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匯】羊,祥也—玉羊淺談
水 土
之 之
精 精
为 为
玉 羊
羊 ,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為善良的動物,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很多美好的寓意,是講禮儀、遵道德的化身。《詩·小雅·無羊》曰:“羔羊,鵲巢之國也,召南之政,在位皆儉節正直,德如羔羊也”。祖先們對羊充滿喜愛和憐憫,將其形象鑄造在銅器上,雕琢在玉石上,使羊成為了流傳廣泛、影響深遠的圖騰動物。
玉羊之作,今所見最早者當為商代晚期器物。此時的玉羊為正視羊首,其造型輪廓簡練,眼、鼻、角等部位則作誇張處理,器表常以雙鉤陰線雕琢細節。
婦好墓出土 玉羊首
如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婦好墓的羊首形玉佩,半圓雕為之,背面近平,正面則以流暢的雙鉤陰刻技法雕飾玉羊之面部細節。玉羊首閉口細眉,“臣”字目,雙角於額頭上方,作盤卷狀,向外展伸,尖端亦朝外,細致形象,溫順美善。
婦好墓出土 羊首形玉佩
西周時期的玉羊雖然不多,但制作的十分精美。如果說商代玉羊只雕刻羊首,那麽西周則出現了整體形態的玉羊,而且雕工十分嫻熟。曲沃晉侯墓地63號墓所出土的玉羊可為此期玉羊之代表。此件玉羊為圓雕作品,作顧首俯臥之態,腦後兩側大角盤卷,大圓眼,四肢蜷曲,雕出蹄趾,頭部至頸部、背至尾部雕有隆起棱脊。羊身細節多用“一面坡”斜線刻劃,圓曲順暢。此件玉羊優美莊重,刀工渾然天成,應屬祭祀禮器。
曲沃晉侯墓地63號墓出土 玉羊
春秋戰國時期,玉器延續前代神秘之風,其題材主要以龍、鳳等居多,寫實類的動物形玉器相對較少,玉雕羊更是極為少見,出土於曾侯乙墓出土的一組動物形玉唅為了解當時玉羊提供了實物資料。口含器小如豆,只勾勒出輪廓,不雕出細部,通體拋光,色澤晶瑩。所雕玉羊造型準確,形態逼真,這種接近寫實的玉羊,為此後玉羊風格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曾侯乙墓出土 動物形玉唅
到了漢代,玉器的雕琢工藝有了很大的進步,玉羊的數量較春秋戰國時期明顯增多,玉羊的造型也已十分準確,寫實程度較前朝更進一步,玉羊的制作達到了新的高峰。
南京博物院藏 羊鈕玉印
漢代玉羊雕塑感強烈,呈現出雄渾古樸的體量感。此時的玉羊大多作靜臥形態,身體肥碩,背部豐滿,短頸。玉羊的頭部較小,呈倒三角形,面頰較寬,多琢圓環形目,內側眼角拉長,也有琢梭形目者,嘴部似榫凸。
國家博物館藏 玉羊
漢代玉匠十分註重對羊角的雕刻,常采用誇張的手法,將羊角琢磨得比較大,羊角一般向下盤旋彎曲,根部琢出數道脊棱,亦見尖角者,削耳後展,緊貼角旁。漢代玉羊四肢矯健,蹄趾分明,其腮部、胸部、腿彎處常琢細而短的陰線,以示羊毛,線紋纖毫畢現,飄逸連貫,富有張力。
故宮博物院藏 白玉羊鈕“應衢”印
故宮博物院所藏的漢代玉臥羊,青白色玉料,外形與現代的綿羊類似,為匍匐姿態,兩只前足一跪一起,後足貼臥於腹下,羊頭微微昂起,目視前方,雙角彎曲,盤於頭後方兩側,頸下及身體兩側有羊毛,雕刻細致,獨特優美。
故宮博物院藏 玉臥羊
漢代的玉羊多為玉鎮或陳設品,也有些作為印紐或玉串飾之構件,體大的玉鎮或陳設品常在明清時期改制為硯滴。藏於故宮博物院的漢代玉臥羊形硯滴,由一塊青玉圓雕而成。羊為立體圓雕,頭部被沁蝕成深褐色,玉臥羊形硯滴同樣是綿羊形象,匍匐在地,羊頭微微昂起,目視前方,細致生動,惟妙惟肖。
故宮博物院藏 玉臥羊形硯滴
如果說龍、鳳體現的是厚德載物的民族形象,那麽羊代表的則是至真至善的民族精神。《說文》:“羊,祥也,”小巧精美,靈巧生動的玉羊,寄托著古人的美好心願,是吉祥、美好、善良的象征。
博物館藏玉羊
天津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4.2釐米,長6.4釐米
甘肅省博物館藏
三門峽市虢國博物館藏
實際尺寸:高5.1釐米,長3.3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1.1釐米,寬1.8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2.7釐米,寬3.9釐米
弗利爾美術館藏
實際尺寸:高4.1釐米,寬3.7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