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唐诗解读——李白之《日出行》

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得与之久裴徊。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注:

日出行:乐府曲名。系汉乐府《郊庙歌辞·汉郊祀歌》旧题。

隈:角落,山或水弯曲之处。

似从地底来:好像由地里面冒出来。

历天又入海:又作“历天又历海”。从天上、海里经过。

六龙:相会为太阳神拉车的六条龙。

所舍:住宿的地方。

四运:一年四季。

其始与终古不息。一作“其行终古不休息”。太阳不断运行,从来没有休息过。

“谢荣”句:草不感谢春风使自己荣华焕发。

“怨落”句:树木不怨恨秋天使自己叶黄漂落。这两句的意思草木应荣则荣,当落则落,这是自然过程,既不感谢谁,也不应当怨恨谁。

鲁阳何德:鲁阳,鲁阳公,战国时楚国鲁阳邑公,又称鲁阳子。传说此人曾挥戈使在阳返回。诗人对此说产生怀疑。

大块:指天地宇宙。

溟涬:天地的元气。

解读:

人类在很长时间内,并不能认清与自然界真正关系,便由此派生出许多神话。但这些神话,在李白看来却并非如此。面对着太阳的房屋,自然的亘古,人生的短暂,生命的有限,诗人发出了深沉的思考与感叹,虽然渗透了许多大悲痛与大欢乐,但总能以旷达迈的胸襟对待人生这种种,这首诗共十九句,每句长短不一,有四、五、六、七、八、九言,押韵也有变化,这种歌行体,便于自由抒发思想感情。

诗人对于传说中羲和驾龙推动太阳运行提出了怀疑,认为是否真有六龙之存在,若存在它又在何处。诗人认为日月之运行皆由元气所致,而元气乃天地之所始,万物之所祖,故能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而人非元气,故生命有限,年寿不长。因此应以达观的眼观却看待生命与自然,这是诗人俯察人生与宇宙后之后的哲学领悟,这也是今天读者的应该有的心境与情怀。诗人认为“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大自然一切的一切,并不因春风而使其花繁叶茂而心存感激,也不因秋使它们凋零而埋怨它。因为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事万物都是一视同仁,而万物盛衰也与天、地、神、人均无干系,那种所谓挥鞭驱策、运转四时,改变万物之规律、左右世界之运行轨迹也不过是人类一厢情愿而已,即所谓“万物兴歇皆自然”是也。

接下来,诗人质问传说中的羲和和鲁阳,“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鲁阳何德,驻景挥戈”,认为它们怎么沉埋在浩渺无垠的波涛之中,怎么有可能让太阳停下来呢?诗人认为世间万物皆有其发展规律,凡人无从着力,为什么强加在某个神人身,这种做法就是“逆道违天”,就是惑乱天下人之心,使人在这些虚妄的论调当中陷入不可自拔的步。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愿望,认为人类应当委运任化,随遇所安,放开心胸,放大眼光,顺应万物之规律。同题汉乐府相比,说理自然通达,客观理性,毫无颓唐之气,且境界悠然宏大。也难怪明人周珽认为此诗“必用议论,却随游行,得屈子《天问》意,千载以上人物呼之欲出”。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四川江油)。陈寅恪先生曾认为李白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或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故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世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李白出川漫游,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和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年后,即744年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天宝末期,安史乱起,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后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后又被定罪流放夜郞,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次年卒于当涂(今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后,曾以左拾遗召,然李白已经去世。旧《唐书》有本传。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其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