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荣丽 | 卑微的倔强,心酸的坚持——读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卑微的倔强,心酸的坚持
——读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
文|袁荣丽
这是一部让人笑着流泪的绝唱。有人说,“也许路遥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版图上,最后一个殉道者。”这是对一个作家深沉的哀痛和缅怀。
《平凡的世界》反映1975——1985这十年间农村工矿,到城市各个方面全景式的社会生活。通过陕北地区,父老乡亲极度贫困和失望呈现出来的七情六欲,将艰难竭蹶的奋斗精神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相交织,深刻地展示了贫苦农民在大时代的历史进程中的阵痛和巨变。这是一部充满忧郁气质的现实主义力作,有温暖,有爱心,对弱者的悲悯是抱着很大责任和使命的。能让人在困惑的时候,郁闷的时候,艰难的时候,给人以力量。这是一部由读者和时间检验出来的经典名作。

  1,脚踏着黑色的土地,追求着灵魂的高洁   

在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雪花,纷纷淋淋地向大地漂洒着。县立中学门口,衣着寒酸的孙少平,怀着自卑,用一双大眼睛扫视着人潮渐退的饭场,才走过去拿走属于自己的那两个黑高梁面馍,拿眼扫视一下空荡荡的场地,像做贼一样。把混合着雪水的菜汤倒在自已的黄瓷碗里,快步走到墙角吃了起来。
这已经让他很满足了,家里的日子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能让他这个大后生不争工分来读书,已经很不容易了。生活的贫困导致这个农村青年脆弱的心理,他过早地了解生活的艰辛,珍惜学习时光,如饥似渴地从书本中汲取精神营养来填补肠胃的饥荒。在那个总是劳动锻炼的中学时代,实际上也学不了多少知识。但喜欢读书的少平,使他过早地摆脱少年的稚嫩。对美的追求,对爱的理解和在黄土地上沉重的劳动。使少平的心胸开阔,老成持重,学会了用睿智的思维去处理事情。用打零工挣到的钱平息了红梅偷手卷的风波,挽救了一个花季少女初涉人生的举步艰难。不计前嫌,在洪水中救出了跛女子侯玉英。小小年纪就就有一颗慈爱博大的胸怀,这是难能可贵的,这正是普通劳动者在那种艰难困苦条件下形成的美好品德。
中学毕业了,少平踩着父辈的脚印在黄土地上穿行,那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不是孙少平想要的,他要去闯荡世界。“每个人都不同程度,有过自已的少年豪气,有过自已的青春梦想和冲动。”但不是像他姐夫王满银一样去“逛社会”。他有自已的胸怀和抱负,作家写出了年轻人共有的激情,似洪水倾泻,势不可挡。他们要追求理想的人生,追求自已人格的独立。
外面的世界又以残酷的面貌呈现在少平面前。在黄原县城的东关大桥头,这里是揽工汉的世界,许多外乡人来到这里出卖自已的气力,为了换一口饭吃,为了挣一点养家的钱。这也是低层人的王国。少平知道,这将是他的世界。但直到太阳西斜,少平没揽到一份工。生活的艰辛,廉价的劳动力,低层人的悲哀,在这个“新大陆”照样存在着残酷的竞争。无处存身的焦虑,陌生的大城市,初次离家的慌恐,初入社会的迷茫,害怕和无奈。把少平此刻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孤单恐慌,使他忍不住把眼睛闭了起来,现实的景象消失了,他通过心灵的视觉,却看到炊烟袅袅的双水村,看到被夕阳染红的东拉河。”
严酷的现实,漂泊无依的农村青年真的无法掌握自已的命运。但农民的儿子的可贵之处就是把饥饿,寒冷,受辱当作自已的正常生活。不能退却,咬牙坚持,这是黄土地滋生的铮铮铁骨。少平好不容易揽到一份小工。他咬着牙,腿打着颤,背着石头仍一步步攀登。“他的意识处于半麻痹的状态,沉重的石头几乎要把他挤压到土地里去。汗水像小溪流一样在脸上纵横漫流。而他却腾不出手去揩一把,眼睛被汗水腌得火辣辣地疼,一路上只能半睁半闭。两条打颤的腿如同筛糠,随时都有倒下去的危险。”读到此,每个读者的心在震颤,这是卑微的人群中最无奈的生活常态,那种用体力,用顽强的意志与命运抗争的倔强。反映出时代大潮下,低层人的奋斗史。这群人遇到苦难从不颓唐,面对痛苦从不沮丧,在苦难的境遇里,在奋斗的过程中所承受的痛苦,所付出努力,感动了千千万万不屈服命运的抗争者。
而揽工汉的生活状态又是毫无尊严的,没有你选择的权利。少平感到“脸上有几滴湿淋淋的东西,他知道是那个撒了尿的工匠从他身上跨过时,把剩下的几滴尿淋在他的脸上。”这恶劣的环境,无意识地受辱,善良的少平没有发作。有时生活逼人苟且活着,生存的悲惨,缺衣少食的日子,没让少平自暴自弃,沉沦到平庸的泥潭。他没时间愤世嫉俗地忧患人类的命运,只有劳动才使人强大,同时也不放弃最主要的精神追求。当少安和晓霞跨过"像炸弹炸过一样"的工地,寻到楼道尽头。“只有四堵墙的框架的房子",没有门窗,没有水电,少平"趴在麦秸杆上的一堆破烂被褥里,在一粒豆大的烛光下聚精会神地看书"。生活的艰辛,没有抹去少平追求精神富有的决心。通过读书,少平使自已的人格升华,精神领域丰盈高贵,把现实的困难踩到脚下。一个人内心丰富了,在什么时候都是强大的。
由于少平不同常人的坚韧和灵魂的高贵。使他有机会在大牙湾煤矿当一名矿工。
煤矿是远离人世间的另一个世界。这里危险紧张,让人连气都透不过来。"顶梁上,破碎的矸石哗哗往下掉,钢梁铁柱被大地压得吱吱嚓嚓的声响从四面八方传来……”就是粗人雷汉义说的“井下的钢梁铁柱石头炭疙瘩不怕你爸,你小子做死就做死了”。在这样一个艰苦严峻的人世间,却有一批又一批的煤矿工人在拿命挣钱。这些矿工几乎全部从农村招来的,二十四小时三班倒,只剩下两排白牙的黑人在挖黑色的金子,在几百米的地底下流血流汗。这些人不是不怕死,是生活所迫,每个矿工都负担着一个家的重担,阳光明媚下,花红柳荫里飘飞的笑声,这些稚嫩的童音,哪知道为爱负重的一声声叹息。
煤矿无异是战场,不伤亡是不可能的。当少平的师傅王世才和这个世界永别的时候,大牙湾的一切机器照常运转。不久,青草就会埋住他的坟头,为什么熊熊的炉火那样地红,那是矿工的血。从本质上说,人类生活的大厦,是普通劳动者的血汗乃至生命创造的,许多伟人企图用纪念碑或纪念堂让自己万古留芳,真正万古长青的却是普通人的无人纪念碑。
少平从这流动的黑色里,看到了生活的沉重,而人生多变的境遇,又使他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沧桑厚重。他深爱的晓霞被无情的洪水冲走了。这个给予他精神上最大慰藉的灿烂笑容,定格在风吹杜梨树叶的沙沙声里。
孙少平这个不屈服命运的攀爬者,留下一个个深深的足印,激励着一代代青年沿着他的足迹攀登。人啊!虽然生于卑微,从事平凡的工作,但始终不能放弃追求内心的高贵。孙少平告诉我们:人,不仅需要物质的存在,还需要意义的存在,执着地在意义层面上完成自已的生命厚度,才是青年人要追求的。

2、从黑馍到白馍的追寻,高原上挺起的脊梁

孙少安是贫穷农民的儿子,他秉承了父辈吃苦耐劳,善良仁慈的美德,能忍让,顾全局。在他十三岁的时候放弃学业回家务农,他要用稚嫩的双肩和老实巴脚的父亲共同来改变家的贫困。农村有句俗语,能当大骡子大马,不当大儿大女。有担当顾大体的淳朴民风在这个坚强的农村娃身上得以体现。
但少安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当看到被烤焦的土地颗粒无收,混大锅饭的农民,日子越来越饥荒。许多山洼洼沟川川的人家穷得没裤子穿。这个只有小学水平的农民娃,利用手中的职权,为他所管辖的一队划分猪饲料地时,把沟沟畔畔都利用上,他知道这些地分到农民手里,就能绣出花来。就给每户人家多分那么一点,结果遭到田福堂的告发,这个专权的支书为了拆散他和润叶这对有情人,公报私仇,结果使少安在公社大会遭批斗,说他们走资本主义道路。富有戏剧性的是,批斗会成了引导农民意识觉醒的宣传会。在靠天天不下雨,靠地地不长苗的穷乡僻野。孙少安只想让农民的碗里多一口粮,把饥荒的日子过得好一点,让愁苦的脸舒展点笑容,这难道有错吗?
陈旧落后的观念束缚着农民摆脱贫困。孙少安是第一个站出来摇旗呐喊的人,他只有一个朴素的观念:让村民们有饭吃,把黑窝窝变成白馍馍。那时祖国大地还沉睡在冰封雪冻的时期。但有一批以田福军为首的领导干部看到农民摆脱贫困的必经之路。就是分田到户,才能调动人们劳动的自觉性,孙少安是最先觉醒义无反顾站出来的引路人。
历史的改革是那样地步履艰难。穷则思变是个美好愿望,但实施起来是那么地艰难。保守派的极力反对,也阻挡不了春风吹绿哭咽河两岸的青青草,吹皱盈盈的小河水,应了田二说的那句话“世事要变了”。
承包责任制的普及,让贫困的人们终于吃到了白面馍。当孙玉厚老汉把白面馍送到嘴边,那一脸的幸福和满足感让人心酸。老汉用手指捏起掉在腿上的馍渣渣,双手捧着往嘴里磕,让蹲在他对面的少安眼里蓄满了酸楚的泪。
但渐渐觉醒的人们需要一个过程,在一个月光照得如同白昼的夜晚,田万江老汉怀念他养过的牲口,对着空空的石槽,说着悄悄话,还在眷恋着大锅饭的时代。这些被生活弄得睡不着觉的庄稼人。孙少安最先甩开了膀子要大干一场,他为县中扩建教室拉砖的时候,看到新生活的契机,利用挣来的钱办起了小型烧砖窖。少安灵敏地嗅出春潮涌动的气息,他抓住机会,初战告捷。因此当了县里的冒尖户“在一片洪水般的喧嚣和炮仗的爆炸声中,两只眼睛不由得潮湿了,他第一次感到作为人的尊贵。”
孙少安勇敢地投身到时代大潮中,体现了农村一部分人意识的觉醒和吃苦肯干的品质。但政策的放宽,也使农村贫富分化拉开距离。少安眼看着像田四,田五这些老实巴脚的农民,连化肥都买不回来,庄稼就种不上,少安也穷过,他能体会到这种绝望“这种朴素的乡亲意识,使少安内心升腾起某种责任感来”。他要扩大自已砖场的规模,让乡亲来他砖场干活,挣点化肥种子钱。一个有责任感,善良淳朴的农民企业家形象赫然立在读者面前。他不能抛下这些乡里乡亲不管,少安不忍看着老人们佝偻着腰,豁牙漏气地央求他。他是黄土地的儿子,贫瘠的土地使人滋长悲悯之心,喂暖了古道热肠,他是高原山岭挺起的脊梁。深沉的黄土地需要像少安这样的青年来引领,来吶喊。
社会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财富的积累与人的见识并不是同步发展的。知识水平低,眼光的局限和小农意识的狭隘,导致扩大后的砖场陷入毁灭性的灾难,烧出一堆废物。少安面对残破不堪的现实一蹶不振。善良的秀莲不仅回到山西娘家借钱发工资,而且鼓励少安东山再起,哪里跌倒哪里爬起。创业的路坎坷不平,需要政府的扶持,需要技术力量的指导,制约的因素很多。少安的破产,是社会改革浪潮的缩影。路遥把一个小人物的命运同历史大潮结合起来,让读者站在历史的车轮上去感悟去体味平凡的人生。使我们体会到每个青年人都有改变社会的责任,虽然困难重重。既然是开拓者都具备百折不挠的坚韧,这是黄土地给予的品质和风骨。少安在这股历史洪流中浮浮沉沉,渐渐成长为时代的领袖。在双水村这块土地上,苦难磨出坚强的意志,仁德辅佐了他事业的腾飞,坚韧使他创造了一片天地。最终让砖场重获生机,而且夫妻俩出钱修建了双水村小学,也为他们坎坷的奋斗历程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孙少安是作为一个时代弄潮儿的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文中还塑造了许多鲜明的艺术形象:我们的润叶是那么可爱,最终挣脱掉自己的思想桎梏和向前相亲相爱;深明大义的秀莲把自已的一生奉献给痴爱的男人和这片热土,她是大地的好女儿;从双水村走出去的田福军总用肌肤感知农民的艰辛,不停地探索农民的出路,是党的好干部,人民的贴心人;那个二流子王满银最终在迷茫的游荡中寻到自已的落脚点,脚踏实地地过日子……

3. 像牛一样地劳动,像土地一样地奉献 

路遥出生在陕北一个人口众多的苦难家庭,在那干旱无雨的地方。路遥真切体会到父亲和众多庄稼人的劳动:都是从早到晚,从春到秋,从生到死。每一次将种子播入土地,一直到每一颗粮食收回,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全力以赴,无怨无悔,直到完成 。即使今年的庄稼颗粒无收,到明年开春,他们依然会把种子埋入土层,期待的目光,从未离开过干涸的土地。路遥的写作也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一样,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要为时代立传,记录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每一次走近土地,就像走近母亲的怀抱。土地上的一草一木都让他感到亲切,都让他热泪盈眶。土地是他灵魂的归宿,他的血脉在奔涌,他要讴歌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劳苦大众。这是他的使命和责任,因为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读路遥的作品就是暖心的。曲折的人生经历给了他太多的感动。当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延川中学,在那个全村人都饿得浮肿的年代里,乡亲们把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送给路遥。一个老爷爷,竟把儿孙们孝敬他的玉米面馍馍颤巍巍地塞给路遥,路遥在乡亲们面前忍不住放声大哭。路遥的伯母,一位善良的农村妇女,要饭供路遥上学,要一点搁那不吃,都给路遥送到学校去。
陕北的文化氛围浓厚。信天游那沧凉高亢的调子,时常萦绕在路遥耳畔;浑厚博大的黄土高原,常年的积雪在太阳下闪耀着银白色的光泽。明净的天空白云飘荡,清澈的小河水哗哗地流淌。一切原生态的生命和朴拙的民风,都浸润着这个热爱生活的农村少年。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灵感的源泉。路遥的创作全部来自低层人群。他写现实里人性的光辉和为生存而痛苦的挣扎,憾动人心深处那根神经,总是隐隐作痛。
路遥的作品,总有诗意的美感。他能把对大自然的爱,对大自然诗意的情感,与对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表明路遥有非常宽广的内心世界。路遥对景物的描写,总给人以鲜明的色彩,善于用常见物件来渲染心情。“清明节前后,尽管山野仍然是一望无际的荒凉。柳树绿色柔嫩的枝条已经在春风摇曳中摆动。无论是田家圪崂还是双水村,一团雪白的杏花或一树火红的桃花,从这家那家的墙头伸出来”这春天的景物如触碰到一样有质感。当轮骑上的李向前为润叶准备好饭菜,坐在家等着润叶下班。“像孩子盼着母亲,高兴得用舌头舔着嘴唇,跌跤马趴地张罗着为她添汤夹菜。”让人感动到泪奔。
路遥的创作是最不讲究的人。他出门常挂一个帆布包,随时随地就能进入创作状态。草垛旁,小树底下,往那儿一靠就写起来。在延安大学时,他为自己定下长远目标,要当作家,要当大作家。经常熬夜看书到天明。他广泛地阅读世界名著,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足迹遍布黄土高原。《惊心动魄的一幕》的获奖,给路遥增添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奠定了他向更高目标攀登的基石。
1981年6月,路遥以顽强的毅力,用了21个昼夜创作完成了13万字的中篇小说《人生》。这篇小说带着芳香走进千千万万读者心中,轰动了全国,使亿万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憾。这本书写出了民族集体的记忆,集体的忧伤,这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整个民族共同面临的问题。写他们的苦难,写他们在苦难里向上奋斗的历程,承受的痛苦以及所付出的努力,冰冷里带着温暖。《人生》是历程牌式的创作,但路遥没有沉缅于鲜花掌声中。他的创作不是取悦于当代,他要自已的创作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路遥从《人生》的光环中走了出来。他说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应该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有时要对自已残酷点,如果不能投入到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中。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即将结束。
从1982年开始,他开始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准备工作。翻了近十年的《延安日报》,《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把手指磨薄得渗出血来。他列了近百部长篇小说的阅读计划。他认为写作要和普通人的心灵接近。他提着两个大箱子,奔波到精疲力尽,他走出这辆车,又上了那辆车。农村的饲养室,渡口的茅草屋。他都住过。无铺盖和衣躺过,什么样的苦都能忍受。愉快和烦恼全部在实际工作的收获大小。
当准备工作做完以后,就进入紧张的写作。他从劳动人民身上学到一种品质,不管有无收获和收获大小,从不中断在土地上汗流颊背的劳动,即使颗粒无收,也不后悔自已付出的劳动。他要把自己的赞美和诅咒,把发自内心的真诚,全部倾泻在笔端。许多时候写到半夜,就用一根大葱就个冷馍,来应付一顿。有一次写到半夜,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火车的鸣叫,这充满激情的声音似乎是一种召唤,他想到月台上的呼唤和久别重逢的期盼,他在料峭的寒风中冲向火车站。这是一辆运煤的车,他悲伤而愁怅地站在煤堆旁。似乎等待着什么但又说不清,悄悄地抹去眼角的冰凉。那心底的孤单和渴望无以名状。他渴望一杯热茶,渴望屋里飘出的饭菜香,希望看到灶屋里干柴缭绕的红火光,享受一下普通人的平平淡淡的幸福时光。
六年的文学苦旅,倾注了路遥一生的心血。不论春秋,不论冬夏,就默默耕耘。他把一百多万字的宏篇巨制奉献给陕西榆林的父老乡亲。在这漫长的苦役中,他像囚犯一样释放了自己,也把自己释放得精殚力竭。
1991年11月17日,路遥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钟爱和祟拜的大地和天空;离开了他一贯厌恶和恐惧的贫穷与饥饿;离开了蓝天,蓝天上的星星;离开了大地,大地上流淌的河水……
路遥用短暂的一生创造了生命的辉煌。他无愧于哺育他的土地和人民。他是夸父,终于倒在干渴的路上。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袁荣丽,网名雾锁残秋,河南邓州人,市作协会员。现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文字,寄情文字,用文字来装点日子的五彩缤纷。

作者往期作品回顾:

袁荣丽  |  思念如烟,散不尽,寄无从

袁荣丽  |  舞动的乡村

袁荣丽  |  情满故乡瓜满园

散文界 | 袁荣丽:情殇

袁荣丽  |  故乡明月夜

袁荣丽  |  瞎娘

袁荣丽  |  醉了乡音绿了岸

(0)

相关推荐

  • 【又是一年收麦季】/ 赵仲強

    又是一年收麦季 赵仲強 收麦子,对于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最熟悉的活儿,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我们这里种麦的人少,机械化程度高了,原来那种耕种模式,那种热火朝天,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的情景, ...

  • 温晨:延安文汇山上的路遥|书外杂谭

    延安文汇山上的路遥 登上一座小山,延安就尽收眼底 黄土高原朴素的橘黄色,让人 感到温暖,城市的声音像河在流淌 你在山巅凝望.聆听   登上山巅的人,名叫路遥 你走了很久,有些疲惫 你喜欢凝望这片黄土地 ...

  • 诵读:【散文】 怀念路遥 ——守住这片热土

    点击"草庐书屋"免费订阅 怀念路遥  --守住这片热土 原创/党勇 路遥先生离开我们已经好多年了,但他的精神依旧象一座灯塔,照亮着我们的路,给当代文学一种鞭策和鼓励.先生走的时候, ...

  • 【中州作家】袁荣丽:鸟鸣深树巅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76] 鸟鸣深树巅 河南邓州       袁荣丽 早春的气息本来就是甜香软腻的,更兼有鸟鸣在演奏清晨的乐章,那将是一个明媚的日子了. 老家院门口种了两株白玉兰树,十 ...

  • 袁荣丽 | 醉了乡音绿了岸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醉了乡音绿了岸 文|袁荣丽 阳光温暖,晴空万里无云,一丝风也没有.刚下过一场雨,地面还是湿漉漉的,只有在高高的岗坡地没有草皮覆盖的地方,显露出片片点点的黄褐色.清新的空气 ...

  • 袁荣丽 | 瞎娘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瞎娘 文|袁荣丽 题记: 母爱其实很简单,能看到儿子的笑脸就满足了. 十岁那年,我在二姐家住,照看外甥女小记.他们那里地多,半晌村里几乎找不到年轻力壮的,只有几个老婆婆喜 ...

  • 袁荣丽 | 故乡明月夜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故乡明月夜 文|袁荣丽 农历八月的郊外,天高月近人.今晚的月亮格外圆,格外亮.悬挂在蔚蓝的天幕上.静静的宛若临水照影的少女.旷野的天很高远很辽阔.极目处,天地合一,四野茫 ...

  • 散文界 | 袁荣丽: 情殇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情    殇 文|袁荣丽 01 杨柳堆烟的三月,却来几场料峭的春风.伴着蒙蒙细雨,在这如烟似雾的迷离里,我凝神地望着河对岸的一树树垂柳.他们在微雨中静如处子,婀娜生姿,半 ...

  • 袁荣丽 | ​情满故乡瓜满园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情满故乡瓜满园 文 | 袁荣丽 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 ...

  • 袁荣丽 | 舞动的乡村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舞动的乡村 文|袁荣丽 当暮色苍茫时,三三两两的庄稼人,从四面八方汇聚到社区的中心广场.二姐也不例外,丢了饭碗,换了绣花软布鞋,就匆匆地赶往广场,就像学生听到预备铃似的慌 ...

  • 袁荣丽 | 思念如烟,散不尽,寄无从

    思念如烟,散不尽,寄无从   文|袁荣丽 风,吹乱了披散了长发.我独行在乡间小路.旷野,很静.几只麻雀在空旷的原野箭一般地掠过,很快溶入了远处苍茫的云天. 高远的天幕,呈现出一片瓦蓝,几片羽毛状的白云 ...

  • 袁荣丽 | 枯塘(散文)

    枯  塘 文|袁荣丽 倒塌的老屋,在一片瓦砾堆上,墙土长出一棵小榆树,心形的嫩叶泛着油光.梦境的我掠过树叶,飞到柿树枝上,去摘黄澄澄的柿子.一声清脆的童音,从树下荷塘中传来,粉红色的荷花中,冒出一条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