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甸园在中国(上)——那一条蛇,那一个果,那一座塔

上次写了《马克思故里在中国》,有朋友看了之后心塞了,因为这个和传统观念相差太大了。

其实呢,这很正常,捍卫自己已有的观念,这是人的本能反应,所以每个国家都有专门的宣传部门进行洗脑,目的是啥?捍卫!

其实本号的文章,如果以审美的态度来看,理解了就是大发现,不理解就是大笑话,这样,你就不会心塞了。

在正文开始前,笔者愿意重申:今日中国的疆土面积,是经过多次战争,合并在一起的,历史上记载的诸多“外国”,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的一部分;与之对应,我们今天看到的中文,充满了多音字、多义字,是诸多地方方言汇集的结果。

因此,在中文内部,也是存在”翻译”的问题。

比如,《金刚经》里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这个,就是“梵文”,是云南贵州一带的方言。

空,即是《道德经》所谓的“阴”;色,即是《道德经》所谓的“阳”。

“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翻译成“汉文”,即是”负阴抱阳“;

翻译成“白话文”,即是“黑夜离不开白天,白天离不开黑夜”。

同理,今天我们看到的《圣经》,最早是明末欧罗巴人(如利玛窦、罗明坚)译著。前面多篇文章已经考证,明清时的“欧罗巴洲”,在今天的四川、重庆、湖北、河南交界地带,那么所谓的“翻译”,也不过是把西部方言翻译成了中东部方言而已。

不信?往下看

一、那一条蛇

在《圣经》中,记载亚当、夏娃生活在伊甸园中,后来夏娃受一条蛇的诱惑,偷吃了“禁果”,所以被上帝惩罚。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这条蛇是高频率出现的。

比如:盘古是“龙首蛇身”,女娲、伏羲是“蛇身人面”。

这,绝不是巧合。

本号前面有文章指出,“不论神或佛,皆是山化身”,盘古、女娲、伏羲,这些上古传说中的神,都是今日大别山一带的地形轮廓象形。

那么引诱夏娃的那条蛇,和女娲的“蛇身”,也皆在大别山。

卫星地图上,北安徽省舒城县晓天镇,南到安徽省潜山县后冲乡,东到安徽省舒城县洪庙乡,西到安徽省岳西县姚河乡,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条眼镜蛇,即为诸多神话传说中的那条蛇。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抠出来

二、那一个果

有人说,你这个蛇,我看不出来。那好,我们再来看一副图。

卫星地图上,再这个蛇的东南边,以安徽省岳西县为中心,西北到安徽省岳西县,东南到安徽省潜山县,其间的地形轮廓,颇像一个挂着的瓜果,这个,即为《圣经》中夏娃偷吃的禁果。

找到地方

去掉地名道路

抠出来

古代字典《集韵》《广韵》均载:”娲,音瓜,义同。“娲,发音为瓜,意思相同。

那么”女娲“,即是”女瓜“,因上面的地形而得名。

名诗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其中的瓜洲,也是指这个地方。

三、那一座塔

有人说,上面这个瓜果图形,我还是看不出来。好,我们再看一幅图。

大别山北麓,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境内,西北到双椿铺镇、东南到鲇鱼水库、东北到河凤桥乡、西南到和汪桥镇之间,其地形轮廓,颇像一座塔。

那么这个地方的地形,可以解读为“通天”二字,即为“通天塔”。

又可解读为“巴别”二字,即为“巴别塔”

《圣经》里记载,地球上人们本来语言是相通的,于是它们联合起来要建造一座通天塔,上帝害怕了,就打乱了人类的语言,让他们无法沟通,建造通天塔的任务也就停了下来。

通天塔,又叫巴别塔,其原型皆来源于河南省商城县境内的地形轮廓。

大别山,巴别塔,二者之间都有一个别字,那么“大别山”的名称来源,也和河南省商城县地形有关。

有人说,你上面说的这个蛇,这个果,这个塔,我都看不出来,怎么办?

这个,没关系,还有机会,我们还有“四条河流”供您来辨认。

未完,待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