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缘为兵》【四一五】廊子下缘何客满
小说《缘为兵》【四一五】廊子下缘何客满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我们一帮子同学从武装部领了被服回来,刚走到陆军璞他们家的大门口儿,正撞上北边儿胡同儿里的刘大妈从院子里头出来。陆军璞叫了一声“刘大妈”,刘大妈干脆利落的“哎”了一声。抬起手,伸出二拇手指头,点着陆军璞的脑门儿说了一句:“你小子的运气真他妈好。”
刘大妈又跟陆军璞说:“你赶紧回家吧,你们家乱了营啦,连你奶奶都招架不住啦。”刘大妈说完,噔噔噔地迈着大步,急匆匆的走了。
这一片儿东西走向带“棉花”俩字儿的胡同儿,被一条南北走向的叫裘家街儿的街道隔成了两部分。东边儿的胡同儿叫棉花上几条,西边儿的胡同儿叫棉花下几条。
“棉花地”是住在这儿的老街坊们的叫法,政府部门管它叫“棉花片儿”。按行政划分,棉花片儿归北京市宣武区椿树街道办事处管。
以前陆军璞他们家跟刘大妈住在一个院儿里,刘大妈跟陆军璞他们家一样,都是两个男孩儿一个闺女儿。刘大妈的大儿子叫刘嘉亮,跟陆军璞同岁,都是一九五三年出生的。可是,刘嘉亮是五三年八月份儿出生的,陆军璞是五三年年底出生的。
上小学的时候儿,小学招生打九月一号划了一个杠,九月一号以前出生的可以入学,九月一号以后出生的要到第二年才能上学。所以,刘嘉亮比陆军璞早上了一年学,还是上的重点小学。
刘嘉亮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儿,陆军璞才上小学一年级,而且是就近上学。上的是裘家街儿一所儿寺院改建的普通小学,当地的居民没人管那所学校叫学校,都管那所学校叫“大庙”。有人问:“您的孩子在哪儿上学啊?”回答也省事儿,就俩字儿:“大庙。”
知道的是在大庙上学,不知道的还以为在那儿当小和尚哪。其实,说当和尚也不准确,那座大庙原本是一座比丘尼修行的地方儿,叫“圆通庵”。在大庙的墙上镶着一块石匾“敕建重修圆通庵”,看来这座圆通庵在有皇帝的年代是一座古老的、有影响力的,或是有一定名气的尼众寺院,要不然皇帝干嘛还要“敕建重修”哪?
陆军璞很羡慕同院儿的刘嘉亮,觉得刘嘉亮的运气真好,早上了一年学,还是重点学校。陆军璞跟刘嘉亮比起来,心里总觉得有点儿自卑。
文革开始的那一年,陆军璞上小学五年级,刘嘉亮上六年级。六八年复课闹革命那当儿,文革前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都直接升入了中学。陆军璞算是七零届的初中生,刘嘉亮算是六九届的初中生。
到了六九年五月,才念了一年多初中的刘嘉亮,就和绝大多数的六九届初中生一起去了黑龙江。陆军璞当兵时是六九年的十二月,离刘嘉亮去黑龙江也就半年多的工夫儿。
刘大妈说陆军璞“运气好”,大概指的就是陆军璞晚上了一年学,却成了解放军战士,不用上山下乡,也不用去了。当两年兵一退伍,还能回到北京,国家还包分配工作,多好的事啊。跟怹的大儿子嘉亮比起来,陆军璞这时候儿的运气还真的是好啊。
刘大妈走了以后,刘大妈的一番话,让我们几个同学面面相觑,不知道陆军璞他们家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陆军璞跟我们几个说:“那你们就先回去吧,咱们后儿个见,我明儿个回老家,看我爷爷去。”项骏泽把陆军璞的背包儿抱在怀里,跟陆军璞说:“我跟你进去,把你的背包儿帮你拿进去,也看看奶奶怎么了。”
钟金玺说:“我也跟你进去吧,我帮你把军挎和棉袄棉裤拿进去,我不亲眼看见奶奶,就是回了家,这心里得也得老惦记着。”钟尔聪说:“我也去。”
陆军璞让项骏泽举着背包儿,他把胳膊伸进背包儿背带儿,项骏泽帮着他背在了肩膀儿上。陆军璞说:“背包儿我自己个儿背着,你们都回去吧。”
项骏泽说:“那行,我就不进去了,我抽工夫再来看奶奶,你在不在家都没关系。”钟金玺从霍恺的手里要过来打成卷的陆军璞的棉袄棉裤,夹在胳肢窝底下,跟钟尔聪说:“你就别进去了,你们都回去吧,我代表你们了。”
陆军璞说:“行,就让金玺跟我进去吧。”陆军璞说完,就和钟金玺一块儿推搡着那帮同学,让他们赶紧走。
同学们都走了,陆军璞和钟金玺进了院子。绕过西屋的山墙,隔着院子里挖防空洞挖出来的大坑,看见他们家的廊子底下乱乱糟糟地站满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