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相对论
【经岚观察】17050
空气质量相对论
文/李志青
这两天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位中国女留学生在毕业典礼上的言论引爆朋友圈,抛开这番言论所带来的各种国恨家仇情怀,如果来观察和比较一下各地网友的留言,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空气质量“相对论”。
有很大一批网友的评论是“咱们中国的空气质量的确不如美国,但也轮不到你在美国揭丑啊”,显然,这一拨人是对中美之间的空气质量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家丑不能外扬;
还有一批网友的评论是“是昆明的吗?昆明的空气已经好了”,言下之意是很羡慕昆明的空气质量,对来自昆明的女留学生还抱怨空气质量不好这种做法很鄙视,这是对中国国内不同地区的空气质量进行对比;
当然,来自地球另一边的企鹅们不满意了,“美国的空气质量就好了吗?和咱北极比比看?”,在没有任何工业生产的冰天雪地里,即便是马里兰大学的空气质量也不得不自愧不如了。
看到这里,美国的公知们站了出来了,他们对中国的空气质量表示无比同情,同时不忘黑一下自己的国家,“美国不是也经历过空气被大规模污染的时候吗?洛杉矶还死了几千人呢?”他们无疑对友邦中国在空气环境治理上充满信心。
最后,中国的公知人也不甘落后,“别光感觉咱的空气质量不好,感觉不准确,看看官方公布的数据啊,数据上说每年都在改善啊”,这些兄弟们没错,每年环境公报公布的环境质量都比去年好。
上面的几种声音里有几种对比呢?中美的,美欧的,中国内部不同地区的,美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不同口径下的空气环境质量,如果按照空气质量的好坏来进行排序,大概可以排出这样的秩序:北极>美国(2017)>官方公布数据>昆明地区>美国(1950)>=非昆明地区(“>”的意思是“优于”),这个秩序就是空气质量的“相对论”。
其一,相对于北极地区,欧美发达国家的空气质量也就just so so,不过,尽管爱斯基摩人可以与北极熊为伴,但却无法享受现代化的生活,K歌,开车兜风以及自由自在的微信吧,这个空气质量并不值得羡慕和学习;
其二,相对于欧美,发展中国家的空气质量当然是更差,其原因也很简单,咱们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路上啊,自然就有很多空气污染排放出来,再说了,把全球80%以上的制造业生产都压在发展中国家头上,空气质量能好吗?说白了,这是前面三化再加上全球化的一个必然结果;
其三,相对于历史而言,欧美的空气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同样的国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空气质量,昨天的发达国家就好比是现在的发展中国家,不仅为自己生产,还要为全球生产(世界工厂),再加上技术落后,空气质量只会糟糕。当然,相比于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彼时欧美的空气质量还是要好一点的,为什么呢?规模决定的,全球经济体量都增加了数十倍,这么多的空气污染去哪了呢?
其四,官方数据里的空气质量好于实际的空气质量,这是最后一个相对论,也是最有意思的,无论是在美国的资本主义体制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体制,官方政府对于环境质量的数据都有着天然的高估性,也就是高估环境质量的改善程度,这是与环境质量指标的制度设计有关,在环境治理成效与选票或民心挂钩的情况下,政府官员没有理由不冲动一把,玩一下“小小的数据游戏”啊?这也正是眼下环境数据监测问题竟然能进入深改领导小组最新决议的原因所在。
理解了上述的相对论,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这位留学生也许就能明白,她的经验感觉和论断是有时空相对性的,当然,要看到并理解这样的相对论也并不容易,道歉没有用,关键还在于学习好环境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