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安顺》乡村档案 布依古寨罗官屯 2019年第73期(总428期)

罗官屯远景

布依古寨罗官屯

林德胜

西秀区旧州镇南面约7公里处,有一个古村庄,是为罗官,亦称罗官屯,村民全系布依族,主要姓氏有柏、王、陈等。柏为大姓,乃开村立寨之族。

罗官原坐落一个林木掩映的半山上,背靠青山,面朝碧峰。后山峰峦耸翠,气势巍峨,俨然一威风凛凛的老将军;前面群山一字排列,似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形家称之为“老将点兵”(亦有人称为“飞凤穴”,盖其后山峰峦如一飞凤,振翅俯至村后)。村前一马平畴,沃土千亩。发源于双堡九龙山的罗官河从田坝中间穿过,注入乌江水系的邢江河。河堤竹柳成荫,河面鸥鹤戏水,河里鱼翔浅底,真可谓鱼米之乡。

这个美丽的古村落,不仅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布依习俗文化和民族风情,还有着特色鲜明的人文历史、古迹遗址和村寨文化,独具魅力,熠熠生辉。

柏氏立屯建村的传说

罗官是一个布依族村,村名“罗官屯”,可说是一个典型的屯堡村寨名称,这是为何呢?还得从柏姓建村说起。

明洪武年间,因云南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反叛,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和沐英率30万大军征南,经过3个月的战争,平定了叛乱。为了防止元朝残余和地方土司势力再次反叛,朱元璋采取了“屯田戍边”政策,将这些军士留驻贵州,又下令将留戍者的父母妻子儿女全部送到戍地安家立户。军队的驻防地称为“屯”,移民的居住地称为“堡”[注],于是,这数十万大军及其后裔,建起了一个个屯和堡,形成了后来的屯堡村寨。罗官柏氏始祖柏敬山,祖籍江西,随大军南征。战事平息后,被派往罗官屯军,建村立寨。其时其地一片荒芜,荆棘丛生,先到者或跑马圈地,或插标为记,占领地盘。据说柏氏所占区域甚广:西至双堡骟马牛,东达金官屯,南界左官屯,北临小河村、猛贡村一带。

寨主柏敬山,禀性刚毅,膂力过人,多谋善战,在附近一带享有威名。双堡周边有一伙土匪,多次想打劫罗官,但因慑于柏敬山声威,不敢轻举妄动。于是转而采用骄兵之计:屡屡向柏敬山示弱,趋奉甚恭。某日,邀请柏敬山赴宴,族人劝其勿往,恐遭暗算。柏敬山一来艺高胆大,二来仗着罗官宗族团结,势力强盛,哪把对方放在眼里,只带一个随从,毅然前往,大有关云长单刀赴会之慨。对方见柏敬山只带一个随从,不禁暗喜,连忙热情款待,席上频频敬酒,殷情备至。柏敬山畅怀豪饮,喝得尽兴,至晚方归。主仆二人行至一林深地带,一伙歹徒忽地窜出,一声呼噪,围聚上来。柏敬山霎时酒醒大半,当下奋起神威,挥剑迎敌,不一时,立杀数十人。然歹徒终是不散,越聚越多,眼见得是早有预谋,欲置柏敬山于死地了。危急仓皇之际,随从对柏敬山坐骑使劲一鞭,大呼:“主人快走,我来断后!”柏敬山厉声大吼,跃马挥剑,杀出重围,而随从不幸战死。回到家后,已知为人所算,遂聚宗族布署防御,准备迎敌。对方得知柏敬山安然回到罗官,村民正严阵以待,随时准备决战后,不由得怕惧起来,哪敢再有进犯之胆。自是罗官巩固,柏氏宗族安居乐业,族人不断繁衍,迄今已历17代。

那么,为何“罗官屯”这个村名姓罗不姓柏呢(罗官自来无一家姓罗)?对此,罗官的老人说,当初先是一位姓罗的军官领兵在此戍屯,才取名为“罗官屯”,不久姓罗的军官奉命调走,转由柏姓将官带兵在此继续屯田,开荒建村,然仍沿用以前的寨名。这一看法是否真实,只有等待专家考证了。

罗官屯一角

防匪避难的水屯

旧时许多村寨为防御土匪,村民用石头建筑石雕楼、石雕堡、石围墙,形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但在旧州的一些村寨,因当地少山缺石,居民只能因地制宜,除寨门、炮台用石块建筑外,其围墙采用栽竹种剌构筑。罗官屯亦如此。据说,罗官的寨门建在今罗官小学旁,寨门原用大石垒砌,高大雄伟,门顶上书“善与人同”四个大字。沿寨门两边,种植密密层层的竹林,又在竹林外围栽培荆棘虎刺,形成厚实的竹篱围墙,将整个村寨围得严实。又在寨中修建一座雕楼,常有人在上面站岗,一旦发现敌情,即向村民报警。

但寨中的竹棘围墙仅为一时避难屏障,不能长时防守御敌,为此,罗官人又修建了一个攻守兼备的防御工事,这就是罗官水屯。

水屯在寨子西南面,是利用湾曲的河段而修建的,其遗址至今尚隐约可见。

原来,罗官河自西而来,在距罗官村几百米处折北向东绕半圆后,又折南向东而流。罗官人在河之转折处向东直挖一人工河,与从北而来的原自然河道相连,形成一个四面环水的陆地。又在这块陆地四周的河岸上栽培如寨中一样的竹棘围墙;将河道加深加宽,造出几米宽的沼泽带,人一踏进,沼泥没过半腰,寸步难行;在沼泥中暗插一些尖利的竹木桩,甚至在危急之时,还将铧口、耙齿倒插河底。

村子至水屯有一捷径。当有土匪侵犯罗官时,村民迅即关闭寨门,老人妇女儿童先撤入水屯,青壮年断后,待土匪攻进村时,已是一个空寨。

据说,罗官水屯建成后,曾发生过好几次保卫战。常常是,土匪包围水屯,但因畏惧河道暗器,一时不敢过河;在付出惨痛的代价后虽过了河,然前面又有严实厚密的竹棘围墙挡住去路;正欲强攻,早已埋伏在竹林内的弓弩手,拈弓搭矢,纷纷射来。匪徒躲避不及,慌恐渡回,已是大半中箭,倒毙河中。村民乘势出击,土匪溃不成军,仓皇逃命。水屯保卫战终以罗官取得胜利而结束。

罗官屯民居

远近闻名的地戏

旧州许多古村寨有跳地戏的传统,如詹家屯、苏吕堡、甘塘堡,猛贡等,特别是詹家屯地戏队,因电影《千里走单骑》侵权而与著名导演张艺谋对簿公堂后名声鹊起。其实,在旧州,还有另一堂地戏与詹家屯等地戏队相媲美,这就是罗官地戏队。

罗官地戏队跳的是《三下河东》,以其精致华美的脸子,鲜艳繁华的戏服,娴熟激烈的打斗,高亢悠长的唱腔享誉四方。以前旧州、双堡一带的许多村寨常请罗官地戏队演出和传授演艺,最远到达平坝,长顺。罗官老人说,那时的罗官地戏队,常年在外演出传艺,应接不暇,一些村寨因为竞请罗官地戏队演出不得而相互生隙。

某年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菩萨诞日),罗官地戏队到双堡海子山演出。附近村寨群众听到后,纷至沓来。这一天,罗官地戏队还未入场,人们早已将场地围得水泄不通,无法进场。组办者多次劝说观众让道,退出演出场地,终无效果。看看演出时间将至,组办者向地戏队诉说,意欲取消演出,然又担心众怒难犯。地戏队班主听后,宽慰组办方:“不妨,我们自有办法。”即令擂鼓进场。但听得一阵“咚咚镪镪”锣鼓声,观众尚未反应过来,地戏队扮演孟良、焦赞的“两员大将”大声吆喝,手舞大刀,左劈右砍,呼呼杀至眼前。观者一片骇然,纷纷退避让道。“两员大将”打开路道后,后续大队跟进;进场后,又绕场地舞刀弄枪,场内观众慌急退出场外,不一时,秩序井然,演出按时进行,观众既惊恐又叹服。主办方喜不自胜。罗官地戏队更是声名远扬。

据一些老人回忆,罗官地戏队的“腾空脚踢”“翻空心跟斗”等演技那才叫绝。地戏队“班主”曾当众表演:双脚站在一块砖上,高亢一声,忽地向后翻一空心跟斗,双脚仍稳稳站在砖上;随后一跃而起,腾空踢脚,双脚下落,仍稳稳站在砖上。这技艺,已近乎杂技演员的专业水平了。

屯堡地戏 吴传双 摄

崇文重教的村风

罗官开基之族柏氏祖先来自文化教育盛行的江南一带,崇文重教,耕读传家的家风瓜瓞不绝,其族多出风水先生和教书先生。许多柏姓知识分子,以执教为业,除在本村招童授课外,还到外地传播文化,教书育人。

在朵嘎村对面山上,有一穴地,靠岭朝山,聚风藏气,为一风水好地。然而葬在此处的却不是本地人,乃是罗官柏氏祖先,据说还是兄弟二人,出生于清乾隆时期。原来这兄弟二人为教书先生,曾在西地、朵嘎等村授课传业。因课业勤谨,教导有方,深得当地人敬重。兄弟二人相中朵嘎对门山上一块阴地,才一提出,当地人当即应诺,慷慨相赠。二人万分感激,在此终身授童,逝后即葬于这块阴地。——彼时罗官尊师重教,兴学育人之风可见一斑。

清末时期,因柏氏人口大增,村子渐盛,子孙受教育已然成为族中大事。族长乃集众商议,筹资创办义学。学校建成,除本村孩子上学外,附近村寨亦纷纷送子女到此求学。民国时期,有鉴于罗官浓厚的尊师重教之风,政府将原罗官小学扩建,改制为公立学校,校名为“第八堡碧波乡罗官国民小学”。在这当时的碧波乡,除旧州城区外,也就只有罗官村办有公立学校。

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在罗官,家族五伦有序,谦恭有礼;村民语言文明,修睦讲信。最让人称道的是,罗官至今无一人因违法犯罪而进过监狱,这种现象,就是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的。罗官因此多次获得市、区“文明村”的称号,2018年,又获得“贵州省文明村寨”的崇高荣誉。(根据柏常永、柏常信、柏常华先生口述整理)

罗官屯古宅

1

【注】清李昶元《镇宁州志》卷一:“堡者,小于城而大于寨,所以驻兵屯田。卫之下守御所,所之下堡,堡之下总旗,总旗之下小旗。小旗之兵分守堡兵、操军、垦田军等。”

· 作者简介

林德胜:男,上世纪60年代生人,任职于西秀区旧州初级中学,高级教师。西秀区作协会员。发表散文、小小说、杂文、论文多篇,作品散见《教学与管理》《安顺日报》《安顺晚报》《黔风》杂志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