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字为什么这样写?
“仁”和“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这个“仁”字为什么这样写?究竟代表了一种怎样的内涵?
估计会有人忽悠说:二人为仁,代表人之间要相互友爱什么的,巴拉巴拉。
这个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完全脱离了古人对于“仁”的记载。
比如《说文解字》记载:“仁,亲也。”
那什么是亲呢?我们常说“父亲”、“母亲”,那么这个“仁”,肯定和父亲、母亲有关。
然后我们再来看古文字“仁”
上面这三个字,都是“仁”的异体字,其中两个都带个“心”。那么,这个“仁”,和“心”之间,又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关于人心的图片,咱不好弄,咱就弄个猪心的照片,来观察一下:
通过观察猪心上面的纹理,我们会发现,这个猪心从颜色上讲,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心的肌肉,是红色的;另外一部分是肌肉上面的膜,是白色的。
猪心红色的部分,象一个“二”字。
而猪心白色的部分,象一个”人”字。
人心的形状,和猪心是非常相近的,那么“仁”的本意,即是象形人的心脏。
众所周知,心脏是产血、供血的地方,那么“仁”应用到人际关系上,即是今天所讲的“血缘关系”。
我们最直接的血缘关系,就是父亲、母亲;然后是兄弟姐妹;然后是祖父祖母,外公外婆。
所以《说文解字》载:“仁,亲也。”仁,就是亲近的血缘关系。
搞清楚了“仁”的本意,我们再来读一些和“仁”有关的古文词句,就会理解的比较通畅了。
比如,《礼记》载:“丧有四制......有恩有理,有节有权,取之于人情也。恩者仁也,理者义也,节者礼也,权者知也......”。
翻译过来:办丧事,要考虑四条原则,即血缘关系(恩仁)、等级关系(理义)、礼仪规定(节礼)和特殊情况(权知)。
比如,《道德经》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翻译过来:天和地是不 讲血缘关系的,对待万物和草芥是一样的(一律平等);高明的管理者也不讲血缘关系的,对待百姓也是一律平等。
比如,《孟子》载:“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翻译过来:(高明的)管理者对于器物,喜欢它们并是因为有什么血缘关系;对待民众,爱惜他们并因为他们是自己的亲人。亲近亲人、爱惜百姓、喜欢器物,这三者之间的感情是相通的。
那么所谓的“仁政”,即是象对待亲人那样来施政,即是后世所讲的“爱民如子”。
“爱民如子”,听起来很美好,可是,这究竟是甘醴,还是毒药呢?
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