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到你的疼,我也会觉的疼
子曰:仁者,人也。一个人只有在两人关系中才能存在。而人和人交往的基础来自于共情。有了共情,关系才会持续,不管对于孩子,夫妻,同事都建立在共情的基础上,共情不同于同情,共情是理解,同情是安慰。
在凯瑟琳.柯茜与亚瑟.乔拉米卡利合著的《共情的力量》里告诉你情商的核心是共情。
有了共情,亲密关系才能建立连接。新生婴儿听到其他婴儿哭,也会哭;2个月大,别人流泪,也会流泪;10周能通过改变自己的面部表情,对妈妈高兴、伤心、生气做出反应。
4个月能朝着一张笑脸开心的微笑;8个月到1岁开始知道,自己跟他人是分开的;1岁根据大人的面部表情得到信息,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4,5岁能准确说出自己的行为;6岁能理解人们真实的情感和他们表现出的情绪之间可以不同。
7岁能理解嫉妒,担心,骄傲,谦虚和内疚;9到11岁能够在非语言的交流中识别出别人是不是想蒙骗,操控自己。
从一个人的成长中,能看出共情的发展轨迹,最主要的是父母的影响。父母的爱充足,孩子得到的爱就充足,父母对孩子表现都以微笑回应,孩子也会笑着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当你忽略孩子情绪的时候,也就不能体会孩子情绪里的本源,也就不会做出相应的回应。就不能理解孩子的哭,孩子的笑,孩子的不听话,而以大人的姿态去压制。
压制的结果,造成孩子的情绪没有正确的释放,到了青春期和孩子的沟通越来越困难。没有释放的情绪都会留在身体里,在未来会被某个场景激发。
这和麦克.罗奇格西的《金刚能断》提到的意识的铭记相似:通过负面行为(伤害别人)在你意识中植入的铭记,迫使你对某事产生不愉快的体验;而通过正面的行为(帮助别人)植入铭记,迫使你对某事产生愉快的体验。
成年后对某事产生的喜怒哀乐都与这些铭记有关,就像同一句话有的人认为是赞美,有的人认为是讽刺,这是因为留在意识里的的哪一个铭记比较深刻,哪一种情绪就先表现。
父母就是孩子的镜子,在对待孩子的高兴,愤怒,苦恼表现出的态度平和,满心关爱,都会对孩子一生产生影响。
这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爱?他们也相信值得拥有爱,在未来的日子里,把这份爱铭记在潜意识里,不管遇到挫折,痛苦都会用爱去照顾自己。
在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铭记,有人问亚瑟.乔拉米卡利:我是如何学会原谅自己那些后悔不已的行为,她说:你可以通过当下不要再做那样的行为原谅自己。
每个人都有改变的可能,首先要相信,相信爱在心中,才能带着爱去看待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