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遇见那个发光的自己
在你心中,是否曾经问过一个问题:读书,有什么用?
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我们总是拼命赚钱,拼命生活,或多或少变得有些功利,所有的事情都想能够明码标价,付出的努力得到等值的回报。比如,希望可以通过书本,获取更大的效益。而这种功利性的阅读,反而会让我们陷入困境。
所以,读书有什么用?它既不能让我们立刻变得身价百万,也不能一瞬间获取更多物质上的满足,不能换取金钱,不能获得工作……但是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更大的勇气,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大风大浪,自如地处理各种困难和挫折。
一本书就像一碟菜。我们曾经吃过很多食物,如今可能记不起来它们的味道,但可以确信的一点是,这些食物中的一部分已经成为我们的骨头和血肉。我们看过的书,可能记不住里面的内容,但相信从书本中的感悟,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阅读,是最低成本的社交
英国知名数学家伊萨克·巴罗说:“读书的乐趣,在于结交好多比我们高明的人,指引我们走向广阔的人生。”
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在结交一个朋友,去感受他的人格魅力,去品味他的生活态度。可以感受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家国情怀;可以感受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洒脱;可以感受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恬淡宁静……
阅读一本书,就像与久别的朋友重逢,听一听他的故事,品一品他的喜怒。想要成为《围城》中孙柔嘉和方鸿渐小两口的和事佬,化解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想要为《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古塔山杜梨树下的约定无法实现而惋惜;想要为《白鹿原》中田小娥和黑娃的爱情叫屈,去扯断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枷锁……
阅读一本书,就是交一位好友,不同类型的书,犹如性格迥异的朋友。就像清代张潮所说的那样:“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
书架上添加了《红楼梦》,家里就请来了曹雪芹;书架上添加了《哈姆雷特》,家里就请来了莎士比亚;书架上添加了《呐喊》,家里就请来了鲁迅;书架上添加了《战争与和平》,家里就请来了托尔斯泰……
只需要一本书,就可以将古今中外的先贤,请至家中;也是一本书,就可以和这些智人进行思想碰撞。美国作家乔治·马丁说:“读书可以经历一千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有一种活法。”结交不同的朋友,才有可能感受不同的人生,阅读一本书,就像是在感受不同的人生。
如此,读书便成了最低成本的社交。
阅读,是提升认知的最佳途径
路遥《人生》中有一个桥段一直印象深刻:当刘巧珍到城市中去见高加林的时候,给他讲的全是庄里的事情:“咱们庄的水井修好了!堰子也加高了!”“你们家的老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还剩下十一个……”而高加林想要聊的却是时事政治、国家大事,想要聊文学、聊诗歌。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眼界,聊的话题就会不一样,这也成了高加林与刘巧珍的爱情悲剧。而很多时候,我们的认知,决定了我们的眼界和地位。
出身可能是上天决定的,但是我们所处的地位和位置却不是。
迪克·威尔逊在《毛泽东传》中这样描述:毛因看书耽误农活,经常与父亲发生争执。当父亲要求他规规矩矩在田里干活的时候,毛的回答是:“我会规规矩矩地干活,但我也要看书。我保证先干活,后看书,田里的活干完后,总可以干点自己的事情吧!”从此之后,毛利用上午时间干完全天的活,然后就用自己争取出来的时间去看书。
学生期间,他一整天泡在读书馆中,直到闭馆才离开。如果因为学生斗争,教室里不能看书时,他就躲到厕所。这段时光,成了毛知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了解到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穆勒的《名学》、亚当·斯密的《原福》、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赫胥黎的《天演论》。
也正是日积月累的阅读,让他彻底从农村走出来,认识了大千世界,了解了各国的现状;使他能够带领共产党,拯救中国,为我们如今的盛世奠定基础。
借用蒋方舟的一句话:如果不去读书,你的价值观就任由周围的亲戚和朋友决定,读书是一种成本最低的了解世界的途径。
当阅读《罪与罚》,就会认识到,因为一百卢比,真的会逼疯一个人,甚至逼死一个人;当阅读《红与黑》,就会认识到,为了一己荣誉,和自己内心的敏感,真的会亲手去杀曾经心爱的人;当阅读《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就会认识到,美国黑人的地位到底有多低……
阅读,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我们常说,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而阅读,恰恰是最好的言传身教。
孩子具有大人所不及的模仿能力,周围的一切事物,都会尽收眼底。父母的一言一行,正是孩子“学习”的最佳途径。
我们可以看到两三岁的孩子为了手机向父母撒泼打滚;也可以看到四五岁的孩子熟知抖音、王者这样的热门软件;更可以听到六七岁的孩子满嘴“牛逼”、“卧槽”。任何人都会懂得,孩子的这些行为,不是平白无故冒出来的。
一切的问题,都源于父母的影响:整天玩手机的父母,教不出爱阅读的孩子。没有哪一个孩子是平白无故的优秀,出色的孩子,10%源于自身的努力,90%则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
与其为孩子的教育抓耳挠腮,倒不如静下心来,阅读一本书。让孩子看看阅读带给我们自身的变化,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魅力。
当遇到问题,我们可以和孩子平心静气聊天、改变以往咆哮式的沟通,然后告诉孩子,自己这样的变化源于一本叫做《非暴力沟通》的书。
当孩子遇到困难,我们一起帮助他找出解决办法,为他营造积极的环境,然后告诉孩子,这样的办法来源于一本叫做《正面管教》的书。
当孩子做事无厘头,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制定时间表,再将所有事情列出轻重缓急,然后告诉孩子,这个方法来源于一本叫做《自控力》的书。
你会发现,孩子的一切问题,都可以从书本中找到答案。但前提是,需要将阅读当作一种家风。一旦阅读成为家风,那书架,就会成为最大的不动产。
然而,有多少父母,宁愿花费上万元为孩子报补习班,也不愿意给孩子购买一本爱看的“闲书”,因为他们眼中的“闲书”,于高考无益。又有多少人,宁愿花费上百万购置一套学区房,也不愿为孩子打造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殊不知,最好的学区房,就是我们自家的书房。
后 记
看到这里的时候,你是否还会问那句:经常看书和不看书的人,究竟有什么区别?
在此,借用知乎的一个回答:
小说读多了,你会看到各种跌宕起伏的人生,以后无论面对什么事,都是内心曾经体验过的桥段;历史读多了,你会见到各种被命运洪流裹挟的微小个体,世事既定有多变,往复循环;社会学读多了,你会发现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其来有自,你只是系统的一份子,轻若浮萍。
从今往后,愿你可以静心阅读完自己喜欢的那本书!
(能环宝内刊文章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