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走了之后回过临沂吗?从朗公寺简介可知

留言

转发

扫码关注

沂蒙那些人和事儿

讲述沂蒙故事

研究沂蒙文化

展现沂蒙风采

不求高深,但求有趣

不求广博,但求独特

本期文章

王羲之走了之后回过临沂吗?从朗公寺简介可知

2017-06-12 11:40

王羲之走了之后回过临沂吗?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叫做《王羲之走了之后回过临沂吗》,作者是“ 芦苇泉”,全文如下:

王羲之303年出生于山东临沂,5年之后他随家族南渡,到达南京。

司马睿是王羲之父亲的姨表兄弟。王家了不起,作为一个大家族,在南京全力扶持司马睿建立东晋,当上了开国皇帝(318年-323年在位)。

司马睿当皇帝这一年,王羲之15岁了,他每天的活动不外乎就是在南京秦淮河和夫子庙边玩耍,在家里练字、习经,也许他还会登上高大的城墙望向北方,盼父亲骑马威武归来。父亲在举家来南京的第二年带兵外出征战,自此没了消息。之后王羲之经历了结婚,生子,做官,升官,辞官等等一些事情,在这些人生重要的历程中,王羲之没忘了习字,他的字在渐渐地登上峰顶。

353年他写出了《兰亭序》。这年王羲之50岁。53岁愤而辞官。5年之后王羲之辞世。这些年,我常常想一个问题,王羲之是否在辞官和辞世之间的日子回过老家临沂,或者退一步说,他是否表示过想回老家看看的愿望,或者他有没有和家人,或者朋友、亲戚说过想念家乡、要回家乡的话。这些只能靠我们猜想,因为在记载王羲之的史书上是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字的。

在今天从南京坐上高铁一个半小时就到达枣庄了,再用一两个小时就回到临沂了,当时如果条件这么便利,王羲之一年不会来个两三次是不正常的。但是在那时车马不便,且到处是战乱和盗匪,远途游历的确非常危险。没回来就没回来吧。但我们相信他肯定是无数次想回来,只是千里长途阻隔,无法遂愿。如今,临沂几乎无人不晓王羲之,每天都有无数人提到王羲之,更数不清有多少人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

一个5岁的孩子,走时懵懵懂懂,在历史烟云中,他转过身来,几乎一瞬间就变作了雕塑,成了神。

作者的意思是没回来过,或者不确定。但是笔者不敢苟同,王羲之应该是回来过的,因为临沂城西南有个大宗山,这个山因为俯瞰走势像王羲之行书“宗”字的样子,所以被称为大宗山。我们来看朗公寺的简介:

朗公寺 位于兰陵县大仲村镇驻地东3.5公里处的大宗山,为临沂古代四大名刹之一,创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339年),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重修,明弘治三年(1490年)扩建,清代多次增建重修。鼎盛时期僧侣愈千人,历经南北朝,隋、唐、元为鼎盛时期,为古琅琊郡寺院之首,被称为齐鲁四大名寺之一,曾与万德灵岩寺和杭州的灵隐寺相齐名。  

相传,郯国故地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无子,求子甚切。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  

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公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

由此可见,公元356年,王羲之是回来过一次的。

历史兴衰

  朗公寺位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径曲之处,历史悠久。据寺内碑文记载:建寺于东晋,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500余人,曾为古琅琊寺院之首,当时可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朗公寺历经南北朝,兴于唐代,盛至明清,衰于民国,毁于wen革。朗公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97年得到部分修复。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寺庙建筑

  朗公寺现存古建遗址为晋代建筑风格。其规模宏大,构造复杂,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建筑,在朗公山之阳,下寺、塔林、上寺,从低至高。上寺殿堂飞檐斗拱,石柱盘龙,雄伟壮观,分前后三进,东西各配有碑亭、廊房,大殿为佛祖殿,供如来佛祖,两侧为罗汉塑像;二殿五间,为罗汉殿,殿内塑弥勒佛像,两侧列十八罗汉;前殿五间,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殿内塑四大天王。上寺中保存了大量碑碣刻石。  塔林位于上寺西约50米,这里原是历代寺僧圆寂处,塔基多为鼓形,塔身为六面柱体,所置覆莲花项轮随处可见,塔身各面雕有盘龙飞天等图像,优美的造型与绝妙的浮雕相辅相成,显示古代佛教雕刻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  古往今来,既有帝王曾来此“造化”,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咏题刻,众多方家游人络绎不绝。惊奇的是两幢民国十四年创修聚仙阁所立的石碑,用手击之如磬,有金石声,用木棒敲打,会发出颤音。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旅游景点

幽净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天王殿:四大天王虎目圆睁,脚踩八怪,十分威武。寺内东西配廊房、钟鼓楼、碑亭等建筑。

杏抱槐:朗公寺以西三十步,有一奇观―――杏抱槐。宛如母子,相偎相依,扶老携幼,亲情绵绵,蔚为壮观。

塔林:上寺西行50米,古柏中有塔林一处。塔林为寺中历代僧人圆寂安葬之处。僧人圆寂后,尸首葬于塔林,灵魂经南边的天桥赴西天极乐世界,当时有塔七十八座,塔高不一,高者十余尺,低者亦有二人高,塔基石为鼓形,塔身为六面体巨柱,塔顶为圆锥体,掩映于松柏之中,巍伟壮观。

聚仙阁:奈人

碧云观:菩贤

佛爷洞:观东

红孩儿桥:碧云观南,玉龙涧之上,有座石拱桥,叫红孩儿桥。始建于隋代,重修于大明弘治年间。因桥北送子娘娘殿的娘娘常遗红孩儿抱子经此桥,送给前来求子者,所以这座桥便称为“红孩儿桥”。民间有:“红孩儿桥灵悠悠,小媳妇不育桥上走,送子娘娘点罢头,来年准生胖娃妞”的顺口溜。

万年松:红孩儿桥西行五步许,玉涧之阴,巨石中冒出一奇松,蟠曲虬节,古貌苍然。传说,松树是善良小龙女的化身,是长生不老、永葆青春的象征,被称为万年松。

神泉:位于转经山之阴,山腰间。相传,此地久旱无雨,河干井枯,偶出一泉,泉水清澈见底,清凉甘甜,有一盲人携子来朗公寺降香,口渴掬泉水饮之,洗面,目复明。四方乡民闻之,皆来取水治病,果真灵验,遂称神泉。世人为感恩戴德,捐资建一神庙。上刻楹联:“山中生泉滋万物,地中有水润众生”。匾额:“泽及生民”。

九步天阶:由神泉下百余步,有一巨石,东低西高,天生九阶,酷似阶梯。相传,西天佛祖降临大唐传经,驻足大宗山,见众僧绕山诵经,便讲经说法,普度众生。后踏石阶,乘神骥西归。如今,蹄印清晰可辨。佛祖踏过的石阶,被称为“九步天阶”。

观日台:苍桑

龙泉井:朗公寺门前,九龙涧南,地势平坦,绿草如茵,树荫下有一口石栏水井,曰“龙泉井”。此井水搬倒不溢,黄旱不枯,冬暖夏凉,井水澈洌。常饮此水,延年益寿,随意饮用,绝不腹痛。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杏抱槐 感人传说

幼杏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苍山朗公寺

(2010-10-05 12:21:29)

标签:

文化

探古

旅游户外

怀古

休闲

分类: 沂蒙足迹

朗公寺位于苍山县大仲村镇东大宗山,距离罗庄区的罗西镇不远,始建于东晋,因是高僧朗公所创,故称朗公寺,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500余人,曾为古琅琊寺院之首,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齐名。

朗公寺附近还有几座石塔,但是石塔的顶部都是后来用水泥制成的,有些别扭。在郎公寺西面有一条水沟,说是原来寺庙的僧侣取水之处,那里古树参天,怪石林立,还有几块石碑,隐约有康熙字样,其他字迹不甚清楚了。郎公寺门票10元,每天来此的游人络绎不绝,都是来休闲的,可以爬爬山,观观景,中午在农家餐馆尝尝地道的木柴鸡,还是很不错的,虽然有些辣。

朗公寺大门没开,进出走西门

寺前停车很多,都是来吃鸡的,不知佛祖有意见否

塔林的石塔,葫芦顶全是后来添加的

这块石碑成了台阶了...

山顶的黄草也好看

朗公寺就在两山之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