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国:朋友,“孝老”这个话题被你搞的好沉重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十年前我就想以一个朋友为题材,写一篇他家如何孝敬父母的文章,几次提笔都搁浅了,因为他们的父母还健在,过早的下结论显然有些早。近几年,他的父母先后离世,我见证了他们孝敬父母的全过程。现在可以写这篇文章了,反而又不知从何处下笔,本应该是一篇赞扬文章,可又赞美不起来,中间发生了很多变化和许多的无奈,因此题目才叫沉重的话题。

我这位朋友兄弟姐妹六个,三男三女,他排行老三,父母都是本份的农民,种地可真是一把好手。兄妹几个主要收入来源是出外打工,两位老人身体健康,生活自理。孩子们的大事小事老两口十分上心,亲自督战,只要老人发话了,儿女们都遵照执行,都围着老人转。老人为了减轻儿女负担,主动承担带孩子的任务,也从不伸手要钱,全凭儿女们自觉。老人曾经给我讲,儿女们都有自己的事,挣点钱不容易,我们生活能过就行了。我们有地自己种,菜地有,每年养头大肥猪,养十几只鸡,政府每月还给农民发点养老金。有病住院有医保,超出部分儿女们承担。一次我有兴参加他老父亲75岁生日宴,可以说是全家总动员,其中二个孩子在千里之外,为了老父亲生日,请假回来。我被这热闹的场面及家人和谐相处的情景所感动。后来又遇到了几件事办的十分漂亮,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家族的传承还是老人平时的为人以及教育方式不一样。有一次我给老人闲聊有关家风的问题,老人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老人说,我们农村人不懂大道理,我们孩子多,生活都很困难,但我们老两口就是抱鸡婆。一定不要孩子吃亏,我们吃点苦受点罪无所谓。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后,凡是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我都会给予最大的支持,我们年龄大了无力帮助时,我就动员其他儿女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帮他们渡过难关,况且困难不会同时来,总是有前后。所以儿女们有问题都乐意找我们,渐渐的大家形成习惯,我们一个电话就能解决问题。多么简单的道理,多么扑素的情感。真正诠释了家庭存在的意义是互相温暖,家庭是我们永远的避风港。

朋友老父亲76岁那年得一场大病,儿女们可是费尽心思,精心护理,老太太二十四小时守候在身边,但也未能治好。说来也怪,老爷子走后,老太太身体急转直下,一天不如一天。儿子们开始考虑如何照顾母亲,经过商议三个儿子轮流照顾,一家负责一个月,刚开始执行的很好,一年后出现一些小问题。谁家好谁家一般慢慢显现,说三道四的人也多了。尤其是儿子姑娘先后也当了爷爷奶奶,有的还生活在外地,也需要他们去照顾。可老母亲怎么办?真是两难。为此哥几个商量一月轮流改为半年,以便各自家庭有一个长远打算。老太太讲,过去自己说了算,现在身体不行了要看小辈的脸色,成了他们的累赘。有的时候心也很累,又向谁诉说呢?时不时地到女儿那里住几天散散心,但女儿那里也不是长久之计。

老太太81岁那年,因半夜上厕所不慎摔倒,后被儿子发现,从此以后老太太再也没有下过地。面对此种情况,儿女们又坐在一起商量解决办法。有人提议送养老院,可是费用如何分担,也有提出请专人到家护理,可这都需要钱,这对农民及打工人来讲难以承受。最后商量由一家负责照顾,大家出钱。但此办法不到一年,负责照顾的一家不干了?原因是出力不讨好,说三道四,辛苦无所谓,主要是得不到全家人理解。开始大家误认为是不是钱给少了,并提出多给点钱。但照顾老太太一家认为,多少钱都不行。你们认为出点钱就是大爷,不闻不问,好像就是我们一家的事。制度执行一年后,又改为六个儿女轮流值班,一家一个月,也只能这样了。女儿照顾可以呀!可是儿子照顾就不方便了,责任只能落到儿媳妇身上,有的还行,可有的连面都不见,这可难坏了儿子,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有个儿子家里条件还可以,轮到他时干脆把母亲送到医院。

随着病情加重,照顾的负担越来越重,尤其是头脑时日清醒,时日迷糊,大小便失禁状态下,大家的烦躁情绪也越来越重,除自己照顾期间外,根本就不来看一眼。最关键是各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一卧床就是两年,放到谁身上都不轻松,外人确实不能妄加评论。

我见到一位朋友把母亲从老家接到千里之外,母亲不愿去,他也不想这么做,可是现实没办法,只能做出都不情愿的做法。还有一位老人儿子在外地,想接老人过去,好好照顾多敬点孝心,可老父亲死活不同意,放在家里没有人照顾又实在是不放心,没办法,儿子给老父亲商量,到敬老院,一切费用由儿子承担。可老父亲说啥也不同意,儿子又找左邻右舍给老父亲做工作,仍然没有效果。儿子很无奈,又不能丢掉工作回家照顾,真是两难选择。眼看假期快到了,父亲的安置问题还没到两全其美的办法。最后儿子给父亲说,明天去敬老院,先去看看,不习惯另想办法。可万万没想到,儿子早上起床叫父亲时,父亲已经喝农药离去。怪儿子吗?不能怪,怪老人吗?显然也不合情理。我也看到养老院里的老人,一到周末盼望家人的心情,似乎这就是一周的希望所在。刚去时还可以,经常有亲人来看,时间长了次数相对减少,老人能不失落吗?我这个朋友母亲前年去逝,老人不用受磨难了,儿女们似乎有解脱之意。兄弟姐妹六个也没什么争议了,但心里总觉得有说不出的滋味,总觉得回不到原来。

敬老真有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其实敬老看平时,关键是看老人真正需要你的时候,你做的如何?因具体情况不同,敬老的方式也各异,我们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衡量。我认为养老敬老应区分不同阶段,可分为年龄段、身体状况、失能程度、失伴独居、城市农村、收入状况等。一般的情况下,只要是夫妻双方身体状况还可以,那怕是八十多岁,只要是能自理,多数不会给晚辈添麻烦,他们会相互扶持,一旦失去另一伴,也就成了独居老人,这个时候应该考虑老人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虽然他们不愿意到子女那里生活,但一人独居能放心吗?但凡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甚至达到痴呆的程度,吃饭靠喂,大小便失禁。作为晚辈应该尽最大努力敬孝,时间也不会太长。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平均年龄的增长。从理论上看八十年代独生子,一对夫妻要负责致少四个老人。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只负责最后两个老人,况且正常情况下都有时间差。不会同时遇到四个老人卧床不起,只要夫妻双方一人身体允许,都不会推到子女那里。

愿我们子女们都有一颗善心,孝心。

2021.2.7十堰

读完本文顺便点下面的“在看”,以资鼓励!您的“转发”更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0)

相关推荐

  • 舞笛丨行孝宜早不宜迟(选自舞笛《借题发挥》一书

    对"有多少爱可以等待"这个命题,我构思了好久,耽于繁忙而未及写来.现在有人把它写出来了,同我想表述的意思基本一致,而且文章虽短,却写得颇为动情,亦有一定文采,不免从心间涌出对作者的 ...

  • 李炎| 你老了,母亲

    你老了,母亲                                                                                              ...

  • 烛影深| 愿大家都老有所归

    愿大家都老有所归 Table qing in Xining 作者|烛影深 都说家有儿女,晚来享福,儿女越多,福气越大.许多人把晚年的安身之处寄托在儿女身上,以为有了儿子老了就有人养了,背后有依靠了. ...

  • 中医李三 通脉四逆汤治疗24小时无尿医案二则

    中医李三,执业中医师,中药师.半日临证半日书,半日游玩半日吃,肚子里全是美味的积淀.本公众号记录平素学习临证心路.不足之处,以供自勉.以文会友. 题外:今日20年十月初五,小雨 今天是同学的生日,晚上 ...

  • 师利国:心灵决定旅行的深度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旅游回到十堰,有几个朋友为我接风洗尘.酒桌上,大家让我谈谈感受.我问大家:今天是什么日子?大家沉默了,我说今天是世界读书 ...

  • 白老师语丝1138:五一孝老携少游,最美好的一天陪伴​

    风在摇它的叶子,草在结它的种子,我们要过幸福的日子,用自己喜欢的样子. 白老师语丝1138:五一孝老携少游,最美好的一天陪伴 五一假期,就想带着孩子和老人一起小游一下,难得团聚,搞一个集体活动.我们一 ...

  • 师利国:说不清的“面子”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为写这篇文章,我考虑了很久,又想写又担心写不清说不明,因为涉及到"面子"的人和事太多太多,又十分复杂 ...

  • 有胃溃疡、胃糜烂的朋友,老中医建议你家中多备点藕粉!

    有胃溃疡、胃糜烂的朋友,老中医建议你家中多备点藕粉!

  • 师利国: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4月11日,我驱车来到陕西镇坪,接待我的是镇坪县作家协会主席杜韦慰女士.杜女士是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陕西中青年 ...

  • 《童年》《阿莲》《小薇》《窗外》《九妹》《朋友》老歌好听!

    《童年》《阿莲》《小薇》《窗外》《九妹》《朋友》老歌好听!

  • 师利国:清明过后话敬老

    清明节扫墓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它不仅是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更是尊老敬老的传承,我相信随着社会的进步,重视程度会越来越高.我曾经写过一篇<祭祖与记祖>的文章,为什么节后我又写此 ...

  • 『我醉乡土』王树淼丨大爱无声白庄妇 孝老爱亲李军芳

    大爱无声白庄妇 孝老爱亲李军芳 作者:王树淼 李军芳,1977年出生,是博野县小店镇白庄村一位农妇.2017年5月27日被评为保定市第六届道德模范,获得"孝老爱亲模范"称号.她的模 ...

  • 师利国:五六十年代山里娃的有趣童年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去年"六一儿童节"我写一篇<三代人的儿童节>文章,多家媒体发采用.其实,儿童节对我来说十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