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读懂文学作品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学作品总不是直接地告诉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而是让我们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地品味、思索、感悟。怎样才能读懂一篇文学作品呢?本文试着探讨一下散文文本的阅读:
一、读懂一篇文学作品,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要读懂一篇文学作品,首先要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如何去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呢?一是可以通过查阅资料,间接地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二是可以通过与作者的直接交谈或通过采访了解他们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我曾采访过2012年第五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嘎码丹增,从与他的交流中知道了他的获奖散文《杰玛央宗的眼泪》的创作背景和意图,他说:
雅鲁藏布江两岸正在沙化的事实,让我震惊。没想到这个世界上最干净的地方,也在遭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生态环境并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平安无虞。雅鲁藏布江的源头杰玛央宗的冰川面积,自1974年以来,已经萎缩了5.07%。这个事实触目惊心。青藏高原是亚洲众多河流的源头,近50年来,作为大江小河来源的雪山冰川,均在不同程度的萎缩和后退。我们很清楚,水资源将成为人类最主要的生存危机,不久以后要比石油更昂贵。我国作为世界上13个水资源贫困国之一,很可能最先进入水源困境。我们的未来该是怎样的荒凉?这正是写作《杰玛央宗的眼泪》的最初动因,属于这组文字要呈现的物理荒凉,而我们的精神荒芜,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是否需要一种信仰来安放终极?也是这篇文字试图思考和探讨的内容。
当你读完这些文字,你再去读他的散文《杰玛央宗的眼泪》,你就更容易读懂这篇散文,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有助于读懂文本。
二、读懂一篇文学作品,要学会分析作品的结构、概括作品的主题。
阅读一篇文学作品,要有整体意识,要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学会分析作品的结构。如2012年重庆卷的现代文阅读选了晓浩的散文《太阳梦》,本文围绕“梦”来展开,先说老刘艰难寻“梦”,然后是实现“梦”,最后说他“又陷入了苦闷期”,他想在艺术上再上一个新的高峰,寻找新的“梦”。如果能够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寻梦——圆梦——新梦,整篇文章就很容易读懂。在高考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按照上述的写作思路去梳理,就很容易理出答案:①老刘“寻梦”——画山画得苦;②老刘“圆梦”——从太阳梦中获得灵感,独创“西藏山水画派”;③老刘“新梦”——陷入苦闷期,想再上一个艺术高峰。要把握文章的总体思路,要学会归纳各段的段意,文章各部分又是怎样照应的,是怎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文章的脉络层次清楚了,作者的写作思路也就理出来了。
主题是一篇文章的灵魂,除了对作者写作思路的梳理,我们还要对文本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合,所谓“筛选”,就是从纷繁复杂的材料中提取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筛选涉及到对文本中词语、句子、段落、篇章的理解;“整合”就是对那些有用的信息重新组合和加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概括出作品的主题。通过这些步骤,可以概括出《太阳梦》的主题是:寻梦的过程是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寻梦”精神的赞美和对寻梦者的崇敬。
三、读懂一篇文学作品,要学会领悟文本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我们会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气脉的流动。古人在散文创作上很讲究“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散文的“散”,不是散漫杂乱,而是在多姿多彩中贯注着充沛的思想感情。“气脉中贯”,作品才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2012年的湖南卷选了鲁迅先生的《忆韦素园君》,尽管年代有些久远,但是我们依然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先生所蕴涵的真挚的情感。韦素园(1902-1932),未名社成员,一生勤于文学翻译,译著有俄国果戈理小说《外套》、俄国梭罗古勃的《邂逅》等。还创作了大量散文、小品、诗歌等文学作品。逝世后,鲁迅先生手书“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碑文,并撰写了《忆韦素园君》一文。请看文中的一个片段:
一九二九年五月末,我最以为侥幸的是自己到西山病院去,和素园谈了天。他为了日光浴,皮肤被晒得很黑了,精神却并不萎顿。我们和几个朋友都很高兴。但我在高兴中,又时时夹着悲哀:忽而想到他的爱人,已由他同意之后,和别人订了婚;忽而想到他竟连绍介外国文学给中国的一点志愿,也怕难于达到;忽而想到他在这里静卧着,不知道他自以为是在等候全愈,还是等候灭亡;忽而想到他为什么要寄给我一本精装的《外套》……
试题里有这样一道题:简析“一九二九年五月末”这一自然段情感表达的特点。
细读文本,我们能读出表达情感的词语“高兴”、“悲哀”,能从四个“忽而”的排比中读出作者对韦素园的关切和忧虑。通过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我们能概括出这一段情感表达的特点:①先写见到韦素园的高兴,后写高兴中的悲哀,由喜至悲,情感跌宕起伏;②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了一连串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对韦素园处境和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不仅从这一段里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对韦素园的怀念之情,整篇文章都蕴涵了先生对这位英年早逝的文学青年的怀念之情,文字朴实,情感真挚、感人。
四、读懂一篇文学作品,要学会品味含意丰富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你要去读懂它,你必须细细品味文章的语言,那些含意丰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时渗透着作者的情感。请看2010年全国卷中台湾作家萧萧的《灯火》中的片段:
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
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②风随时可以从破落的竹篾片之间随意进出,风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
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
虽然,煤油灯有效的亮度不过是一两尺而已,那样的光晕却是不灭的永恒之火,一直亮在童年的心中。
在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解释“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在文中的含意。
联系画线句子的上下文,。“那情景”指的是前两段写灯下读书和风中小心翼翼保护煤油灯的情景;“累世的家产”表达自己对煤油灯的珍爱以及对灯下祖孙夜读生活的怀念。这句话表层意义是说在贫穷的生活中,煤油灯是一份珍贵的财产;但灯下祖孙夜读的生活,更是自己人生中的宝贵财富。于是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就很清晰: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年代里也是很宝贵的;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更值得珍惜的人生的宝贵财富。
体会重要语句丰富的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要抓住两点:一是抓住重要语句中的关键词,理解关键词语的含意;二是注意重要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要结合文章的主旨。
五、读懂一篇文学作品,要学会赏析精彩的语段。
鉴赏文学作品,涉及的角度比较多,比如词语的运用、修辞的运用、句式的特点、表现的手法、语言风格等等。(1)词语的运用:如叠词的使用,增强文章的音韵美和节奏感、具有抑扬顿挫的音韵等(2)修辞的运用:如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问、设问等。如比喻能使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拟人能使具体的事物人格化;排比能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内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反问能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设问能引起人们的思考等等。(3)句式特点:如长短相间、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整句和散句交错使用,言辞清丽、格调高雅。整散结合、句式参差、富于变化。口语和书面语的结合、对比的句式等。(4)表现手法:常用的有联想、想象、比喻、象征、对比、衬托、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见大、铺垫、照应、制造悬念、言犹未尽等。(5)语言风格:如平实、华丽、清新、自然、明快、含蓄、淡雅等。
六、读懂一篇文学作品,要学会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不在于停留在作者的本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拓展和延伸作品的外延,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有时会超越作者,这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魅力!要求读者能联系实际,紧扣文本,又走出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并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