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年中策略会:关于实际利率

关于什么是实际利率,教科书会告诉你是名利率减去通胀,或者说央行的利率水平和 CPI通胀之间的差值。但事实上,在金融市场应用的时候,实际利率更多的是一种预期,因为金融市场本身其实就是在讲一个预期。所以你要看的不是央行现在怎么样,你要看的是央行未来怎么样,一个利率预期概念。 我们看的并不是当下的CPI数据怎么样,我们看的是一个通胀预期的概念,通胀预期跟通胀之间是有非常大的区别的。

举个简单例子,你看到6月份公布的美国的CPI数据很高,所以说你说通胀很高,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按照宏观经济数据去讲逻辑,这里面实际上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的。因为宏观经济数据一般来讲是比较滞后,6月份公布的实际上是5月份的数据。

所以,作为交易员出身来讲,是没法拿公布出来的宏观经济数据去做交易。现实公布出来的数据其实是用来做验证的,验证你过去的一个月对于通胀作出的判断预估是否正确。

那么,如何去判断名义利率的预期?最主要的失去观察市场上“最聪明的钱”。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有不同结构的,金融机构和大资金的市场的参与维度跟散户有很大的区别。比如说,金融机构会在债券市场上通过一级交易商往下下沉,在债券市场的交易维度上,生成不同的定价。所以说,我们看央行的预期的时候,我们要看的是什么东西?看的是债券收益率变动。当然了,专业的投资者看预期的时候,还要看债券的期限结构,短端、中端还是长端。

很多人会有一个误区,觉得央行讲话的时候很模糊,既有左边的概念,好像又有长端的概念,到底他说这话啥意思?又比如说新闻媒体截图的时候,他会说你看美联储说了当下货币政策是不动的,它截了前半句话,你听起来好像好有道理,但是央行的讲话实际上是我现在不动,但我未来远期会动,请问他这句话的重心是什么?

如果你只截取前半段的话,你会觉得它好像是不想动,但事实上,市场是否已经price in,是否已经记录了他不想动,市场是否是在关心他未来远期的预期?所以说听话要听全,他描述当下的行为和描述远期的行为,这个话都要听进去。

所以看我们预期,其实更多的就是在看最聪明的钱,你可以理解最聪明的钱最接近于央行系统的钱在定价或者在预期市场的变动。

那么,他们的预期会不会错?当然是会的,但是它会随时进行纠正,所以说你会发现,在时间里面它会形成一个波动,我们随时盯着它的波动和波动的趋势来去做出预估判断就可以了。

通胀其实走的也是一个预期。通胀预期从哪来?观察商品价格上涨吗?还是说我去观察身边的物价上涨?这都不是我们讲的金融市场上的通胀概念,尤其我们非常容易把自身的体感和金融市场的通胀混为一谈,把通胀和通胀预期之间混为一谈,所以这个描述一定要精准。

我们感受到的物价上涨肯定通胀的,而且不管什么时候它都有通胀。但是,生活中感受到的通胀跟统计数据里的通胀是两个概念,统计数据里可能通胀水平不高,但是金融性资产价格很高,你体感的通胀很高,这其实不矛盾。我们经常开玩笑说,你会感受到穷人通胀,然后同时也通缩,缩指的是收入的收缩、收入增速的增长放缓,涨指的是你的感受的消费在涨,这两者之间其实不矛盾。

而对于统计里边的通胀,更多的是描述的是你的后端,可以理解为中长期居民部门收入增长的速度,这其实就是中长期通胀直接挂钩的东西。当然了所有的经济问题到最后都要延伸到它是否能够改变或者影响中长期收入的增长。

大家经常讲的通胀实际上指的是短期内的价格传导,从上游到中游搭配下游。单纯的价格上涨里面还有一种涨,叫滞涨。什么意思?就是上边涨价下边不接。经济学课本告诉大家说没关系,下游如果不买单的话,上游最终是要降价。这个逻辑在现实世界里并不是这样,现实世界里会出现一种特殊的情况,如果供应出现了问题,还会出现一种情况,就是我就涨价,我就卖高价,你爱买不买,你不买你可以走,我还不卖。这种现象其实就是有点滞涨或者类滞涨的这种情况。

本质上来讲通胀是一种需求现象,所以说为什么我们讲收入和通胀之间的关系,而滞涨实际上更多的是个供给现,也就供给端出问题。而单纯的看商品价格去定通胀,实际上是只看了一半,因为商品的价格是由供需曲线来决定的,也就是简单讲正常的,如果供需曲线驱动价格能向需求传导,这叫通胀,但是供需曲线中间由供给因素引发的价格上涨,甚至是形成类似于逼仓的形式的上涨,它其实是滞涨。所以单纯的就通胀这个概念,大家还要做一些细分。

那么,名义利率预期的变动和通胀预期的变动就构成了实际利率的变动。实际利率变动非常关键,这一点其实是主导大部分金融资产的内核。

对于金融机构来讲,第一要素不是看资产投资的情况,他第一要素看的是负债端。也就是简单讲,如果负债端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资产端还能够提供很好的回报率,这是最好的。这个组合在一起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如果负债端的成本变得更低,那么名义利率在低位,通胀预期隐含的就是经济的实际回报在高位,那么这种组合下肯定是对资产是最友好的。

但是这个友好不仅仅是资产本身。比如说做股票投资的话,很多人经常讲的价值投资,但是你也知道股票的价格不仅仅是价值,它里面还有估值,对吧?更短端的时候,还有一些投机者的心理作用啊,这些东西综合在一起,构成了资产本身,构成了大家看到的价格。所以我们去讨论价格的时候,不是说一上来就去讨论价格本身,你应该把它准确的区分什么时候是在做估值,什么时候在做价值,什么时候是在挣估值的钱,什么时候在挣价值的钱。

这里边跟估值密切相关的实际上是负债端,也就简单,讲当负债端成本越低的时候,我们可接受的资产端的隐含的实际回报率可以比较的低,反过来就导致估值会越高。之所以你敢接受这么低的实际回报率,原因是因为你的负债端成本更低。如果你的负债端的成本是10%、20%,你怎么敢去接受一个隐含的实际回报率只有5%的资产?没人敢这么做的。你之所以敢接受5%,甚至敢接受3%,原因就是因为你资金成本更低。

而这个资金成本更低,其实在中观的金融市场就是指的实际利率水平过低。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流动性泛滥,货币超发,然后资金很多,这个概念其实就是流动,就是老百姓理解的所谓的钱多。但是它并不准确,钱多不是指的是一个简单的数量级上的多,它对资产的影响是指的是钱的成本要足够的低,实际上指的是资金成本低。而这个资金成本还不仅仅是名义利率,比如说借贷成本,这些东西都叫名义利率,实际上它还要隐含通胀预期生成的实际资金成本。

举个例子,如果隐含的通胀预期是2%,但是名义利率只有1%,实际上资金成本是-1%。换句话说,你会发现如果通胀预期很高,但是名义利率水平预期很低的时候,其实就会出现实际利率为负数的情况,一旦出现负数以后,就会出现一个大问题,就是所有的资产会出现典型的估值泡沫化,也就简单讲,大家会看到资产非常high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