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奔!他的故事说再多次也值得
拍传记电影,难;传记电影不仅要拍出真实的故事,还要还原原型人物的气质,难上加难。
但《我的父亲焦裕禄》做到了。
距离看完电影已经两周,我依然会时不时想起一些细节,还有这句台词——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要做个好人,成为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简单,朴实,真挚,且充满后劲儿。
我想,这是对这部电影最好的评价。
大事记
「焦裕禄」这三个字,如雷贯耳。
但院长必须承认,对于他的事迹,我知之而不深知。
因此电影于我而言,第一重意义就在于填补认知空白,让我对焦裕禄有更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比如开篇剧情——
上世纪50年代,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制造厂担任车间主任。
在洛阳这片热土上,工人们斗志昂扬,焦裕禄也每天扎根一线,下达计划、解决问题。
一次,工人们发现由驻厂苏联专家设计的车刀出现问题,导致生产卡了壳。
焦裕禄主动找到苏联专家询问交涉,可对方态度傲慢,坚信自己的设计绝不可能出问题。
焦裕禄既无奈又气愤。
于是他找来有经验的中国技术员,对模具和生产环节进行改进——果然,我们的设计不仅有效且效率更高!
这件事,让焦裕禄深深意识到: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不久之后,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厂里的苏联专家也纷纷准备回国。
眼前的“烂摊子”,再次证明焦裕禄的想法。
他一边干劲十足,决定带领洛矿职工研发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另一边又焦躁、迷茫,如何才能掌握技术,迅速提高生产能力?
重中之重就在于人才。
而人才,眼前就有一位——陈继光,一个研究生。
彼时陈继光因为出身问题,只能在厂里负责养猪。
焦裕禄很心痛。
他借遍了能借到的白面、猪肉,让妻子徐俊雅每天做好吃的给陈继光,保证人才的伙食,同时证明自己的诚意。
而后,更是力排众议,拍着胸脯挂保证,坚持把陈继光调到一线工作。
“制造大于一切,我就先斩后奏了……没人敢用他,我用!”
掷地有声。
终于,经过团结一心的拼搏,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在洛矿厂诞生了。
当妻子赶来庆祝这个大好消息时,才发现焦裕禄和诸多工人吃在厂里、住在厂里,已经近2个月的时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台额定使用年限20年的机器,后来一直坚持服役了49年。
在洛矿厂的经历,足以彰显焦裕禄的品质:
敢于担当,甘于牺牲,面对困难和挑战从不退缩,是当之无愧的“最美奋斗者”。
1962年冬,焦裕禄被调至河南兰考县任县委书记。
在那短短的两年,又体现了他深层的动人情怀:
真诚,善良,永远把老百姓放在心上。
当时的兰考,是河南最穷困的县城之一。
“风沙、盐碱、内涝”三害,可把老百姓害苦了。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想要活命,都得跑出县城讨饭。
焦裕禄深知情势严峻。
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改变兰考的面貌,改善老百姓的生活。
于是,他带头治“三害”,既动脑子又付出体力,没日没夜地在一线操劳。
造林防沙,排水救灾,种植泡桐……每一步对策都经过收集资料、缜密思考,又自己亲身执行体验。
果然,兰考的变化证明了焦裕禄的能力和努力。
老百姓吃上了热乎饭,生活变得有奔头、有希望。
而焦裕禄这个名字,也成为了老百姓心中闪闪发光的象征。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一切都在变好的同时,焦裕禄却因为长期高强度工作,肝病越来越严重。
即使再疼痛难忍,他也勉力支撑,不想在治三害的关键时刻离开岗位。
直到组织安排他去检查身体,诊断出“肝癌后期”,生命只剩下二十多天了……
焦裕禄的事迹,以文字形式出现在小学课本上时,便已经令当时年幼的我印象深刻。
如今在大银幕上看到,更觉立体、鲜活、震撼。
这得益于影片由据焦裕禄二女儿焦守云担当总监制,力求做到最真实还原。
而这种还原,不仅要拍出耳熟能详的大事,还要抓住那些鲜为人知的小细节——越是细微之处,越能见人心。
小细节
焦裕禄到兰考做的第一件事,你猜是什么?
不是休息,不是打听,而是——
亲自去看盐碱地。
不光看,他还“吃”。
“又苦,又涩,又咸”的土,他直接抓了一把就放进嘴里尝。
一旁的同事都惊呆了,可焦裕禄却认为理所当然:
真正的感同身受不只是“感”,还要去“受”。
老百姓吃得,他也吃得。
不只土,还有大雁屎——那是最穷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众在闹饥荒时赖以生存的“口粮”。
焦裕禄抓着大雁屎往嘴里塞,边嚼边流泪。
他痛心的是,老百姓竟然就靠吃这个苟延残喘。
这也是为什么,当别人都觉得灾民逃出县讨饭是“丢人”时,焦裕禄却带领干部去车站、路口给大家送行。
在他心里,没有什么比老百姓的生命更重要。只要人活下去,一切就会好起来。
就像他自己说的,“困难是暂时的”,他有信心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希望你们能早日回来”。
有了这两次“吃”,焦裕禄对老百姓打从心底的关爱、怜惜,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的形象,便立了起来。
而他艰苦奋战、亲力亲为的劲头,要体现,也靠细节。
比如,刚在一块地上发现活下来的树时,焦裕禄特别兴奋。
为了找种树的肖大爷学习“秘诀”,他三番五次登门造访——不是光靠一张嘴问,而是脱下衣服就帮人干活。
就是这套八岁就开始干活的“童子功”,打动了肖大爷,让焦裕禄收获了改造盐碱地的经验。
又比如,下暴雨闹涝灾。
焦裕禄第一时间叫醒干部们,去转移低洼地的群众。
别人让他先回去休息,他却坚持冲在第一线,而且得挨家挨户进去看。
在看到一位大娘受灾时,他背上大娘就往外走,只说了一句话:
“您就当我是您的儿子。”
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盆水。
焦裕禄到兰考县两个月,也埋头苦干了两个月。
妻子徐俊雅来看望他,给他洗头发。
结果,一盆盆清水端过来,一盆盆“黑水”泼出去。
徐俊雅嘴上吐槽:
“哪是给人洗头,简直是洗煤炭呢。”
心里却疼得很。
就是这身上的尘土、脸上的皱纹、手下的活,充分证明了焦裕禄的话——他来兰考,是来服务人民群众的。
还记得当初在课本上看到的一个细节吗?
一个窟窿。
不管身体有多疼痛,焦裕禄始终带病坚持工作。
实在忍不住了,他便用东西顶住自己的肝部,就那么硬撑。
膝盖、钢笔、鸡毛掸子……时间长了,他最常坐的那把藤椅上出现了一个大窟窿。
鞠躬尽瘁这四个字,就这样淋漓尽致又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大银幕。
焦裕禄已经离世57年了,可他的事迹我们铭刻于心,这些细节又把他拉得离我们很近,令他更为真实可感。
就像演员郭晓东说的,当去慢慢了解他之后,就会发现一切都合情合理。他就是那样善良朴实,大公无私。
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焦裕禄惦记的还是没完成的工作,还是更需要药物的穷苦百姓。
他希望组织能将他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我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这样的焦裕禄,注定成为一种精神象征,鞭策和感动着一代代人。
人情味
不同于其他传记电影,《我的父亲焦裕禄》拥有一重非常珍贵的视角——“我”。
这个“我”,就是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
从亲人的视角回眸,更能感受到英雄身上的烟火气和人情味,也为大银幕上的人显得更血肉丰满。
有个情节我非常喜欢。
你看——
焦裕禄是那么坚强的人,即使身体疼得干呕,他也能用“疼痛转移法”强撑。
可同时,他也会流泪。
在制造出新中国第一台2.5米双筒提升机后,他干了一茶缸的酒,回到家之后还兴奋地像个孩子,搂着妻子跳着错乱的舞步。
一开始是不停地笑。
渐渐地,妻子哭了,焦裕禄窝在妻子的怀里,也哭了。
那一刻,我一边跟着抹眼泪,一边深刻地懂得什么叫苦尽甘来、喜极而泣。
焦裕禄笑的时候也很多。
在沙漠上干了一天活回到住所,原本心情惆怅,一看到妻子带着孩子来探望,立刻满怀欣慰。
妻子担心他吃苦受累,挂了脸,他也连忙好言好语笑着相劝,直说以后不忙了,要把自己养成“大白胖子”。
可事实上,哪来的时间和营养做“大白胖子”?
闺女小梅到了年纪想找工作,妻子希望她做打字员,体面稳当。
但焦裕禄不肯安排。在他看来,干部的孩子同样是普通老百姓,啥活都该能干,上街卖咸菜不也一样是营生嘛!
于是,咸菜是卖了,闺女也不高兴搭理他了。
可焦裕禄有独特的哄闺女方法——亲自帮她干活,还示范吆喝。
几嗓子下来,街上的百姓围了过来,闺女的心也理解了他。
类似的言传身教,还体现在儿子身上。
听说儿子去看戏曲《花木兰》,没给钱,靠着一句“我是焦书记的儿子”就入场了。
焦裕禄急了。
他严厉批评儿子“走后门”的行为,并郑重告诫他:
“干部是群众的服务员,没有资格搞这种特殊化。”
行得端,坐得正。
正因为焦裕禄自己做到了百分之百,他才能够去教育孩子、感染妻子、打动所有人,根本无需过度说教或刻意煽情。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郭晓东的表演也为人物的还原增色不少。
站出来处理工作难题时的坚定,看到妻子眼泪时的无措,面对老百姓时的无比真诚和执着……
不同场合的他,眼睛里写满不同的情绪,格外抓人,也格外令人信服。
电影走到尾声,有一场戏十分感人——
焦裕禄回老家探望母亲。
由于他忙于工作,母子俩已经十年未见了。
一见面,他喊了一声“娘”,眼泪便瞬间掉落下来。此后伴着一声声“娘”的叫喊,他百感交集,又哭又笑。
再多年没见,母亲惦记的也是儿的温饱,是他瘦了,“没肉了”。
以及,不忘叮嘱他,一定要做个好人。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要做个好人,成为天上最亮的那颗星。”
第二天,当焦裕禄离去时,也许已经意识到自己将无法尽孝,他转过身,在风雪中跪地磕头。
母子俩泪流满面,而我也忍不住破防了……
焦裕禄一直谨记母亲的教诲,做个好人。
他不仅是母亲心里最亮的那颗星星,也是所有老百姓心中的明灯。
最早看到《我的父亲焦裕禄》的海报时,我就注意到slogan:
“迟到的全家福”。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原来,焦裕禄一家并没有一张真正意义上的全家福。
那张摄于1966年的照片,多年后经过央视技术修复变得清晰。
可惜照片在拍摄时,焦裕禄已经撒手人寰。
如今,电影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焦裕禄和家人们的遗憾。
而对于观众来说,它也有特殊的意义——
告知我们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更让我们相信,最朴素的道理、最坚定的信仰往往最能打动人心。
当在大银幕上看到那个鲜活的身影,听到“做个好人”的朴实话语,我深知,最好的致敬就是铭记焦裕禄精神。
以掌声,以眼泪,以一颗真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