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才是人生修行的圆满

怨气、怨恨,谁都不喜欢,谁都不想有。

然而,这个世上有太多太多惹人生气、令人不快的人和事,我们不断地责怪、埋怨,对身边人不满、对周遭事不满、对所处社会环境不满......

佛门“人生八苦”之一就有:怨长久。

我们生而为人,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怨气。

怨这东西,本来就存在于每个人身上,我们既无法驱除,又不能放任不管。那么,我们究竟要如何处理它呢?

在《论语》中,我们找到了答案。

1

如何远离怨?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人非草木,人与人相处,难免产生各种矛盾与纠纷。

孔子告诫我们: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别人,这样怨恨就自然不会来了。

《菜根谭》里也强调自省和宽容:人之过误宜恕,而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而在人则不可忍。

在唐代,狄仁杰和娄师德一同为相。狄仁杰十分看不起娄师德,非常排斥他。

有一次武则天召见狄仁杰,向他询问娄师德的才能,狄仁杰说话很不客气,说娄师德没有知人之明。

武则天却说,她之前并不了解狄仁杰,重用他,全是娄师德的功劳,又命人将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十几篇奏章拿出来。

狄仁杰非常惭愧,感叹:“我没想到竟一直被娄大人包容,然而娄公却没有自夸的神色。”

其实,娄师德对外,宽容待人;对内,自律自制。

当时,长安政局风云变幻,形式复杂,特别是酷吏横行,罗织罪名陷害官员,就连狄仁杰也一度锒铛入狱,险死狱中。

而唯独娄师德,躲过迫害,得以自保。并非因为他和酷吏关系多好,而是因为酷吏实在从他身上挑不出毛病。

可以想见,娄师德究竟律己到了何种地步!

一次他和另一位宰相李昭德一同上朝,娄师德因身宽体胖,行动迟缓,害李昭德等了半天。李昭德因而怒骂他是乡巴佬。

一般人听到这种话,恐怕也难以和颜悦色,娄师德却笑着说“我不是乡巴佬,谁是乡巴佬”。

对内,严格要求自己,一日三省吾身;对外,体谅宽容别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此,既能减少怨人,也能减少别人怨己。

2

如何对待怨:以直报怨。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有人对孔子说:“以德报怨,怎么样?”

孔子说:“那拿什么来报德呢?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易中天在《百家讲坛》里这样解释“直”:不要防卫过当,却也犯不着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以直报怨,就是你认为应该怎么回报,也能够怎么回报,那就怎么回报。

老舍说:“大丈夫当恩怨分明。”

恩怨分明就是“直”。恩怨分明的人,爱憎就分明,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面对别的人的善意,懂得报之以桃李;面对别人的恶意,不违心地大度做圣人,但求问心无愧。

歌手张韶涵15岁那年,家里债台高筑,她只得外出打工,为家还债。

26岁那年,事业正如日中天,却因心脏病放下一切。不知情者如家人,甚至母亲都诬陷她弃养。

她的形象因此一落千丈,事业也遭遇滑铁卢。

时隔多年,当她重新回到公众面前,经年回首,她说:

“我不原谅伤害过我的人,他们只是提醒了我,不要成为那样的人。

我宁愿逆流而上,也不愿随波逐流,善良是一种选择。”

在农夫和蛇的故事里,善良换来的是农夫的死亡。

人与蛇是这样,人与人也是这样,不要受了伤还强迫自己笑着原谅。

有句话说:感谢伤害你的人,因为他让你变得坚强,但我只想说,伤害就是伤害,没有这些伤害,我也会变得更坚强。

其实,比起感谢伤害你的人,我们更应该感谢自己,是自己熬过了黑暗的岁月。

以德报怨,固然是美德,但恩怨分明,以直报怨,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3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有一回,子贡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是否有怨,孔子回答:“求仁而得仁,还有什么怨恨呢?”

在商朝末年,有一个孤竹国,孤竹君有三个儿子。伯夷是长子,叔齐是三子。叔齐有才华,孤竹君想把王位留给叔齐。

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觉得自古以来王位该传长子,不能给他,所以他就跑了。另一边,哥哥伯夷觉得父亲既然说王位传给三弟,如果自己接受,就是违背父道,所以他也跑了。

兄弟俩相互让贤,都不愿继承王位,竟都跑了。最终老二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在出逃的路上,又巧遇碰到一起。

到西岐边境的时候,武王正兴兵伐纣,两人就拦住周武王的马车,大声说:“你父亲死了,不去安葬,却大动兵戈,这算是孝吗?你是商朝的诸侯,却以臣弑君,能称得上是仁吗?”

后来周朝建立,伯夷、叔齐拒绝吃周朝的粮食,他们隐居在首阳山,以野菜为食,最终饿死。

伯夷、叔齐相互让位,舍弃富贵的生活,出走隐居,后又拒吃周朝的不义之粮,饿死在首阳山。

他们的行为都是自己的选择,根据心中的仁德行事,认为这样做符合心中的仁,他们只求仁德,不求其他。

这个世上,求名、求利、求健康长寿,求任何其他东西,都需要外部条件,或天时,或地利,或人和。一旦求不得,心里便会生怨。

唯有求仁一定得仁,既不用别人同意,也勿需别人配合。因而不会有怨,也不会怨人。

好比在公交车上让座,不管对方是否表达谢意,我们都做了自己内心认可的一件好事。

对于我们,让座这件事本身,并非是为了要对方表示感谢。如果我们本来就想着得到感谢,那么我们让座又是为了什么呢?

我们本来只是想让座,也那么做了。所以,即使对方不说感谢的话,我们也不会因此不高兴,更不会心生怨念。

4

生活中,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负面情绪,既无益于人,也无益于己。

人非圣贤,不可能做到无怨,但却可以试着和谐相处。

在跟怨恨、怨气相处的过程中,一要远离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二要摆正对待怨的态度,以德报怨固然是美德,以直报怨也是智慧;三要求仁而得仁,依据心中的仁德行事,便不会有怨了。

孔子说:不怨天,不由人。这是理想境界,也是一种长期的自我修炼。

(0)

相关推荐