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猛料啦,制约汽车金融发展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一提到汽车金融,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浮现的就是乘用车的分期付款业务,也就是消费者贷款买车业务。由此可见,汽车金融在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人们的认识却大多数还停留在片面的初级阶段。很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认认真真的研究一下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包括什么?基本特征有哪些?哪些是重点?各种业务形态的核心区别是什么?这么多年了,想找一些有深度的资料学习一下,却发现依旧是一片空白。

直到今天,居然还有很多从业者不知道什么是以租代购,搞不清楚直租和回租的法律关系。整天都在随波逐流的说核心能力不能外包,但是哪些属于核心能力就又都说不清楚了。回归本源,回归初心,本源是什么?初心又是什么?都说要了解行业,要了解行业什么?又该如何去了解?一旦把话题深入展开,试问又有几个人说得对清楚?

这一系列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我。深耕源于实践,进步在于学习和思考,在学习、思考、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认知,修补短板,日复一日,方终能大成。而恰恰是这些简单到极致的东西却纷纷被人遗忘。金融俨然已经变成了快速生财、资本运作的工具。看到一个个所谓的创新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又轰然倒下,我觉得核心的原因是没有芯。没有芯也就没有源动力,作为企业,按照自身规划发展没有错误,但如果挂着促进汽车金融发展的名头,实质行为却在损害着这个行业,就有问题了。扪心自问,是一心一意为了促进行业的发展吗?

不可否认,以互联网思维为首的新形态势必会推动汽车金融业务的发展,但金融行业经营风险的本质和特性,也决定是这个行业不应该是那种一路狂奔的,随意创新的。这个行业需要积累,需要不断地夯实基础,需要不断的经历试验、微调、论证、巩固、再试错,再调整的循环中。快与慢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问题。这就是风险产生的源头。

如果我们从整体的视角观察和分析汽车金融业务,会发现有些很明显的共性问题。最为明显的是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行业准入门槛低。重贷前,轻贷后。

在我看来,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是汽车金融业务发展过程中是最根本的原因。入行二十年,细细回顾一下,整个行业绝对不能说没有进步,但说进步缓慢也绝不为过。

融资租赁业务风风火火十几年了,还没有出台具体的管理办法,而监管办法却是先来了。还不知道该咋办,就已经被监管了。这难道不是笑话吗?

抵押登记,到目前为止,相关部门仍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和操作标准。导致总体办理效率低下。

还有针对于涉及金融的二手车业务,售后回租业务,目前的过户方式真的合适吗?没有优化调整的空间吗?

对于违约客户的诉讼、立案难、执行难、车辆处置难。这些问题多年来一直存在,就没有人管吗?众多协会难道只知道开开研讨会,搞搞培训,永远告诉大家我们将迎来最好的时代吗?

汽车金融对于汽车行业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需要懂金融、汽车、财务、法律、营销、交际等各种学问,且需要有高度职业操守的行业,却没有汽车金融专业学科,没有专业人才认证,没有行业准入门槛。

一个高门槛的行业生生成为了一个几乎没有门槛的行业。找几个码农,成立个所谓的金融科技公司,做出一套系统,就可以俨然自居汽车金融风险控制专家。真想问问,您做过业务吗?了解行业吗?学过风险管理吗?实践过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专家何来?当然,目前也确实是一个专家、老师盛行的时代,这两个金贵的称呼早已经变得一文不值了。

一个行业、一个企业再到一个人,如果想要健康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生存的技能,一个是对于行业发展的贡献。只有两者兼顾,才能长长久久。

我更喜欢把汽车金融成为汽车金融服务。汽车金融是我从事的行业,是我生活的依赖。能够赚到钱是生活的基础。但是为什么要重点说服务,因为钱是靠服务挣来的,而不是靠诈骗,靠套路贷挣来的。

很多人更愿意把实现放款作为业务实质上的终点。款放了,钱到手了,业务也就终结了。这也是很多公司、很多人重贷前,轻贷后的原因。很多能力不足的人赚不到前面的钱,就开始想贷后挣钱的法子。在一个基础设施保障缺乏的环境中,在一个没有门槛的行业里,这几年贷后出现的种种问题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无法可依,处理麻烦,谁强、谁橫、谁有关系谁就说了算。

上述种种问题既然出现,那么就会自然有整顿,有修正。这几年的扫黑除恶,打击套路贷等等原因均出于此。但是这种处理方法终究治标不治本,想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从根上来。看懂了这条线索,想必大家也就能够明白,我一直说的为什么不看好互联网金融,不是不好,而是发展的太快。这个阶段的使命可以告一段落了。新技术的应用强烈的刺激了持牌机构的“老爷们”,让“老爷们”重新认清了形势。为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汽车金融业务,还是要我们干才行。

先来看看银行,平安已经一骑绝尘,也给银行界的同仁们打了个样。我在早前的文章中也提到过,银行做汽车金融业务核心优势是低成本且稳定的资金。但做成什么样,看的是管理和执行能力了。这也是大多数银行做不好汽车金融的原因。

缺乏专业的人,做不好专业的事,是监管部门为什么要强调核心能力必须要建设而不能外包的原因了。如果都只能做高大上的事,那汽车金融这个行业是肯定做不好的。最终银行优势需要体现在能够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打通各项单一金融服务品类的壁垒,那时候,银行才是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目前看来,银行中平安和工行非常具有代表性。平安对于代理渠道的整合已经开始,我想不久的将来,随着平安银行在贷后市场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汽车金融经纪人的模式或许会有一个良性的发展。渠道变成了个人,都是引流,而后续的事情就交给各个专业的团队来负责,各司其职,且会大幅度降低目前的风险状况。何乐而不为呢?

工行凭借着多年来在担保系市场的耕耘,已经摸索出了自己的模式。好的渠道已经磨合成型。没有担保资质,绝不意味着没有担保能力。宇宙行出面安排一个不收费用的融担公司就可以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

而重回赛道的建行,目前最实用的方式是依托与保险公司的合作来分担和降低风险,选择什么样的保险公司,能否迅速找到并磨合出优质的渠道,成为了现阶段成功与否的重点。或许银行、保险公司、渠道风险共担的新模式会由此产生,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而众多不甘寂寞的城商行或者农商行。在汽车金融领域也非没有出路。一条路是集合自己的优势,与市场上有优势的主贷机构合作,在自己的实力范围内开展相关业务,瞬间短板就变成了优势。第二条路,是在大行不易发力的领域形成局部突破,聚焦产品。比如说原来被p2p平台掌控的车抵贷产品,对于城商行与农商行,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有大有机会的。这其中的重点:一是和谁一起玩?二是自己准备怎么玩?和谁一起玩决定安全系数,自己准备怎么玩决定能否玩的长久。

厂家系在汽车金融行业中的地位是无法撼动的。大多数厂家已经完成了从汽车金融公司、财务公司到融资租赁公司的产业布局。不差钱、最懂车,又能把渠道管理的服务贴贴,这些优势就足以确定厂家系的地位。而厂家系金融也已经从单纯促进车辆销售,转变为围绕着汽车产业链开展相关金融业务。一旦这个产品服务体系完成闭环,汽车产业由制造向营销,由营销向服务的转型也就水到渠成了。

所以说在一段时间内,厂商系汽车金融服务的方向和银行还是有所差别,厂商系金融更愿意走的是围绕车的生命周期开展服务。而银行更多的是通过车金融获取客户,然后力争满足客户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需求。可以说,银行的汽车金融服务的内涵更广阔了些。

受篇幅所限,今天就先聊到这里,希望这些观点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看清楚了问题的本质才能有的放矢,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才知道未来大体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这些答案,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寻找的,角度不同,看到的问题不同,解决的方案也就不同。但恰恰本质又相同。嗯,就是这样的,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