”去行进。
甲骨文“德”字中间那个大眼睛上的竖画符号(标杆)具有向着阳光/太阳的方向指示的寓意;金文中对这个“符号”有了进一步的加强示意度,以点来表示,如《殷周金文集成·2661.2812字》。金文中许多“点”的示意是极其重要的,不是乱点乱铸的。注意西周中期《季嬴霝德盤·殷周金文集成10076》那个“德”字的形体构造,是非常有意思的,简直就是一个对“嬴姓”族群图腾徽识的祈望示意,估计后世道家的内视修炼之术也是借鉴了这个字吧!
金文“德”字后来在“眼”下方加“心”字,眼心并用,更加说明不仅要用眼睛去观察、判断而且还要用心的去思考、定夺似乎遵循了“标准与规范”的意思。这也就有了行(心)直为德、正确为道的意思。同时“德”的许多异体字,都是对这种理念的一种传递和体现,如直 心、有 心等字。至于以道、德而形成的各种文辞是太多太多了,列述不完的,也不是我要说的。
总而言之,道与德是相辅相成的,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必须要遵循的,都要遵循一种标准与规范,不能野其蛮而乱其德!讲“道”必须要讲“德”,不能离开德,离德便无道,无道了、不遵循标准与规范了也就没有什么本原、本体之说了,至于什么礼仪、正义、荣耻等都是浮华的表象,如同台上好话讲完,台下坏事做绝的那种现象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