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宗义||苦度春荒的记忆(历尽苦难的母亲17)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七、苦度春荒
1952年以后,海南、西藏全部解放,援朝战争停火,国内几千年的剿匪运动取得最后胜利。国家全力恢复农业生产,建立厂矿工业的同时,加大力度消灭血吸虫病天花病疟疾病伤寒病,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走上正轨。随之而来的却是人口急剧膨胀。从1949年的四万万到70年代的八万万。这么多人吃什么?最要害最要命的问题还是粮食。陕西作家路遥说:一部陕北历史,一半是饥饿史……其实在白水,在关中,在全国都一样。解放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但在国家建设,发展工农业生产方面历史欠账太多,粮食问题一直解决不了。60年代初,河南省一个地区饿死4万多人。生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部饥饿史。我们高家河村上,都是穷人,困扰人们的主要矛盾是:没粮吃。地处干旱缺水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接处的沟壑台塬地带,本身就不是产粮区,自然生态十分脆弱,靠瘠薄的土地产粮根本无法养活如此稠密的人口。春荒来临,每家每户都是灾难!冬天寒冷本是许多老人孩子跨不过去的生关死劫,所以人们总是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半,冰消散。要过年啦,很高兴的说:六九六,沿河看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尽花开,鸟叫春来。好容易盼来了春天,这时候人们说得最多的却是:九九八十一,老汉顺墙立,虽说天气暖,总觉肚子饥。从严寒中好容易熬到过年,欢乐一时,春天来了,面对的却是长期的肚子饥。
白水县东南乡的农民春荒来临,拉上煤炭和瓮去关中换粮,黄龙山附近的农民偷伐些木料去换粮,而我们村上极少数人可用芦席去关中换一点,大多数除了深夜去偷点苜蓿外,实在没有“旁门左道”可走,苜蓿是生产队喂牲口种植的青草,不允许偷。我们家人口多,伯父一介书生,面对饥荒,心力交瘁,除了一年翻过雁门山去宜君县和山里人做几回“借玉米还小麦”的交易外,连偷苜蓿的胆子都没有,所有的苦难,全由母亲开销,全部压在母亲头上,由母亲承担了!
整个年代,整个国家,国力衰弱,没有家底,深深陷入穷苦汪洋之中,极度缺乏可供大家度过苦难灾荒的船只,一切都得依靠自己一家人艰苦支撑,顽强挣扎,凭着命运摆渡,不管深浅!
生活的压力实在太大了,家家都是缺粮户,人人都是成天到晚饿肚子,终年到头吃不饱,特别是“麦梢黄,饿断肠”的时候,一家家烟囱不冒烟,一天天见不上五谷的面!
苜蓿拌面豆腐渣,
高粱糜子红苕片。
挖回野菜和根煮,
砍来湿柴带叶烧。
跟当时“忆苦思甜”大会上控诉的旧社会穷人生活,虽然有所提高,但幅度确实不大。“借着吃,打着还,跟上碌碡过个年”。多少老人孩子和妇女,因饥饿浑身浮肿,像秋后的花朵一样缺乏抵抗力,经不起风刀霜剑严相逼,一旦染上伤风感冒,便坚持不了几天就丢了性命!
翻开记忆的历史账本,桩桩件件历历在目:
1、我同学李荣的姐姐16岁那年春荒因发烧不治身亡,村人极度哀伤!
2、我到一个亲戚家正是吃饭时间,亲戚全家人已从地里回来,锅里蒸着苜蓿菜,冒着热气,明明已经到了生产队中午下地时间,亲戚推三阻四,一再拖延等着我走,舍不得让我吃一口!
3、雷牙公社驻在我村修建跃进渠的基建连两位民工老大爷见村里孩子将几个柿子把扔在地上,随即捡起将把上没吃干净的小部分啃了又啃。
4、一个身体最强壮力气最大最有智慧的一等劳力,担任生产队长多年,作为公社重点培养干部,曾去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学习,是全队社员最崇敬的劳动模范先进人物,因家庭人口多,春荒没粮吃,面对饥荒不堪重负,两次寻短见,一次跳崖轻生。村里人极其悲伤!
5、朋友发现有人把一头死猪埋在门前树下,就叫我和他等天黑时挖出来,架在蓝球杆上,没开水无法烫猪毛就去皮后掏去内脏,从场里拔来一笼麦桔干草,还未煮熟就被其他朋友七手八脚五牛分尸了,也不管那猪因什么病而死,会不会给人传染。
6、去石堡川修建友谊水库路过洛河大桥,几个小伙子饿得不行了就说死在半路算了!有人开玩笑说:不想活就从大桥栏杆上走过去,碰一下运气,权当抽签算命,看到底能不能死。说着就爬上栏杆站立起来,俯视下面水深湍急,谁也不在乎,真把命提在手里,说丢就丢。好处是有惊无险,很侥幸地过去了!
7、在地里割麦子时,抓几个麦穗儿在手里揉一揉搓一搓吹一吹,剩下一把麦粒灌进嘴里嚼了嚼,就咽下去了!因为那时的肚子可真是空得叮当响!
当时,晚上到村子里去,总是听见有人在哭。有时候从北向南就有好三四家人在哭。一家是没粮吃,夫妇吵架,妻子哭,丈夫也哭;
一家是大人承受不了穷苦重压,一生气就打得孩子哭。
一家是老人病亡,家人烧纸。
那种惨象,那种气氛,真让人恐惧!村里村外,总是——
风咽树撼,月隐星稀,花落水流,兰摧玉折,琴焚鹤伤!
西沟那坡怨妇哭,
东洼埝底亡魂惊。
元鹤山上仙神叹,
高家河流血泪淌!
我兄弟姐妹和大多数贫苦农民一样,这个贫血,那个缺钙,一个个面黄肌瘦,极度缺乏营养,各个脏器发育迟缓,导致肝脏胃脏心脏脾脏肾脏从小埋下病根,我17岁时牙齿还未长齐。我一个小妹六岁那年春荒在伤风感冒中因缺乏营养抵抗力衰弱免疫功能太差,经不住40度高烧,家里又请不起医生买不起药,眼睁睁耽误治疗,断送了性命。让母亲又一次疼烂了心肝,哭伤了眼。母亲从小到大,一生到死,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从春流到秋,从冬流到夏!
年景稍好一点,母亲也和村里多数妇女一样,缝衣做饭,讲究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吃着碗里,看着锅里,想着缸里,左盘右算,省吃俭用,周密计划,细水长流,从不敢奢侈排场,铺张浪费。一件衣服,千针万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老四接着穿:小窟窿变大窟窿,补丁上面摞补丁。
宗海在林皋上学,星期三同学回家背馍,他常常不敢回家,因为他知道家里没粮吃,一直饿到星期六,进了门面临的仍旧是全家断炊。母亲揪心地擦着眼泪,抚摸着孩子,已经几天没米没面了。三哥宗宽端一杯盐水在充饥,两个妹妹雪侠雪银饿得躺在炕上翻不动身子。母亲清楚地知道,几天前给宗海藏着几个馍。坚定地念叨着,明天有馍带走!心如刀绞,疼痛苦涩!却仍然独自默默承受着困苦时光的折磨与贫穷生活的重负,总不愿把苦难推到孩子们身上。每到周六都是灾难中的灾难,怎样让宗海有馍带走,渡过难关,不致辍学?这样的煎熬,使母亲的头发,明显白了,稀了!脸上的皱纹,猛然间多了,深了!人也很快,一天比一天瘦了,老了!
下期预告:母亲做饭
(0)

相关推荐

  • 我的遥远的后湾里 ‖ 窦小四

             我的遥远的后湾里                    文:窦小四 | 图:来自网络 我想,要不是那无数朵几十年里一直莹亮在我记忆深处的有被裹裹.有盖亭亭的白蘑菇,和那春来时候漫山遍 ...

  • 【《泽水悠悠》连载】孟宪洲丨借 粮

    借  粮 作者/孟宪洲 1981年前,我家里常常青黄不接,每到开春,粮食总是接济不住,为了度过饥荒,只好去外村借粮,因为本村收入都相差不远. 除了伯父去外地借粮外,1978年我随四哥,也就是族兄,宪字 ...

  • 编剧田荣【现代新编独幕黄梅戏】 金鸡山烽火

    安徽作家:田荣 [现代新编独幕黄梅戏] 金鸡山烽火 (编剧田荣) 前言: 这是一部由发生在望江县金鸡山下的真实革命历史斗争故事而原创编写的小型现代黄梅戏剧,谨以此剧献给中国共产党建立百年华诞,并缅怀纪 ...

  • ​辛丑清明再忆母亲——华州杏林镇沙圪塔村人宋知娃

    邮箱:3125136050@qq.com 辛丑清明忆母亲 作者 宋欢午    母亲宋知娃,陕西省华县杏林镇梓里村沙圪塔组人.出生于1932年5月(农历4月23日)卒于2007年1月23日(农历2006 ...

  • 冯元兴‖二姐

    一.卖身养家葬父 二姐今年七十四岁.如果人们单从二姐清瘦的脸庞.满头的银丝.单薄的身躯上很难想象二姐曾经在那段不堪回首的困苦岁月里,为了我们家,为了孝敬父母,经受了精神及生活上令人难以想象的双重磨难, ...

  • 村落的记忆

    在甘肃西和县西北礼县南端雷王乡,曾有一个原始村落--大沟村. 人们盘山而居,以云雾濯足,守着万顷松柏,在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近两千年之久.青烟蓝瓦房屋集群而筑,错落有致,鸡犬相闻,每到春暖花开,桃杏花香 ...

  • 程金州:难忘春荒 (精美散文)

    文/程金州(安徽南陵) 记得儿时的这些日子,是我家生活最艰难的时光.因为人口多,劳力少,每年的出勤工分不足领回队里分配的口粮,一天能吃到一顿饱饭是最大的奢望,一家人也只是在晚餐吃上干饭.揭开锅盖,一锅 ...

  • 安徽-六安-叶集区 余武溪

    安徽-六安-叶集区 余武溪 余武溪原名久章,霍邱平岗乡人,幼年就读于叶集明强小学,中学毕业后考入武汉大学.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民国14年(1925)毕业返乡,参加袁 ...

  • 吴瑞清‖春荒记忆

    春天来了,记忆中那些年可怕又猛如虎的春荒灾祸,也如影相随跟着来了. 春天永远是美好的,美好在文人的诗词歌赋中,它莺燕起舞绿柳如烟.可对我们这些七十,六十年代出生于北方农村的人,从没有比春季更让人害怕的 ...

  • 高宗义:返销粮(历尽苦难的母亲21)

    21.返销粮 那年珍宝岛一仗下来,双方均感到谁也没赢.用<杨家将>戏上的话说:"杀来杀去杀自家".况且两国交战,黄雀在当裁判,同时在激将.烧火.浇油.战争使人聪明起来, ...

  • 高宗义:生产队开会(历尽苦难的母亲20)

    20.生产队开会 (母亲和她的三个女儿) 很清楚记的,1972年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准备访华.大队安排驻队干部井槐到我们生产队召开会议,宣讲上级政策精神,要求把日首相访华的事情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

  • 母亲的纺车(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9)

    母亲的纺车 社会生活,前后对比,发生了翻天覆地一般变化.60年过去,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题记. 小时候,我们热天下河川割草,寒天上山坡砍柴,一群伙伴走到一块,多数都是脚趾露在鞋外.有的 ...

  • 高宗义|| 会做饭的母亲(历尽苦难的母亲18)

    忆苦思甜,我们没有理由不幸福! (作者母亲留下最好的一张照片)  十八.会做饭的母亲 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家庭妇女必须具备两项基本功:一是会织布纺线:二是会做饭,会在锅台上做出省米之炊.尤其大家庭,一 ...

  • 高宗义||三娘教子(历尽苦难的母亲16)

    十六.三娘教子 那时节,群众文化艺术生活和社会物质财富一样贫乏单调,没有手机和电视,电影也很少看到.母亲看到最多的便是村上的戏. 高东大队剧团,虽是业余排练,逢年节演出,但有十多位演职人员:兴昌.金莲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4-15)

    (我的母亲和她的小儿女宗海雪银) 十四.当了母亲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眼里有4层境界.进了门,一看粮,二看房,三看劳力强不强,四看有无读书郎!我家14间房子是在1954年落成的.有粮有房,这只是农民追求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11-13)

    (图片来自网络) 十一.都是粮食惹的祸 我祖父母将深藏在地下石囤里的三石 (dan)麦子全部挖出,让她叔父老三灌走.按说,够他家六口人每人每天一斤吃三个月.那年月,马车是硬轮,不具备刹车功能,只可在平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8-10)

    八.一种精神力量 有一天,她和几个女孩子去池塘洗衣服,岸边走来一个老太婆,指着她说:这个女孩子有福相. 她本来满腔悲愤,见人就想哭.听此言语,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了新的感想. 这池塘一边有个土鼻梁 ...

  • 高宗义||历尽苦难的母亲(5—7)

    五.她的母亲被卖 父亲.弟弟和祖母的死,为娘的心要揪烂了!上断了梁,下绝了根,一个家庭骤然如天塌地陷,眼前一片黑暗. 屋漏偏逢连阴雨,船破又遇顶头风!她的母亲又被人绑在马背上卖了! 那是她父亲死后,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