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天香:用力追逐心中的光 | 我的2020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踏出第一步,就是改变的开始
“我们已经死去98%的心,但仍旧要在短暂的青春里,拔出2%的光阴等待奇迹。”美国头号畅销书作家理查德·保罗·埃文斯在《礼物》中写道。
我的人生远没那么惨淡,但依旧有大部分时间在找寻希望和寄托。
关于2020年,很多人不愿意回顾,对2021年也不敢有太多展望。此前,甚至有人将2020戏称为2019 PLUS——只要人类达成共识,2020就还未到来。
最开始的时候,我陷入一种难以消退的状态,生活也呈现出模糊的滞重感——疫情何时结束,职业规划亟需修改,价值观的转变......
如今,不仅匆匆忙忙走过2020年,还要踉踉跄跄迎接2021年。
回想这一年,或许可以总结为:追逐。于这混乱的时代——为某些光影未能照亮的角落感到唏嘘,也为自己用力去追逐黯淡却有力的世界感到庆幸。
我最好的朋友小北是最早一批90后,我比她小4岁。尽管是2020年,但我们聊天框里高频年份词却是2022。
不记得这个2022最早出处是什么,大概就是想买一个包,但因为预算有限,把日程推到2022年。后来,2022成为我们努力工作的动力,仿佛到了这一年,我们就能过上梦想人生。
每当我们谈及到2022时,几乎就是那一天最快乐、最有动力的时刻。我把这个正能量也传递给了其他朋友——“不知道为什么,我现在也很期待2022”——很多人正在被我感染。
其实,从小时候开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中都有无数个“2022”。比如,上课很累时,周末和寒暑假就是“2020”;高考后就解脱了,也是拖着我们前行的“2022” ……
人生嘛,总要期待点什么才有意义,否则和咸鱼有什么两样。
在这一年里,我试着接受了生活中的一些无能为力。
比如,不是每个人都能出生于一个优秀家庭,必须接受个体之间差距;要承认这世上有天才,大部分人在出生那一刻就确定了不是天才的构造;接受家人朋友的生老病死,哪怕这个人与你同龄;包容另一半的不完美,完美合拍的人几乎不会存在……
不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
时间拉回2020年5月1日,我加入帮宁工作室。尽管毕业4年来,我都在这个行业,但由于媒体属性不同,写作风格也不一样。新岗位的深度和专业性,意味着我将面临更大挑战。
5月4日,从北京到常州,再到南通,我开启了疫情之后的第一趟差,也是加入帮宁工作室后一堂特别的启蒙课。
采访常州中天汽车集团董事长陈逸构和江苏太平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进,听他们讲述创业路上摸爬滚打的经历。同时,也从销售、售后服务顾问等采访对象那里,了解到疫情期间基层员工的坚韧与努力。
印象深刻的是采访中天汽车集团销售冠军蒋倩,别人一年卖120辆车,但她每年都能超过200辆。2019年,她卖了258辆车。但谁也想不到,试用期时,她的业绩排在倒数,差点被淘汰。好在她没有放弃,不断苦练基本功,到第4个月终于超额完成任务。
类似这样故事有很多,也给了我很大触动,激励我向前。
这段旅程也成为我“偷师”的一段经历。
在国政老师的指导下,我较完整地掌握了一个4S店,或者说一个经销集团的架构与分工。不仅学习到更多采访技巧,还掌握了整理素材和写作的一些窍门。国政老师常打趣说,我是他的“关门弟子”,如此想来,颇有些道理。
帮宁老师是我很钦佩的媒体人。从业十多年来,她记录过拓荒者们的家国情怀,记录过创业者们的飞扬激情,记录过开拓者们的突围精神……
2020年7月,她的新书《新征途:解放研发70年》发布。受她的坚持和笃定所感染,我说,希望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心中,正是想成为她一样坚韧的人。
两位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在他们的帮助下,虽距离目标——“脱胎换骨”还有一定距离,但进步仍然清晰可触。我想,无论什么时候,只要踏出第一步,就是改变的开始,任何时候都不会太晚。
加入帮宁工作室后,除写稿外,最大痛点就是平时看书不够多。
最近看了本有趣的书——《创作者的一天世界》,书中梳理了161位史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剧作家、画家、小说家、建筑家、发明家的生活安排和工作习惯。
富兰克林为在各方面优化自己,严格执行“13周时间培养自己”计划。每周专注地主攻一种特定美德,如节制、清洁、适度等,并在日历上记录有哪些行为违反了这些美德。
古往今来,大部分人成功,并非全靠智慧,而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我常感叹大人物们的自律,自己却难身体力行。
“没有工作的人生,不会真有多舒服。”每当我想偷个懒的时候,耳边就会想起这句话。这听上去很带有当代年轻人“丧”的态度,还是能够给我力量,尤其是在逆境中。
我相信,只要心中有光,就不会畏惧未知的前路。
2021年,还是要做个快乐的打工人呀。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