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错题本陷阱:老师功劳薄,尖子生锦上花,却非差生雪中之炭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理科的学习问题)

现在的很多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都会要求学生准备错题本;

百度上搜索“错题本”有二千三百万个结果,前十页中,除了广告,要么是都怎么整理、怎么使用错题本的,要么就是宣扬错题本有多好、对学生有多重要。

金无足赤。

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没有完全无害的事物;“十全十美”和“十恶不赦”只是一种夸张的表达方式,却被很多人当成了真实;

再好的药,也自带三分毒性;良药不对症,也可能变成杀人的毒药;

不管是人还是物,当被无限“美化”或“丑化”时,那些言辞都是不可信的,至少也得打个对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错题本的真实面目,它远没有宣传的那么好、那么有用、那么重要。

错题本只是尖子生的锦上之花

不管是中高考状元,还是理科成绩好的同学,可能真的都有一个错题本,但有错题本的孩子,再严谨一点儿说,错题本整理得非常好的同学,成绩都一定好吗?

自古一将功成万骨枯,绝大多数人都是喜欢成功与荣耀、厌恶失败与耻辱的,这让我们很容易记住成功者的丰功伟绩,也让我们很容易忘记或忽略失败者;

每个人都希望好事传千里,坏事不出门;

每个厂商,都只会拿产品的优点做宣传,哪怕是夸张一些、甚至子虚乌有;没有哪个公司会主动把自己产品的缺点广而告之,除非万不得已;

“幸存者偏差”在让状元们的错题本迅速传遍大江南北的同时,也把“差生”们的错题本打入了黑暗的深渊,“差生”们在错题本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没能在家长们的心中留下哪怕一丝涟漪;

打铁还须自身硬,拿把青龙偃月刀,你就能具备关羽的战斗力了吗?给你一把双截棍,你就能像李小龙一样成为截拳道的高手吗?

错题本,只不过是尖子生的工具之一,既不重要,亦非必需;

不是青龙刀成就了关羽,而是关羽让青龙刀扬名万世,没有刀的关羽,还是武圣;不拿双截棍的李小龙,仍然是超一流的武术高手;

错题本,只是尖子生们成功的工具之一,只不过因为尖子生们的成功而扬名;

错题本,只是尖子生们的锦上之花;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奉为“成功者的必备法宝”,给予无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如水中明月一般的希望,进而为自己或谋利,或增名.......

杀人者,人也,非兵器也;

那些别有用心的误导者,其行可鄙,其心可诛。

错题本既不能为差生雪中送炭,更不会成为差生的救命稻草

彼之蜜糖,吾之砒礵。

错题本,对尖子生来说,确实会有一定的帮助;但对“差生”来说,好处不见得有,坏处却非常地大。

尖子生的基础、理解能力,肯定是普遍高于差生的,错题数量更是远少于差生;

尖子生做错的题,不可能都是不会的,肯定有一部分是因为看错、写错 或计算错误等原因而失分的,当尖子生看到这类题后基本上就知道为什么错、应该怎么改了;

所以,尖子生真正需要整理到错题本上的题,数量是非常少的,可能平均不超过10%;在这占总题量十分之一的错题中,不可能都是尖子生完全不会做的,更多的是某一个或某几个地方没想明白、没弄清楚而出错的;这些做错的题,也并不都需要老师讲明白之后,尖子生才真正明白,有可能看到结果后,经常充分的思考与分析,也许就完全理解清楚了,然后再把它们完完整整、详详细细地整理到错题本上,在这个过程中尖子生就已经加深了对难题的理解程度、对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掌握程度,也就是说尖子生复习错题本的频率要比差生低得多;而大部分的题,可能也不需要从头看到尾,只需要看重点甚至看到题目就不用再细看思路和解法了,只有极少数的难题,需要像第一次做那样认认真真地分析和复习;而且,每复习一遍,效率都会更高、需要的时间也会更少;

但对“差生”来说,就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差生”的错题数量更多,平均下来起码也有30%左右;最重要的是:因为“差生”的基础比较差,对基础知识不理解、解题方法不会用,导致他/她不仅不知道错题为什么错、可能有些做对的题也不知道为什么对,就算老师讲过了,学生心里很可能还是迷迷糊糊、 不清不楚;......

总之,“差生”不止要整理做错的题,而且还可能要整理做对的题,仅需要整理的题的数量,起码是尖子生的三倍以上;

退一步讲,因为“差生”的基础、理解能力等都低于尖子生,就算只让“差生”整理与尖子生一样的错题,而尖子生的错题难度普遍较高,“差生”整理起来也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就算用比尖子生更多的时间,这些“差生”也不一定能真正弄清楚错题的来龙去脉、并真正掌握难题的解法;而复习的频率肯定要高于尖子生、每次复习需要的时间肯定也要比尖子生多........

再加上“差生”的学习效率低于尖子生,每个学生都是一天24小时,学生还需要完成大量的作业,“差生”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把错题整理得“像老师说的、或网上宣传”的那么好,反而更容易潦草完事,就算“差生”参考尖子生的错题本把自己的错题整理好,也不一定能真的把错题吃透,很多“差生”在老师讲的时候都听不懂,整理到错题本上就能真正懂吗?

“这道题我见过、还整理到错题本上了,就是考前没复习、没记住解法”、“学的时候会做、现在不会了” 之类的话,估计很多家长都听过、很多“差生”都说过,这不是因为他/她们没复习、没记住,而是因为他/她们没有真正理解,他/她们只是死记硬背了下来,既然是硬背下来的,没记住、记错了、记窜了,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听说如果一只豹子捕食连续失败三次,就非常有可能被饿死;

如果一个人非常努力地工作,却总是做不好、天天被批评、被扣工资,我想绝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离开吧?

那么一个十几岁的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做了很多题、错题整理得又多又好,但每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甚至不及格,这样的孩子厌学、甚至弃学,不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吗?

一个成年人可以辞去怎么都做不好的工作,一个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讨厌、逃避一门怎么努力学都学不好的科目呢?

“差生”上课听不懂理论、掌握不了解题思路和方法、考试错题多、需要整理的错题多、需要的时间多、需要复习的内容多、复习了又容易忘、容易错.....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如果说家长看不到这一点,全国那么多的老师,难道都看不到吗?既然能看到,为什么没有老师说出来,反而还要大力推广呢?成绩越差的学生,老师可能越要求他们整理错题,甚至直接要求家长给孩子准备好并监督孩子整理错题,这是为什么呢?

俗话说:无利不起早,贪黑必有因。

之所以现在很多老师都要求学生 必备错题本,是因为

错题本是老师的功劳薄和护身符

当我们看到尖子生整理得非常工整、非常详细的错题本时,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学生学习真努力?错题整理得真好?。。。。。。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觉,但应该都会有对老师的溢美之辞:“ 这个老师教得真好”、“这个老师真厉害、真会教”之类。

尖子生永远是老师最好的招牌,每个老师都希望自己能多培养出一些成绩优异的学生;而那些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比如整理得工整、详细的错题本,就是老师“会教”、“教得好”的最佳物证;

如果这个是公校老师,家长和孩子们都希望成为它的学生;如果这是个补习机构的老师,家长们更加趋之若鹜,甚至不惜长途跋涉,跨市、跨省,只为让孩子得到名师的指点!

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成绩差的孩子,跟着所谓的“名师”学习一段时间后,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升,甚至还会有所下降,也有可能出现“在老师那里做题对的就多、一考试成绩就差”、“一逢大考就发挥失常、成绩低于平常”之类的情况。

当出现这种情况时,错题本之类的实物,就能发挥它“老师护身符”的功能了。

如果孩子成绩差、没有错题本之类的,老师会说:“这孩子不听话,别的同学都有错题本,他就是不弄,错题也不整理,你看这个题是......时候讲过的,别的同学都整理了;你看某某同学,刚来的时候和他成绩差不多,现在成绩比他好多了”。。。。。。

如果孩子成绩差、也整理了错题本,老师会说:“你看这个考题和我之前讲过的题是同一类型,也让他们整理到本子上了,考试还是错了,可能是没及时复习,或者没记住。。。。。。”

。。。。。。

话一说、证据一摆,你觉得家长们会怎么想?

大概率会把没考好的责任归咎到孩子身上:“不努力”、“不复习”、“记性差”。。。。。。 总之没学好都是孩子的问题,不是老师教得差,你看那个谁成绩就进步了!。。。。。。

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我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里点到即止,也欢迎大家留言补充。

错题本、笔记本、错题更正、好题整理之类的东西,都是客观存在的,做没做、做的对不对、好不好,一目了然;

而“听懂了”、“学会了”之类抽象的回答,很难准确判断真假,就算“差生”能做对课堂上的练习题,也不能说明学生真的就听懂了、学会了,有可能是生搬硬套老师的解法、稀里糊涂地做对的;更有可能的是 学生只知道题做对的、自己都不确定到底有没有听懂学会,等到考试时遇到类似的题还是错;。。。。。。

学生有没有在做题、有没有在改题、作业有没有做完等,一看便知结果,但怎么判断一个学生是在思考还是在跑神呢?可能一些尖子生可以一边睡觉、一边思考问题,另外一些学生可能看起来在深思、在想解法,实际上可能早已心不在焉了。。。。。。

对于成绩始终很好的尖子生来说,只要他们不影响其它学生,就算上课看课外书、睡觉、下课不做作业,老师可能都不会管;只要学生成绩好,老师自然没有什么麻烦事儿;

最让老师头疼的,可能就是“差生”家长们的问罪,没有哪个老师会说“这些孩子天赋都很好、都很聪明......因为我不会教,埋没了孩子们的天赋,浪费了孩子们的潜能”。。。。。。

几乎所有老师,都会把“差生”成绩差的责任往外推,而“差生”本身就是最好的替罪羊:“不努力、不认真、不细心、记性差、贪玩、理解能力差、接受能力差、变通能力差、懒。。。。。。”,但是空口无凭,家长也不是傻子,没有真凭实据怎么能唬住各种各样的家长呢?

于是,练习册、作业本、笔记本、错题本等等就可以大展拳脚了:

不做笔记——懒

笔记记错了——粗心马虎

笔记潦草——应付差事

作业没做完——学会了没巩固

整理过的题还是错——没复习记性差

反复整理反复错——孩子笨、没天赋、不适合学

。。。。。。

话一说,证据一摆,试问能有几个家长不被忽悠住的?

世上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更不可能有适用于所有学生的“错题本”;

良医治病,望闻问切,对症施药,相同的症可能用完全不同的药,不同的症也可能用相同的药;

庸医治病,找不到病根,去不得病灶,只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病人病不离身,庸医财源不断;

学生成绩的好坏,根本与”有无错题本“没什么关系,对于知道学习的“差生”来说,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

上课听不懂老师讲的课、理解不到理论的精髓、不知道理论知识怎么用、不知道怎么找到问题的解法;

很明显,“错题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上边的任何一个问题;

记得大学时,我听不懂室友的湖南方言和福建方言,这不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问题,而是我不懂他们的方言,虽然他们的普通话不标准,但是却可以进行无障碍的沟通和交流;

同样道理,学生听不懂老师讲的内容,根本不是因为学生的理解能力差,而是老师的讲解能力差,

老师不会讲、解释不清楚——学生听不懂、不会用——做题错的多、做的越多错的越多——需要整理的错题多——需要的时间多——复习的频率高、时间长——效率低、成绩提升不明显——继续改错、整理、复习。。。。。。

循环往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里,学生越学越lxi 、越学越痛苦。。。。。。

何况,现实中还有很多老师,根本就不给学生解释,只是一味地强调“不理解就先背下来、不会就背下来”,因为它们觉得“等学生学的多了、知道的多了,自然就理解了、就会了”。。。。。。

现在泛滥的模板、套路、诀窍、秒杀技巧等,就是老师无能的具体表现,如果说“将军饮马模板”、“阿氏圆模型”、“费马点模型”、“胡不归”等名字还能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的话,“总结”出下面这些模板的老师,就真的丧心病狂了:

这些老师早已走火入魔,可以说无题不可模型化,不要说让孩子记住、用对这些模型了,就是让我们记住这些模型的名字可能都难以做到。

现实中,很多家长和学生,都觉得这些才是提升成绩、最好、最直接的知识,因为他们看到老师使用的效果非常好,省时、正确率又高,可是他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老师讲的时候,是一个一个讲、一个一个用的,而且还可能是提前准备好的, 而学生考试时却要百里挑一:要从几个、甚至十几个极其相似的模板中挑出那个正确的,其难度可想而知。

大道至简。

只要老师能用学生都能听懂的白话 把专业、抽象的理论知识解释清楚、把怎么找到问题的解法 给学生剖析明白,学生理解了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浪费时间背模板、记套路吗?

学生学会了怎么根据具体的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考试时还需要生搬硬套吗?还会稀里糊涂地做错那么多题吗?

只要老师能把该讲的知识和方法讲清楚,绝大部分同学肯定都是能听懂的,能听懂自然就会用、能用对,就算考不了满分,起码可以拿到八成的分数,学生用于学习理科的时间减少了、需要背的东西少了、需要整理的少了、可以忘的多了、成绩却提升了,又有多少孩子会不喜欢这样的学习呢?

从来没吃过糖的孩子,最喜欢吃的东西不可能是糖;只有当孩子尝到了糖的甜,才可能越来越喜欢吃糖。

不要埋怨孩子不喜欢学习、不主动学习,当我们能让孩子的付出收到应得的回报、取得比较理想的成绩,让孩子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还需要担心孩子不认真、不努力学习吗?

不要以“爱”的名义,去伤害家长们疼爱的孩子;

愿每个孩子得到的爱,都是真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