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解读——虞世南之《蝉》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緌,古人帽子上用来在下巴处打结的丝带,此处指蝉的触须。
解读:
蝉,在中国古代文学典籍中多被视为高洁的象征。虞世南的这首诗应是唐人诗作中较早咏蝉的作品,意在寄托作者的情怀。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该诗“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咏其品格”。
首句“垂緌饮清露”,用古人的冠缨来比喻蝉之触须,意在指蝉之轻松悠闲为我之轻松悠闲,蝉之情状为我之情状,蝉之高洁为我之高洁,两者在精神状态上达到了一致,咏蝉即咏我。
次句“流响出疏桐”,“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精神高洁的象征,有“凤凰栖梧”之说。蝉隐伏于梧桐疏枝朗叶之间,虽与凤凰不可同日而语,但同样也是“饮清露”。“流响”意为蝉在梧桐间长鸣不已,更添一种恢弘气度。
从诗的前两句来看,蝉的形象已经被作者定性为清而高、雅而闲、幽而正,这里的清、高、雅、闲、幽都是为“正”作铺垫,意在点明接下来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的这些形象主要是为了突出没有出场的诗人,诗人与蝉的这种相互映照,奠定了诗人的自信,在诗人看来,蝉的鸣声之所以能够传播远方,是因为它栖止高处,而不是凭借秋风。这是诗人的自况,当然也是一种咏怀。
关于咏蝉诗,在唐人诗作有很多,虞世南之后的骆宾王、李商隐也有涉及,此处不提,以后再说。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余姚人。隋大业时初授秘书郞,入唐后,被太宗世民引为秦府参军,弘文馆学士,后授银青光禄大夫,后人称“虞秘监”。《全唐诗》称其为“沉静寡欲,静思读书”,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为五绝,存诗一卷。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