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的中元节

“按说七月十五是个非常美好的节日。酷热的暑天刚过,天气早晚有些发凉了,天上的黑色怒云变成了鱼肚子色般的细片鳞,风吹在人的身上也不那么发黏了,正好可以玩一玩,看一看茂盛的荷花,葱郁的树木。可老太后在这样的日子偏不出游,就是遛弯也在长廊的北面。总而言之一句话:老太后怕鬼!”(金易沈义羚《宫女往谈录》)

农历七月十五俗称中元节,大概是源于道家三元(正月十五为上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之说。而七月自古又有鬼月之称,老太后信鬼怕鬼,继而在这一段时间里很少走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元节起源似始于六朝,为道佛二教徒所倡举。”(杨荫深《岁时令节》)六朝一般是指三国的东吴、东晋以及南北朝时期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均建都于南京),这一时期正是道佛二教隆盛时期,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就有所谓“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佛”的记载。这一天与道教而言是地官的生日。传说这一天,地府会释放大量孤魂野鬼,让其暂享人间祭祀,称之为地官赦罪。民间则利用这一天祈求地官赦免先人罪业。而七月十五这一天又是佛教中的“盂兰盆节”(脱胎于目连救母的事迹),这种救济先人的孝心、普渡孤魂的悲悯之心和佛教盂兰盆会的报恩七世父母的精神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到了宋代的中元节,民间中元节俗三教合流也成了很自然的趋势了。《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的中元节俗中有佛教的盂兰盆会、道教的中元节祭拜,其中也贯穿儒家的孝道传统。

到了清代,“中元祭扫,尤胜清明。”(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清宫一般要在太庙举行祭祖大典,清宫及京师一些大的寺庙,也有“烧法船”之俗,“中元日各寺院制造法船,至晚焚之,有长至数丈者。”(清 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法船是一种大型冥器,由当时的冥衣铺用木条或秫秸及彩纸糊制而成。法船上舱、橹、桨、舵齐全,大的可糊几层数节,抱到法会之处再拼接而成。

夜放河灯和点莲花灯是中元节的重要习俗,也是继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后,京师的又一个传统灯节。放河灯亦做放荷灯,“闻世祖(顺治)朝……每岁中元建盂兰道场,自十三日至十五日放河灯,使小内监持荷叶燃烛其中,罗列两岸,以数千计。又用琉璃作荷花灯数千盏,随波上下。中流驾龙舟,奏梵乐,作禅颂,自瀛台南过金鳌玉蝀桥,绕万岁山至五龙亭而回。河汉微凉,秋蟾正洁,至今传为胜事。”(清 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而莲花灯则是用丝绸、丝纱、彩纸或玻璃制作的酷似莲花的一种花灯。清乾隆年间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圆明园,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宫”处,看众宫女提着绸制的莲花灯来走迷宫。

“等到和尚道士们绕着法坛念经放鬼的时刻,老太后也双手合十,微闭二目,抬头又望见西南湖边上一片火红,湖面漂浮着莲花灯,繁星似的闪烁着,心里可能充满无限的安慰。从此,雨过天晴,一天云雾散,好像中元节驱散了心底里的一切阴影,老太后又心安理得地放心做她的一切了。”(金易沈义羚《宫女往谈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