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五台:罗睺寺·殊像寺
从菩萨顶下山,我们来到了的罗睺寺。
罗睺寺始建于唐代,是大华严寺(即后来的显通寺)十二个下院之一善住阁院,后分开独立为寺初名落佛寺,据说文殊菩萨曾在此落脚讲经说法,并有神灯出现而得名,是专供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睺罗尊者肉身舍利的道场。明成化年间赵惠王重修落佛寺并改名为佛子道场“罗睺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大修,由青庙改为黄庙。此后多次整修,成为五台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黄庙之一和五大禅处之一,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七)。
罗睺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7000平方米,建有殿堂118间,大部分为明清建筑,寺前有牌楼、山门、影壁,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文殊殿、大雄宝殿、大藏经楼和兜率阁,寺内两幢木构小楼以接待十方客人而闻名,尤其是黄教的信徒,经年络绎不绝。民国时期,章嘉活佛每年必到,而且是他住锡之处。特别是藏经楼的“开花现佛”,更使此寺名闻遐迩,声名显赫。
11. 文殊塔,位于东院,为藏式砖塔,高7.5米,基座为正方形平台,高1米,边长6米,塔上塑有文殊像,故名文殊塔
12.大文殊殿面对天王殿,中间一个大四合院,立有五通明清古碑,殿前设月台长15.2米,宽6.7米,周有石板围栏
13.大文殊殿,为第二进殿宇,面阔17.6米,进深13.5米,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两侧配殿为药师殿和观音殿
14.供奉的文殊菩萨,形象也是按藏传佛教的规制塑造
15.大雄宝殿,为第三进,重檐歇山顶,面阔5间16米,进深16.3米前置抱厦,殿前有两通康熙御碑(一通是康熙十一年、另一通是康熙四十九年),说明康熙帝对罗睺寺格外青睐
18.大藏经楼,上层为藏经阁,据说佛子、密宗第一罗睺罗曾在此显迹,他的化身形成的肉身菩萨舍利就供奉在二楼,因此寺名为“罗睺寺”,下层大殿“开花现佛”也极具神秘色彩
19.开花现佛殿内正中高竖一朵莲花,内含四尊佛像,当八瓣莲花徐徐绽开时,现出四方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和弥勒佛,这就是著名的“开花现佛”。开花现佛、神灯和文殊塔还有一段相关联的传说,原来一株古松上常有神灯闪亮,后松树突然死了,神灯也从此灭了,于是人们把主干制成开花现佛的莲座和莲瓣,剩下的枝杈、木屑埋在原树生长处,并在上面筑了文殊塔,以纪念圣迹
罗睺寺到殊像寺约有1100米,这点距离我们当然也不再开车了,步行不到20分钟,就来到了殊像寺。
殊像寺,原名殊祥寺,始建于东晋初年,唐代重建,历代均有修葺,至清初更有皇家“家庙”之称,乾隆帝特在热河避暑山庄仿建一座同名的“殊像寺”,在清代就列入五台山十大青庙、五大禅处之一。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殊像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420平方米,前有牌楼、天王殿、后有藏经阁,台怀地区最大的殿宇文殊殿矗立正中,殿内供奉五台山最高的文殊菩萨塑像和规模宏大的“五百罗汉渡江”悬塑,此两项是殊像寺的精华所在。
20. 殊像寺影壁
20. 殊像寺影壁
27. 御碑碑首、碑身四周、基座都雕有腾龙
28.文殊殿内供奉着五台山最大的泥塑彩绘文殊菩萨像,全高9.87米,仅菩萨坐骑狻猊就高达3.95米,狻猊四蹄蹬地,昂首竖耳、张口卷舌,双眼圆睁,好似要腾云而飞,狻猊背上的文殊菩萨,手持如意,双目平视,身后一片黄亮,恰如菩萨放出灵光,这尊真容像是所有信徒最崇拜的
29.真容文殊菩萨像,相传在塑造此尊菩萨像时工匠无法塑成头像,此时斋堂的师傅手中正拿着一团面,天空中出现了一朵祥云,文殊菩萨骑着狻猊现了真容,那师傅赶紧用手中的荞面捏制头像,刚捏好文殊真容便隐去了,把荞面头像安上已做好身上正好,于是就有了荞面头文殊菩萨像的传说,据说文殊曾多次在殊像寺显身,因此得名“殊像寺”
32.这些彩色悬塑,表现罗汉在崇山峻岭间或降龙伏虎,或撼山探海,或聆听讲经,或端坐习定,或脚踩水兽,或坐船渡海,形态各异,惟妙惟肖,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寺院中的翘楚
一个上午大约4个小时我们已经观瞻了五台山五大禅处:塔院寺、显通寺、菩萨顶、罗睺寺和殊像寺,以及顺访了万佛阁、大广宗寺,节奏是较快的。12:30我们从殊像寺回到台怀镇中心用餐,稍事休息后继续我们的五台山之旅。。。。。。待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