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街头的宣传画很感兴趣,
无论是二三十年前的旧墙壁画,
还是近期的宣传画,都能让我凝视很久。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
回顾了近代中国的张贴画历程,
使我暂时不用停在街头凝望了。
《张彩贴红——1915-1976美术张贴与现代中国》
王宇清 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 售价68元
封面设计别出心裁,映衬两个颠倒的时代
王宇清,作为现代中国张贴美术的研究者,长久以来醉心于张贴画的“文化考古”,试图挖掘这类通俗画在20世纪风行一时的奥秘。
作者将张贴画形容为一场“视觉占领”,在上世纪三分之二的时间里遍及家家户户,居室、墙壁、各种公共场所。
本书以民国和新中国两个时期划分,你很容易从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中感受到时代的变迁和诉求。
当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海报时,时常会被极富年代感的画面吸引。这种设计原来由西方传入,当时众多外国资本家在上海开厂设店,为了更好地占领市场倾销产品,借鉴中国传统的月历节气年画,设计了“月份牌”这种广告模式。在那个年代,彩色印刷刚刚起步;一张彩色广告画已属难得,何况是画工精美的作品,逢年过节张贴在客厅,既能美化居室,又可以彰显主人品味。商场如战场,民国月份牌是美学的竞争;画家们构造写意、浪漫的生活方式,同时又要满足商家的展示需求,如上图的广生行海报,充分利用画面四周的空间陈列产品,同时又不失美观,堪称教科书式的排版。旗袍、胭脂与卷发...提起民国海报,似乎总是与女性画面息息相关;商业霸权、消费主义、观念解放、结合上海滩鼎盛的演艺文化等原因让女性成为月份牌的宠儿;女性柔美、性感的形象天生就是商品的最佳代言人;在商业至上的影响下,海报内容似乎越大胆越受瞩目。商家“贴心”地在海报里加入日历等信息,让男士名正言顺地将“日历”挂在家中或收藏。开领上衣、短裙短裤、甚至泳装,尽显女性的体态美,配合挑逗的神态和姿势...这些性感海报时至今日都仍具备强劲的“杀伤力”,当年的观念开放程度让人惊叹。
明星香皂的广告,果然充满明星气息
家庭是月份牌的另一大主题,贴合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民国时期的张贴画尤其体现当时女性服饰的考究、孩童生活的富足,一家人在广阔的庭院中共聚天伦,描绘上流社会的精致生活。如果说民国月份牌充斥着商业与资本主义的气息,那么50年代至70年代的画作则是另一个典型;绘画色调上,朝着“红、光、亮”的方向演变,是中国传统美术和苏联风格的结晶;主题亦呈现从个人到集体、从享乐到奉献的改变。和月份牌标榜的上流社会生活不同,火红年代的受众为广大的农民和工人阶级,张贴画通常带配简单有力的标语,画面内容更为直白,时代的诉求一目了然。新女性被誉为“半边天”,女性形象依然在张贴画中占据重要的席位,只是时代的审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慵懒的大小姐已不再成为潮流,取而代之的是勤劳的劳动女性。
背面的水坝等设计象征工业,
直至80年代的画作仍有采用。
说回当年的贴画中,劳动女性的形象几乎是“去性征化”的,收起了娇柔与曲线,展露硬朗的形象和力量,她们不再是广生行香水广告里的大家闺秀;女性的解放有了另一番的解读:劳动力比肩男性,成为名副其实的半边天。但凡事总有例外,哪怕在高压年代,仍有少数画家试探创作的边界,他们为一本正经的年代带来一丝快意,同时自己却可能因此遭受厄运。上图甚至可以排入我心水画作的前三位,女子面容娟秀,小鸡印花的上衣非常俏皮,整体感觉健康可爱,她是枯燥和艰苦农务里的一片风光。李慕白的这幅年画,只为表现当时生活的情趣,后来却被当作黑画批判。《我是海燕》是一代人的情感记忆,充满动感和戏剧化。紧束的腰身和紧贴的衣服展现了女性形体美。这是时代主题与女性美感中难得的平衡火红年代的家庭画虽然比较朴实,但仍可以感受到烟火气息,从家族“添丁”到畜禽的生殖繁衍,那份热闹和喜庆表现得非常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