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婷 | 别样的救赎

别样的救赎

文|李怡婷

前段时间,观看了电影《烈日灼心》,它是一部具有文艺范儿的犯罪类型片。影片讲述了三个结拜兄弟共同抚养着一个孤儿,却因犯罪而掩饰身份,多年来一直潜藏在城市的角落。一名协警,工作异常出色,机智勇敢、除暴安良,却从没想过通过考试正式入职;一名出租车司机,开车遇到劫匪,却不敢向警察求助,受了严重刀伤也不去医院,更不敢接受仰慕者对他的追求;一名渔夫,整日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却每天悉心照料着孤儿的生活。在逃亡的路上,为了得到心灵的安慰与救赎,拼命工作、成人之善。但他们不论如何强装镇定,都掩饰不了自己内心极端的煎熬。看似风平浪静,实则内心暗涌;每一天都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

影片《烈日灼心》极具张力,它利用一波三折的剧情,打造了一个环环相扣的心理空间,甩掉了主旋律戏码的沉疴,转而让观众为影片中的每个人物揪心,甚至掬一把同情之泪,使得电影的每一步转折都充满感染力。该片的主题建立在人性救赎的层面,虽不可否认他们的确有罪,但他们的善举也足以在心灵上让我们为之震撼。而这个主题也在类型之外,拔高了电影。它表面和一般警匪类的电影并无二致,但骨子里却将威胁与危险如影相随地融入到角色身上,让观众对他们的命运唏嘘不已,让他们一度陷入极致状态下的焦灼,彻底渗透并摧毁观众的心理防线。

看完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三人最后的结局令我心痛不已,尽管我知道在法理之内这是他们最终的归宿,但还是难以释怀。犯罪可能是一时的,但赎罪却是一辈子的。它颠覆了以往罪犯在我心里穷凶极恶的形象。曾经认为每一个罪犯都必须被绳之以法,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惩罚,这也是社会共同的价值取向。而此刻我却对影片中三人的命运紧张担忧,期待命运之神能够眷顾这几个不断诚心忏悔并救赎的人。这种对人情与法理难以抉择、扭曲的心理让我不能自已。

在《刑法》中,犯罪的动机有很多种,除了蓄谋已久的故意犯罪外,其他的很多都是激情犯罪,即没有预谋过程,一时冲动与偏执,瞬间心理失衡而导致的犯罪。或许在犯罪后甚至是触犯法律的一刹那,他们就已经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唐,但不可避免地已经铸成大错。所以,对刑满释放、确有悔改、并不再危害社会的人员,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他们,因为他们或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无药可救,心里也备受煎熬、悔恨不已。他们的心理往往要比普通人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我们给予关怀和照顾。对他们少一些歧视与偏见,多一些鼓励与温暖,或许更能激发他们内心善良的种子得以萌发,从而更好地回馈社会。

其实,我们国家对刑满释放人员在政策上给予很多倾斜与照顾,比如再就业的过渡性安置及创业各种税收的优惠减免,目的都是希望他们能够正常的生活。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在登基、更换年号等隆重大典中都会以施恩为名,常赦免犯人。这种宽严相济的政策不仅体现了人文主义关怀,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到了近代,各国的大赦及特赦经过了历史的洗礼,大都演变为各国的刑事政策。而我国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罪犯实行特赦,就展示了我国开放、民主、文明、法治的大国形象。实行特赦是对社会的感召,是对部分罪犯的宽容,具有教育感化功能,更彰显了党和政府的宽大、仁政。

《三字经》开头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即强调善乃人性的源头。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犯了错,内心陷入深深的自责中,有后悔、有挣扎,希望被人理解和原谅。一旦被宽恕,我们便如释重负,变得更加感恩。所以,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份赞赏的微笑,一句肯定的话语,看似不经意的举动,不仅仅是一种朴素的爱,还是一种用爱滋润后灵魂折射出的人格光芒。宽容是心与心的交融,无声胜有声;宽容是人性中最美丽的花朵。宽容待人,或许也是对想改过自新的人一种别样的救赎吧。毕竟,宽容往往比惩罚更能打动人心,善良才是我们每个人心里最亮的底色!

图|网络

--End--

作者简介:李怡婷,原籍河南内乡人,邓州市公安局民警,现抽调在市妇联工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