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么会喜欢上看书的?(作者:齐子林)
原创 齐子林 上海老底子 今天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我是怎么会
喜欢上看书的?
齐子林
最早大概是从看小人书(连环画)开始吧。那时候家对面以及附近的叶天德中药店旁边的弄堂里都有小书摊。我从不噌书看(就是坐在别的小朋友旁边看,不花钱),而是租书看。付了租金,拿回家看。看了不少。看完再还回去,再借一批。什么内容都忘了。反正看得津津有味。那时候有个亲戚住在我们家,他也喜欢看书,让我帮他借,有一次大概欠了租金,被书摊老板到家里来追讨了,父亲很生气,责骂了我一顿,从此再也不去小书摊租书了。
接着就是看各种童话和民间故事书。各个国家的民间故事。都是一本一本买回家看的。看了不少。特别着迷。
第一本小说是水浒传。那时还在上小学五六年级。是在北京东路外滩,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下面(靠中山东一路街面),叫作中苏友协阅览室里借阅看的。一看立即被吸引住了。我深深地喜爱鲁智深的豪爽仗义的性格。每次去看一两个小时,直到天快黑了才恋恋不舍地回家。真的被迷住了。后来我考上中学,哥哥买了一套《水浒》送给我,作为奖励。我非常高兴。
进了中学,学校有图书馆。有一次我借到了一本精装本的西游记,又入迷了。进入了神仙世界。又十分有趣。总想买一本。那时候这本书要三元钱。我每天的零用钱是两角(包括吃早饭,乘公交车资),弟弟是一角。我决定每天省一角钱下来,为了加快集资的步伐,就噱弟弟,给他讲西游记的故事,讲得天花乱坠,动员弟弟也加入集资的行动。弟弟被我噱住了。他每天省五分钱。我们集了不知多少天,终于集成了,把这本书买回来了。买的不是精装本,而是普通的平装本。这无关紧要。拿到书时的那份高兴,那份喜悦,现在的孩子恐怕是体会不出来的。我们是五分,一角这样一天天节省攒下来的。
从那时起,我就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经过提篮桥新华书店,总要进去看一遍,舍不得走。东长治路新建路口有家小书店,每天也要进去浏览一遍。养成了买书的习惯。四川北路也是经常光顾的地方。那条路上也有几家书店 。
我喜欢外国古典文学是受姐姐的影响。我记得很清楚,有一天她的好朋友来我们家做客,带了一本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她们笑着说,你还小,看不懂。我不服气。可能有点不服气,稍大一点,我就开始看翻译小说。最早看的是普希金的《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和屠格涅夫的中篇小说《木木》《初恋》,再后来就看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我还看了普希金的《欧根-奥涅金》(又译名为叶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名著。
到了初二,开始学几何,我对这门课很有兴趣。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外,还找一些课外的题目来做。我记得在东长治路的书店里,买到一本《平面几何学习辅导》(作者是谁记不清了)里面的内容很好。对学习很有帮助。我和另外一两个同学常常会拿这里面的题目来考老师,装作自己不会,看老师能不能答出来。觉得很有趣。后来学《物理》,有一本《趣味物理学》是苏联人写的,也很有趣。对提高学习兴趣和开拓思路都很有好处。那时候都是自己主动去找课外辅导书来学习的,哪有什么请课外辅导老师的事情?!
进中学学的是俄语。我对俄语也很感兴趣。不满足于学校里的进度。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开辟了一档俄语广播学校的课程。我就跟着收音机学。定时收听这门课程。学的内容和深度超过学校的课程。这样坚持了两年时间,觉得也很有意思。唱俄语原文歌曲,朗诵普希金的诗,还与苏联的中学生互相通信。写明信片。他们用的墨水都是紫色的,印象很深。这些学习方法和手段,都很有意思。现在回想起来,也是个很好的办法。能提高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进入高中以后,开始学中国古典文学。从诗经学起,高中阶段全部都是学中国古典文学。从此,我对中国的古典文学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陶渊明的田园生活,唐诗,宋词都令我陶醉。外国文学也接触得更多了。诸如法国的名著《红与黑》《悲惨世界》英国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等都一本本贪婪地拿来阅读。
书把我带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一个人的生命有限,经历也有限。而书可以让你体验许多不同年代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得到许多知识和经验。扩大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会。所以我从此以后就热爱上读书和买书了。偶尔也会去图书馆借书,但借书总不如自己拥有来得方便。以至于现在买书和收藏书已经成了我最大的嗜好,一发不可收拾。每天都要看书。没有书看的日子,是挺难想象的。
(写于2021年元月30日)
配图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