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牛 | 又见棉花开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又见棉花开

文|李培牛

夏日的清晨,满目青翠,田野里一片生机,迎着初升的太阳,踏上了时常散步走过的田间小路。不经意间,小路两侧郁郁葱葱的两小块棉花田映入眼帘,红白相间、美丽脱俗的棉花朵在绿油肥大的叶间忽隐忽现。随着时代发展,农村劳力的大量外出,现在很少有农户种植费工费时又费力的棉花了,偶尔一见,不由得驻足欣赏良久,早年种植棉花时的场景,在脑海重新浮现。
在我小时候吃饭没有完全保障的年景里,农村大面积种植的是小麦、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为的是多见点儿粮食顾全家人的温饱,很少有人大面积种植芝麻、棉花、绿豆等经济作物,只是小面积种植一点儿补贴家用。记得有一年,乡里组织全体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到当时的棉花主产区——邓州市刘集镇参观,鼓励农民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尝试推广麦套棉种植模式,提高经济效益。麦套棉,就是在初冬种小麦时,按照一定比例提前预留出春季种棉花的空地,等来年春在预留行上种两行棉花,既不会影响小麦生长,又可以种茬春棉花,收入上会增加很多。这在当时粮食紧缺的情况下,白白预留不种麦留到来年种棉花,让很多人不理解。
后来,在村组干部带动下,一部分人开始尝试棉套棉种植,并很快得到大多数农民的认可,并大面积种植。初冬种麦时把麦、棉的底肥统一施入地下,把棉花地预留出来。来年春上,先在地头挖上浅池用池塘淤泥做苗床育苗,在七八公分厚、干湿适度淤泥苗床上划成三五公分的方格,把提前浸泡过的棉籽轻按在每个方格中央,然后薄薄铺盖一些细土轻轻压实,用细竹竿扎起拱棚覆上塑料薄膜。过上三五天要观察一次幼苗成长情况,适时凉风晒太阳,棉花苗会渐渐破土而出日益长高,待到棉苗有十公分左右高的时候就能移栽了。
春分前后,小麦已到了拔节时期,也到了春棉花移栽季节了。人们把预留的棉花地松犁一遍,用锄头挖成间距三十公分左右的小窝,把棉花幼苗小心翼翼地从苗床上按方块掰开,装筐挑到地里将棉苗放到窝里,先少封些土,从地头沟里挑来水,视墒情适量浇水封土压实。棉花移栽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最累的要数大人们的肩膀了,无论是挑棉苗还是挑水,依靠的都是大人们厚实的肩膀,一季棉苗移栽下来,通常肩膀能疼很长时间。
麦收过后,棉花通常已有六七十公分高了,开始开花结蕾,掐尖打顶、去掉病弱枝成了当务之急,也是棉花取得高产的关键一步。紧跟其后的病虫害也丝毫不能放松,尤其是百毒不侵的棉铃虫最是让人头疼,严重危害棉铃品质。以至于到了后来,打药治虫也无济于事的时候,人们就趁清早天气凉爽到田间人工捕杀以绝后患。在人们的精心打理下,终于迎来了棉收获的季节。早上或者傍晚是摘棉花的最佳时间,因为早晚空气湿润,通常也有露水,花桃边上的棉叶不会被摘取时捏碎而粘在洁白的花絮上,晒出来的棉花洁白无瑕,从而能卖个好价钱,虽说有露湿重衣的弊端,但人们仍会尽量选择早晚摘收棉花。天刚蒙蒙亮,大人们就会叫醒仍在沉睡的孩子们,拉上车子,放上筐子、布单子、背笼,浩浩荡荡朝地里出发了。到地头,每人挎个筐子沿大背行入地,负责两行棉花的摘取,边弯腰慢走边仔细寻找,将绽放开来吐着棉絮的棉花桃,从浓密的枝干上用力摘下放入筐中缓步前行,手往往会被坚硬的棉花壳扎得生疼,等装满筐子时倒入背笼或布单子上打包装车。通常通过一阵紧张的忙碌,会收获满满的一车棉花,一路欢笑着或拉或推踏上回家的路。
吃过晚饭,是对白天摘回的棉花进一步分摘的最好时光。孩子们会在大人的言传身教下,将一个个棉桃上的棉絮摘净,花壳另外放在一边。这个时候,趁着月亮或微弱的灯光,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大人们会按孩子大小合理分配工作量,或分一筐或分一堆,有说有笑地各自为战,谁先摘完谁先睡觉。不知不觉地时间就会溜到深夜,偶尔会有犯困的孩子歪睡在花堆边睡着,大人们则要夜以继日地持续将所有棉花摘完,以免占用第二天干其他农活的时间。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会把头天晚上摘出来的洁白棉花拿出来晾晒。每家每户门前都会用笔直的木杆搭成离地近两米的晾晒架,上面铺上用高粱秆编织的箔子(土语,用于晾晒农作物的一种席样农具),把洁白的棉花倒上去摊成薄薄的一层,隔段时间要翻晒一下,直到晒干用布单子打包扛回家中。一时间,家家户户的门前都会亮白一片,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遇到上门收棉花的商贩,谈好价钱变卖成钱补贴家用,而这笔钱最多的就是用于给孩子们交秋季开学的学杂费。

棉花,作为常见的经济作物,可谓浑身是宝。深加工后的棉絮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其商业价值不可估量,自有专业人士评判。而其棉秆、棉壳也是烧火做饭的上等柴禾,给当时物资匮乏的农村解决了不少便利之需。斗转星移,时代变迁,在我们这个地方,浑身是宝的棉花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围绕棉花诸多的童年记忆却历久弥新。时至今日,我仍对全身是宝的棉花情有独钟,因为棉花承载的不单单是儿时的回忆,是老辈人辛勤劳作的见证,也是一个时期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End--
图|网络

作者简介:李培牛,网名冷暖自知,河南邓州人,市国土资源局工作。闲暇之余喜欢摄影,用镜头记录身边值得珍惜的美好。偶尔写点儿小文,用文字铭记心路历程以自勉。

(0)

相关推荐

  • (散文百家)薛振堂/搂柴火

    散文百家 搂 柴 火 薛振堂(山西河津) 虽说进入了大雪节,是冬天最寒冷的时候. 但这几天的太阳红红的,暖暖的,没有一丝风,好像春天一样温暖. 快到做中午饭的时候,听到妻子和几个邻居女人们在巷头对话, ...

  • 【往事入怀】牟山群:《童年过年的愿望》

    [总第010303期]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童年过年的愿望>  文/牟山群 提起过年,现在的孩子们过年的愿望是能得到压岁钱,至于吃和穿对他们来说是 ...

  • 李培牛 | 麦收时节话桑麻

    麦收时节话桑麻 文|李培牛 时值五月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麦收时节.今年的五月气候有点儿反常,整个五月似乎都笼罩在雨中,以致于虽到了麦忙季节,天气却没有往年那份炙热,甚至一早一晚还能感到丝丝寒意.乡间蜿 ...

  • 李培牛 | 秋日“悟”语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秋日"悟"语 文|李培牛 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几番秋风拂过,几场秋雨洗涤,遍地陡然变了颜色,夏日的满目青翠逐渐被一片金黄取代.秋庄稼的金黄是大地丰收的 ...

  • 李培牛 | 感恩相遇 , 携手同行 ——写于2019年新年到来之际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感恩相遇 , 携手同行 --写于2019年新年到来之际 文|李培牛 站在寒风凛冽的季节,脑海里尚来不及重温这一年或深或浅的记忆,手里还攥着2018年时光列车的票根不愿撒手 ...

  • 散文界 | 李培牛: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花洲文学 文学的百花洲 关注 没有母亲的母亲节 文|李培牛 2019年5月12日,阴间多云,无风,冷暖适宜.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如期而至.一大早,微信聊天群.朋友圈里,关于母亲节的祝福便是铺天盖地.我关注 ...

  • 李培牛 | ​山行

    山  行  文|李培牛 2018年的最后一天,玩笑般地开启了一场说走就走的行程.上午九点出发,驾车出河南.入湖北,穿乡道.上福银,过武当.下十堰一路风驰电掣,沿途树影飞逝.阡陌后移.在十堰吃过午饭,为 ...

  • 李培牛​ | 歌评:《电台情歌》

    歌评:<电台情歌>  文|李培牛 关于歌手莫文蔚,追求时尚前卫的九零.零零后们或许感到陌生,而对于七零.八零后的人却基本上人尽皆知,而且相对喜欢的还非常多.我初次听她的歌是2000年发行的 ...

  • 李培牛 | ​娶亲

    娶  亲 文|李培牛   "新娘子到喽!看新娘子喽!"随着一声稚嫩的叫声,一群周末休学在家的半大孩子,欢呼着.跳跃着奔向刚刚停稳的迎亲车队.这是一个农村少有的豪华迎亲车队,清一色的 ...

  • 「写作坊·美文」李巧云|又见栀子花开

    作家新 干线 又见栀子花开 绿色的叶子簇拥着白色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阳光在花丛中跳跃,泛着星星点点的光,花香清幽,而我思绪纷飞,恍惚间,姥姥笑吟吟地站在我的对面,"孩子,栀子花开了!&qu ...

  • 李人毅“田园毛泽东”诗书画之三《又见梨花开》

    本刊按语 在国庆.中秋佳节之际,我们以每天一幅画家李人毅的近作"田园毛泽东"诗书画专辑,来庆祝这两个节日. "田园毛泽东",是画家李人毅独创的主题性组画,他把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