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英豪和小书大说的劲与情
这届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国运动员在各个赛场表现突出,让国内的观众看了大呼过瘾。但赛前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女排,表现却乏善可陈,甚至可说是让人失望,前三场比赛连败,而且对阵土耳其和美国,连一局都赢不了。主教练郎平赛后采访,强调主力朱婷状态不佳,偏偏对意大利一场雪藏朱婷,中国女排像换了支球队,一举拿下强敌。可惜为时已晚,小组出线已成泡影,郎平在中国女排的执教生涯,终究要以遗憾告终。中国女排何以状态不佳?众说纷纭。有人从技术角度分析,认为郎平的参赛名单迟迟不定导致球员人心惶惶,在自由人位置上的选择值得商榷。也有人爆出一些所谓的“内幕”,无非是队里的人际关系和商业利益的分配。更有人搬出“玄学”,认为之前上映的电影《夺冠》坏了女排的“风水”。其实但凡集体项目,这些问题都会有。运动员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又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尤其核心球员一言九鼎、“霸气侧漏”,为自己考虑得多一点,这都是很正常的,哪支球队都差不多。这就要看主教练如何折冲樽俎,协调好这些矛盾。竞技体育胜者为王,比赛赢了什么都好说。一旦输球,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事情就会发酵,这也是规律。
整体表现未如人意
中国女排压力重重
关于中国女排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专业人士自会有专业的分析。自从1981年首夺世界冠军以来,这支光荣的队伍收获了无数荣誉,也经历过低潮和失败,但她们“顽强战斗、永不言败、团结协作”的爱国精神,始终激励国人奋发的力量,不会因为一两次赛事的失利而有所改变。今天谈女排,不妨从争夺激烈的赛场转移一下注意力,说说以中国女排为题材的一些评弹作品。顽强拼搏的中国女排和吴侬软语的苏州评弹,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关系还听密切的呢。
袁伟民和孙晋芳都是苏州人
八十年代中国女排的传奇教练袁伟民和队长孙晋芳都出生在苏州,袁伟民老家在葑门,城内的居处在吴衙场,他直到中学毕业才离开苏州去南京,媒体曾报道过他的母校:沧浪实验小学和苏州市一中。我看过电视上对孙晋芳的采访,南京口音较重,完全没有江南吴语的味道。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孙晋芳的原籍是安徽宿州,出生于苏州,父母都是铁路职工,她本人从事体育训练之前,读的也是铁路子弟学校,是在苏州铁路中学(苏州铁路师范专科学校附中)读书期间参加排球训练的,当时也有十五六岁,听评弹想必是没有障碍的。
2019年
袁伟民、孙晋芳在苏州体育博物馆
中国女排的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评弹被称为“文艺轻骑兵”,也曾经创作过不少以中国女排为题材的作品。记得《星期书会》曾播出过女排专题专辑,介绍了潘莉韵弹唱的琴调开篇《女排精神放光华》和朱庆涛的的短篇评话《中国女排采访记》,还有上海评弹团编演的中篇评弹《女排英豪》。现在网上能听到的《女排英豪》,是1982年的录音,楔子由张振华表演,第一回张如君、石文磊和庄凤珠,第二回陈希安、徐韵芳和陆雁华,第三回张振华、庄凤珠。
张振华、庄凤珠
表演《女排英豪》
《女排英豪》的故事从中国女排的崛起说起,故事当然有起伏,到中国女排夺得世界冠军结束。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张振华和庄凤珠表演的第三回。这是全书的高潮,两位演员噱头十足,教练、队员、官员、记者、球迷……比赛场内场外的芸芸众生都被他们演得活龙活现。尤其演到外国人时,还说起了外语。不由让人感叹在八十年代,评弹艺术的题材曾经那么贴近生活、表演如此生动自然。《女排英豪》由饶一尘编剧,三回书加一个楔子,完整听一遍要两个半小时,我委托同事王不凡先生转码了张振华表演的“楔子”,18分钟多一点,以飨读者。
张振华的“表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